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挖顺序及内支撑早期刚度对软土基坑稳定性影响规律 被引量:5
1
作者 管大刚 胡志明 +3 位作者 郑鹏鹏 袁山 陈保国 张艳林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深基坑开挖变形控制是软土基坑工程的难题,工程中常采用密集的混凝土内支撑来提高支撑刚度,然而实际工程中未能合理考虑软土深基坑的开挖顺序和混凝土内支撑早期刚度影响,往往导致基坑实际变形远大于设计值。结合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 深基坑开挖变形控制是软土基坑工程的难题,工程中常采用密集的混凝土内支撑来提高支撑刚度,然而实际工程中未能合理考虑软土深基坑的开挖顺序和混凝土内支撑早期刚度影响,往往导致基坑实际变形远大于设计值。结合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软土深基坑,利用验证后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开挖顺序及混凝土内支撑早期刚度对基坑受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分层分区非对称开挖和对称开挖对地连墙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尽管非对称开挖会造成基坑两侧的地连墙位移和地表沉降差异,但是密集内支撑条件下非对称开挖比对称开挖对于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和地连墙水平位移影响更小并能够大量节约工期;受混凝土内支撑早期刚度影响,施作内支撑后越早进入下一步开挖,地连墙水平位移和周围地表沉降越大;考虑内支撑早期刚度影响时基坑上部的内支撑轴力会增大,而下部的内支撑轴力会减小,早期刚度越小,这种趋势越明显;现场施工时难以实时动态监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极易造成内支撑轴力的早期监测数据失真,甚至给工程带来错误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软土 开挖顺序 混凝土内支撑 早期刚度 变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reme utilization”development of deep shale ga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MA Xinhua WANG Hongyan +4 位作者 ZHAO Qun LIU Yong ZHOU Shangwen hu zhiming XIAO Yuf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377-1385,共9页
To efficiently develop deep shale ga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under the guidance of“extreme utilization”theory,a basic idea and solutions for deep shale gas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in practice.In v... To efficiently develop deep shale ga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under the guidance of“extreme utilization”theory,a basic idea and solutions for deep shale gas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in practice.In view of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low single-well production and marginal profit of wells in this region,the basic idea is to establish“transparent geological body”of the block in concern,evalu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shale gas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grated geological-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optimize the shale gas development of wells in their whole life cycle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objectives and development costs.The solutions are as follows:(1)calculate the gold target index and pinpoint the location of horizontal well drilling target,and shale reservoirs are depicted accurately by geophysical and other means to build underground transparent geological body;(2)optimize the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process,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key tools by cooling,reducing density and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drilling fluid,the“man-made gas reservoir”is built b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itu stress and fractures after the development well is drilled;(3)through efficient management,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curve and optimization of drainage and production regime,th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well are improved across its whole life cycle,to fulfil“extreme utilization”development of shale gas.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 of single well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increase by 10%-20%than last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extreme utilization”theory underground connected body gold target index drainage and production optimization marine deep shale 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作用对地下储氢库储盖层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
