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化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实践与启示
1
作者 张宇 赵培荣 +5 位作者 高山林 张华 申宝剑 钱恪然 王鹏威 李鹏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共12页
近年来,中国石化实行“以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工程,以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迭代推进提质创效工程,以协同攻坚推进规模增储工程”等一系列覆盖规划部署、理论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链条的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措施,打造了四川盆... 近年来,中国石化实行“以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工程,以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迭代推进提质创效工程,以协同攻坚推进规模增储工程”等一系列覆盖规划部署、理论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链条的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措施,打造了四川盆地新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东部断陷盆地多类型陆相页岩油等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示范工程,推动了多领域页岩油气勘探高质量协同发展。系统梳理中国石化在页岩油气勘探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果,总结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的重要举措,提出页岩油气未来攻关方向。展望未来,中国石化将夯实页岩油气资源基础,坚定页岩油气勘探信心,持续深化和完善“二元富集”理论,贯彻价值引领全局理念,坚持6个“一体化”运行模式,高质量推进页岩油气战略突破发现,落实规模增储上产阵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页岩油气 高质量勘探 主要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Ra技术的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欣 高山林 +1 位作者 王涵 龚祖恒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28,共8页
传统的船舶监测系统存在着覆盖盲区、功耗大、成本高和难以部署等问题,无法满足船舶智能化发展的要求。为解决此问题,将LoRa(Long Range)技术引入到智能船舶设备监测中,围绕着LoRa技术与智能船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的整体框... 传统的船舶监测系统存在着覆盖盲区、功耗大、成本高和难以部署等问题,无法满足船舶智能化发展的要求。为解决此问题,将LoRa(Long Range)技术引入到智能船舶设备监测中,围绕着LoRa技术与智能船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的整体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对船舶监测系统进行了硬件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Ra 物联网 船舶监测系统 硬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34
3
作者 何登发 贾承造 +8 位作者 赵文智 徐凤银 罗晓容 刘文汇 唐勇 高山林 郑秀娟 李涤 郑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2-1172,共11页
基于油气勘探发现和地质认识进展,从成盆、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内在地质过程出发,揭示沉积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并探讨超深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超深层主要经历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2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沉积分异产生... 基于油气勘探发现和地质认识进展,从成盆、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内在地质过程出发,揭示沉积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并探讨超深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超深层主要经历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2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沉积分异产生空间上相邻的源-储组合;发育丘滩体型、岩溶缝洞型、断溶型、白云岩型和断裂带型等多种类型规模性碳酸盐岩储集体、超压型碎屑岩和基岩裂缝性储集体;油气多期复合成藏,晚期调整定