3
作者 邹才能 穆英 +6 位作者 潘松圻 胡志明 端祥刚 袁铭 王珊 高云丛 唐永炳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5期106-113,共8页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氢库被公认为最具前景的大规模储氢方式。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是影响地层长期稳定性和评估储氢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探究气体介质和含水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而评估最佳... 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氢库被公认为最具前景的大规模储氢方式。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流固耦合作用是影响地层长期稳定性和评估储氢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探究气体介质和含水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而评估最佳储氢工况。陆相页岩具有比杂砂岩和长石砂岩更强的硬度和更高的弹性模量,流固耦合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储层岩石的结构稳定性,但是过大的反应强度也增加了氢损失。水及其中的氢离子和弱酸性阴离子是氢气与岩石发生反应的重要介质,有利于提高反应强度。甲烷可以附着在黏土、长石等矿物的颗粒和孔隙表面,减少与无机矿物接触并发生反应的氢气含量,使得反应更加复杂。综合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对地层稳定性的影响和长期储氢过程中的氢气损耗,地层含水饱和度较低且具有甲烷作为垫层气的枯竭气藏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规模地下储氢构造。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最优储氢工况,为枯竭油气藏型储氢库的选址和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库 枯竭油气藏 流固耦合作用 纳米压痕技术 微观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内源性食品添加剂和化学污染物的本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闵宇航 张文平 +5 位作者 李科 陈凯 胡志明 刘美 唐睿艺 高天容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0期74-81,共8页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剂量的违规使用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非法添加是食品安全重点监管的领域。由于食品原料在生长过程和正常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内源性的食品添加剂和化学污染物,当检出食品添加剂和化学污染物时,如何界定是人为主动添加还...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剂量的违规使用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非法添加是食品安全重点监管的领域。由于食品原料在生长过程和正常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内源性的食品添加剂和化学污染物,当检出食品添加剂和化学污染物时,如何界定是人为主动添加还是天然本底,是影响结果判定科学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性地分析研究了食品中内源性食品添加剂和化学污染物的产生原因和本底值水平,为科学准确地进行检验结果判定提供了数据和技术的支撑,规避错判和误判的出现,切实提升食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内源性 食品添加剂 化学污染物 本底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之要,无意而已——邹元标对无意工夫的深化与展开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志明 《船山学刊》 2024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无意是儒家传统的修身工夫,嬗变至中晚明愈发精微邃密。邹元标在王阳明的基础上提揭无意为圣人之学、《大学》之要。无意不仅是诚意工夫的圆熟状态,蕴含着“诚”的本质内容,而且是良知无执不滞的自然流行,表现为“无工夫中之真工夫”的... 无意是儒家传统的修身工夫,嬗变至中晚明愈发精微邃密。邹元标在王阳明的基础上提揭无意为圣人之学、《大学》之要。无意不仅是诚意工夫的圆熟状态,蕴含着“诚”的本质内容,而且是良知无执不滞的自然流行,表现为“无工夫中之真工夫”的作用形式。邹元标通过将无意与慎独互释,凸显慎独作为本体工夫动静一贯、体用一源的意涵。他还提出知止为《大学》之功,以性正心,以至善性体扶正茫荡之心;以无化有,强调“止而无止”才是真知止。要而言之,邹元标的无意工夫以自然明觉、真诚恻怛为根基,以生生一体的至善境界为旨趣。相较于刘宗周标举未发之中,邹元标更为偏重已发之和,他在由心转性的思想背景下倡扬修悟双融、坚守心性合一,旨在彰明阳明之真义,救正良知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 邹元标 慎独 知止 诚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共振声学超材料耦合效应研究
6
作者 项兴华 雷怡俊 +1 位作者 胡志明 刘金涛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0,共5页
针对传统的声学超材料存在降噪频率窄、造价成本过高、实现难度大等诸多问题,提出一种带柔性薄膜结构的Helmholtz共振腔声学超材料结构,以局域共振耦合效应现象为出发点,推导出Helmholtz共振腔和柔性薄膜的数学模型。运用COMSOL Multiph... 针对传统的声学超材料存在降噪频率窄、造价成本过高、实现难度大等诸多问题,提出一种带柔性薄膜结构的Helmholtz共振腔声学超材料结构,以局域共振耦合效应现象为出发点,推导出Helmholtz共振腔和柔性薄膜的数学模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该结构产生了2个局域共振峰值。为了实现对声学超材料消声频带的控制,向薄膜内注入液体。实验测试表明,当注液量从0增至35 mL时,薄膜峰值处的共振频率从612 Hz偏移到446 Hz,偏移量为166 Hz。所设计的局域共振声学超材料在频带范围内对低频噪声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为声学超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共振 声学超材料 噪声 Helmholtz共振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原生水对页岩气赋存状态与流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胡志明 端祥刚 +5 位作者 何亚彬 吴建发 常进 刘莉 吴康 马振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4-51,共8页
储层原生水对页岩气吸附规律和流动能力的影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为此选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基于吸附平衡法制取不同含水饱和度的实验样品,开展了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等温吸附作用... 储层原生水对页岩气吸附规律和流动能力的影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为此选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基于吸附平衡法制取不同含水饱和度的实验样品,开展了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等温吸附作用及机理,并运用自主研发的稳态流动实验装置测试了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气的流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储层微米—纳米级孔隙中原生水的存在降低了页岩的吸附能力,含水饱和度为40%时,模拟计算的总含气量比常规认识下的计算结果下降了18%;(2)页岩视渗透率是压力的函数,低压下努森扩散作用使得页岩视渗透率随压力降低而明显上升,当平均压力为5 MPa、含水饱和度达到50%时,与不含水相比页岩视渗透率下降约70%;(3)当含水饱和度低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水主要以不可动水赋存在微孔和介孔中,对页岩气流动能力影响较小,而大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水的赋存位置发生改变,导致页岩气流动能力大幅度降低。结论认为,准确认识页岩储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及临界含水饱和度,有助于准确计算页岩气储量、合理预测气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含水饱和度 等温吸附 赋存状态 流动能力 储量 产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纵-横向动力学耦合的整车质量与道路坡度估计
8
作者 廖银生 胡志明 +3 位作者 贾洪波 田育丞 钟世浩 彭祥龙 《汽车工程师》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针对汽车行驶过程中存在侧向分力时应用纵向动力学模型进行整车质量与道路坡度估计存在偏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纵-横向动力学耦合的质量估计模型和坡度估计算法。通过分析加速阶段对质量估计的影响,设定质量估计触发条件,并使用带遗忘因... 针对汽车行驶过程中存在侧向分力时应用纵向动力学模型进行整车质量与道路坡度估计存在偏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纵-横向动力学耦合的质量估计模型和坡度估计算法。通过分析加速阶段对质量估计的影响,设定质量估计触发条件,并使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对整车质量进行估计,融合运动学卡尔曼滤波算法与动力学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道路坡度进行联合估计。通过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与实车试验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纵-横向动力学的质量估计算法误差为0.82%,融合坡度估计算法误差在3%以内,验证了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估计 坡度估计 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 卡尔曼滤波 融合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极限动用”开发实践 被引量:14
9
作者 马新华 王红岩 +4 位作者 赵群 刘勇 周尚文 胡志明 肖玉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0-1197,共8页
为高效开发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在“极限动用”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深层页岩气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并开展具体应用实践。针对页岩气开发影响因素多、单井产量偏低、多处于效益边际等问题,建立“透明地质体”,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 为高效开发川南海相深层页岩气,在“极限动用”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深层页岩气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案,并开展具体应用实践。针对页岩气开发影响因素多、单井产量偏低、多处于效益边际等问题,建立“透明地质体”,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多因素评价、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最大限度平衡生产目标与开发成本的关系。提出“极限动用”开发方案为:①计算“黄金靶体”指数,精准确定水平井钻井靶体位置,通过地球物理等多手段精准刻画页岩储集层,构建地下“透明地质体”;②优化钻完井工艺,通过降温、降密度、优化钻井液性能提升关键工具适用性,建好开发井,综合考虑地应力、裂缝等特征,有效构建“人造气藏”;③通过高效管理、建立学习曲线和优化排采制度,全生命周期提质提效,实现“极限动用”开发。实践表明,川南深层页岩气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EUR)比上一年提高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极限动用”理论 地下连通体 “黄金靶体”指数 排采优化 海相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不同赋存状态下的页岩气动用规律 被引量:7
10
作者 端祥刚 胡志明 +5 位作者 顾兆斌 常进 沈瑞 孙威 穆英 周广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3,共8页
要合理制订页岩气井生产制度,进而优化页岩气田开发技术政策,弄清不同赋存状态下的页岩气产出规律是前提和基础。为了避免间接测试的不确定性,研发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核磁共振在线检测系统,选取四川盆地长宁地区N203井下志留统龙... 要合理制订页岩气井生产制度,进而优化页岩气田开发技术政策,弄清不同赋存状态下的页岩气产出规律是前提和基础。为了避免间接测试的不确定性,研发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核磁共振在线检测系统,选取四川盆地长宁地区N203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_(1)^(1)层页岩岩心,以甲烷气体为实验流体,测量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游离态和吸附态甲烷产出量的变化情况,并且结合页岩气衰竭式开发物理模拟实验,对不同赋存状态下的页岩气动用特征和产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饱和甲烷气体的页岩核磁共振T_(2)谱图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吸附态甲烷主要赋存于页岩纳米孔隙表面,弛豫时间较短(0.1~1.0 ms),而游离态甲烷则赋存于较大的页岩孔隙中,弛豫时间较长(1~100 ms);②采用核磁共振测量的甲烷总含气量及吸附态/游离态甲烷气量与采用间接方法计算的结果较为接近;③基于页岩气开发物理模拟实验,在开发初期,产出气以游离态甲烷为主,吸附态甲烷的阶段贡献率低于5%,随着生产的持续,吸附态甲烷的阶段贡献率逐渐增加,尤其是当压力低于15 MPa以后,吸附态甲烷的阶段贡献率迅速上升,至生产后期,吸附态甲烷的阶段贡献率超过50%,累计贡献率达到30%;④把实验结果换算为矿场条件下气井的生产动态数据,生产前5年,吸附气对气井累计产气量的贡献率不足5%,至生产末期,吸附气对累计产气量的贡献率可以达到25%。结论认为,核磁共振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定量表征不同赋存状态下甲烷气体的动用规律,为后续开展页岩气气水两相渗吸、CO_(2)/CH_(4)吸附置换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页岩气 甲烷 吸附态 游离态 弛豫时间 产气规律 T_(2)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一波 何天双 +2 位作者 胡志明 李亚龙 蒲万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通过调研近二十年国内外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结合页岩油藏储层特征,总结了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并针对各类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技术的作用机理,讨论了对页岩油藏的适应性。研究表明,注气是页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的... 通过调研近二十年国内外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结合页岩油藏储层特征,总结了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并针对各类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技术的作用机理,讨论了对页岩油藏的适应性。研究表明,注气是页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的最佳方法,二氧化碳和天然气是常用的注入介质,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通过改善储层润湿性来提高渗吸效果是表面活性剂和低矿化度水的主要机理;泡沫驱拥有良好注入性的同时能够有效调整裂缝性油藏的非均质性,但是其在裂缝中的稳定性有待加强;热力采油可以改变储层的热应力,诱导裂缝扩张,增大注入介质的波及范围。溶剂和纳米材料在机理上有改善页岩储层润湿性的作用,但是其在页岩油藏开发中的可行性还有待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提高采收率 非常规油气 机理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及流态实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杰 张永利 +2 位作者 胡志明 李英杰 杨新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7-95,共9页
为了探究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方式、机理、气体流态,以及页岩表观渗透率的合理表示方法,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然后通过开展致密页岩中气体渗流实验... 为了探究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方式、机理、气体流态,以及页岩表观渗透率的合理表示方法,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气体的质量传输机理;然后通过开展致密页岩中气体渗流实验,对纳米孔隙中气体的真实流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孔隙尺寸、压力等参数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进而对不同页岩表观渗透率模型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合理的表示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纳米孔隙中游离气质量传输方式主要为滑脱流、努森扩散及斐克扩散,吸附气质量传输方式主要为表面扩散,气体流态为滑脱流或过渡流,不存在连续流,并且孔隙越小、压力越低,滑脱流越弱,努森扩散越强;(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Darcy渗透率最低,B-K表观渗透率和Civan表观渗透率非常接近,Klinkenberg表观渗透率居中,APF表观渗透率与Wu表观渗透率最高且出现了曲线交替;(3)在Wu表观渗透率中,滑脱流在滑脱区和过渡区都是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4)在APF表观渗透率中,滑脱流是滑脱区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而努森扩散则是过渡区气体质量主要的传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纳米级孔隙 气体质量传输 气体流态 表观渗透率模型 滑脱流 努森扩散 斐克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助力我国油气增储上产 被引量:69
13
作者 邹才能 赵群 +7 位作者 王红岩 孙倩 邵男 胡志明 张辰君 孙玉平 王玫珠 刘德勋 《石油科技论坛》 2021年第3期72-79,共8页
"十三五"期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正处于"洁煤、稳油、增气"能源转型过程的关键时期,非常规油气理论、技术及管理创新,推动了我国石油上游业务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的跨越式发展。202... "十三五"期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正处于"洁煤、稳油、增气"能源转型过程的关键时期,非常规油气理论、技术及管理创新,推动了我国石油上游业务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的跨越式发展。2020年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量为732×10^(8)m^(3),占天然气总产量的38%;致密油与页岩油等勘探评价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和松辽等多个盆地取得战略性突破,2020年产量约为200×10^(4)t,是未来国内原油稳产增产的重要领域。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具有与常规油气不同的开发理念、技术及管理模式。"十四五"时期,努力实现非常规油气以川南海相古老页岩开发为代表的"页岩气规模上产",以中低成熟度、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开发为代表的"页岩油规模有效突破",以煤炭地下气化为代表的"煤制气战略突破",夯实中国油气发展的非常规基础。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有望超天然气总产量的50%,非常规油产量将占原油总产量的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致密油气 页岩油气 地下煤制气 勘探开发 增储上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气体流动能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端祥刚 胡志明 +2 位作者 常进 李武广 姬伟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3-147,共5页
针对采用常规渗透率无法有效表征页岩储层流动能力的现状,运用自主研发的页岩气稳态流动和衰竭开发物理模拟实验装置,测试了压力为0. 0~30. 0 MPa的气体流动能力,结合孔隙分布和应力敏感测试,建立了页岩储层基质气体流动能力的表征方法... 针对采用常规渗透率无法有效表征页岩储层流动能力的现状,运用自主研发的页岩气稳态流动和衰竭开发物理模拟实验装置,测试了压力为0. 0~30. 0 MPa的气体流动能力,结合孔隙分布和应力敏感测试,建立了页岩储层基质气体流动能力的表征方法。研究表明:页岩储层中气体流态以滑脱流为主,明确了滑脱因子、吸附以及应力敏感对流动能力的影响,建立了氦气渗透率、氮气渗透率与甲烷渗透率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了考虑滑脱、吸附和应力敏感的表观渗透率模型,能表征页岩气在基质中的流动能力。建立的表观渗透率模型更接近原始储层气体的真实流动状态,能反应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实际渗流能力,从而为页岩产气规律评价和生产动态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流动能力 滑脱 应力敏感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龙马溪组页岩赋存空间及含气规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沈瑞 胡志明 +3 位作者 郭和坤 姜柏材 苗盛 李武广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7,共7页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全尺度孔径分布特征尚不明确,运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氮吸附及低温CO_2吸附等实验技术,以宁203井为例,研究了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层的孔...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全尺度孔径分布特征尚不明确,运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氮吸附及低温CO_2吸附等实验技术,以宁203井为例,研究了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建立了一套页岩纳—微米全尺度孔径分布测试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气体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获得第1孔径分布数据和第2孔径分布数据,通过对2种方法获得的重复部分孔径分布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根据分析判断结果获取处理后的孔径为3.7~200.0 nm的分布数据,再结合2种方法获得的不重复部分的孔径分布数据,从而可以计算微孔、介孔和宏孔在整个岩石样品中的占比,获得岩石样品全尺度孔径分布数据。结果表明:该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孔隙结构复杂,"墨水瓶"状细颈孔隙大量存在,微孔与中孔、大孔相互连通,但孔喉细小,连通性较差;介孔和微孔占比超过80%。直径>15 nm的孔喉中主要为游离气,直径<2 nm的孔喉中主要为吸附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赋存空间 页岩气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与煤层气开发特征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志明 端祥刚 +2 位作者 常进 李武广 沈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5-130,共6页
为明确不同吸附气比例对气体开采特征的影响,优选具有代表性的页岩和煤岩样品,分析了页岩气与煤层气赋存与开发机理的异同,建立了高压吸附特征测试和多点测压串联开发模拟实验方法,对比分析了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压力传播规律和气体动用规... 为明确不同吸附气比例对气体开采特征的影响,优选具有代表性的页岩和煤岩样品,分析了页岩气与煤层气赋存与开发机理的异同,建立了高压吸附特征测试和多点测压串联开发模拟实验方法,对比分析了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压力传播规律和气体动用规律。结果表明:页岩和煤岩基质的渗流能力均较低,煤岩样品的吸附能力约为页岩样品吸附能力的9倍,储层中煤层吸附气达到79%,占主导地位,而页岩储层中以游离气为主;页岩与煤岩的压力传播速度均较慢,煤层动用能力高于页岩储层,开发300 d煤岩采出程度达到95%,页岩采出程度仅为75%。研究认为,在开发中后期,压力降低,吸附气解吸参与供给,页岩和煤岩压力下降均明显变缓,单位压降产气量增加,煤样的单位压降产气量增加程度远高于页岩,页岩气开发技术政策应以高效动用游离气为主,而煤层气开发技术政策应以有效动用吸附气为主。研究成果为完善非常规天然气渗流理论、优化开发技术政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煤层气 吸附 流动 开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气机理与提高采收率评价模型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高峰 廖广志 +3 位作者 李宏斌 胡志明 魏宁 丛连铸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5期734-740,共7页
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巨大,但实现天然气长期规模稳产,面临复杂气藏提高采收率等系列挑战,尤以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为甚。碳中和背景下,驱气类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CO_(2)驱提高天然气藏采收... 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巨大,但实现天然气长期规模稳产,面临复杂气藏提高采收率等系列挑战,尤以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为甚。碳中和背景下,驱气类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CO_(2)驱提高天然气藏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总结为优势吸附置换、连续对流排驱、补充气藏能量3种类型,并认为吸附态、游离态和溶解态这3种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划分适用于所有类型气藏,推导获得了CO_(2)驱提高气藏采收率效果预测方法。应用该方法进行测算认为,CO_(2)驱有望提高页岩气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为突破大幅度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建议针对具有较好碳封存条件的气藏开展CO_(2)驱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潜力评价,优选目标气藏进行经济可行性评估,并开展多种类型的CO_(2)驱提高气藏采收率重大开发试验,检验烟气组分协同驱替效果和扩大CO_(2)波及体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气藏 CO_(2)驱气机理 提高采收率评价模型 重大开发试验 烟气组分协同驱替 扩大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作用下页岩储层改造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一波 蔺祥 +3 位作者 彭瑀 胡志明 张理 赵金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08,共8页
页岩油气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但页岩基质的微纳米尺度孔隙发育,需要进行储层改造以改善其渗流能力,才能实现对页岩储层的高效开发。热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储层改造及提高采收率措施,通过在... 页岩油气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但页岩基质的微纳米尺度孔隙发育,需要进行储层改造以改善其渗流能力,才能实现对页岩储层的高效开发。热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储层改造及提高采收率措施,通过在地层中产生热能改善页岩物理性质,达到增强储层渗流能力的目的。因此,准确了解页岩储层在热环境下的储层改造机理和页岩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对储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中外热处理过程中页岩内部孔隙结构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页岩油气藏储层特征,分析了热处理技术对页岩储层改造的机理。结果表明:岩石矿物非均匀热膨胀产生热应力,导致裂缝发生热扩展;有机质热解导致有机孔隙发育,孔隙流体蒸发增压作用及水岩作用促进岩石孔隙空间增大。通过以上机理促使储层内部储集空间增大,导流能力增强,从而实现对页岩油气的有效开采。同时总结了热应力作用下页岩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发现高温条件下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显著提高,页岩内部平均孔径增大,发育大量微裂缝形成复杂裂缝网络;页岩整体强度降低、塑性增强,为水力压裂、热处理等增产措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热处理 储层改造 非均匀膨胀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施用方式对烤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二登 薛如君 +3 位作者 胡志明 李军营 杜桂标 徐照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7-762,共6页
【目的】探讨基肥施用方式对烤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种基肥施用方式(条施和塘施+环施)对烟叶化学成分、感官风格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烟叶糖分、淀粉含量及... 【目的】探讨基肥施用方式对烤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种基肥施用方式(条施和塘施+环施)对烟叶化学成分、感官风格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烟叶糖分、淀粉含量及糖碱比更为适宜,烟叶蜜甜香和焦甜香香韵更为凸显,烟叶评吸品质明显提高;与塘施+环施处理相比,条施处理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1.1%~11.5%和3.0%~10.0%,上部叶和中部叶两糖差分别降低4.9%和7.7%,化学成分整体协调性更好,烟叶清甜香、蜜甜香和坚果香香韵更为凸显,烟叶清香型风格指数和评吸品质均有所提高。【结论】施肥显著提高了烟叶化学品质和感官质量;与基肥塘施+环施相比,基肥条施方式下烟叶化学品质和感官质量均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肥施用方式 烤烟 化学品质 感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异构模型仿真的可靠性评估技术研究
20
作者 张大鹏 胡志明 +3 位作者 刘文威 张玄 李小兵 蔡茗茜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4年第S1期110-115,共6页
随着新型机电系统在先进性与功能复杂性方面的迅速发展,其系统结构逐步朝向模块化和网络化演变。鉴于当下复杂机电系统设计进程中,系统可靠性评估手段和部件失效率获取方式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分析的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预... 随着新型机电系统在先进性与功能复杂性方面的迅速发展,其系统结构逐步朝向模块化和网络化演变。鉴于当下复杂机电系统设计进程中,系统可靠性评估手段和部件失效率获取方式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分析的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预计办法。此方法借助数字异构模型融合仿真,运用仿真流把复杂机电系统划分为系统建模和部件建模,参照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理念针对复杂机电系统进行系统建模,并结合部件物理仿真建模,获取概率寿命模型等可靠性模型,从而迅速预计复杂机电系统的可靠性水平。最后,结合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实现可靠性指标的初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系统 基于模型的工程系统 异构模型 可靠性仿真 系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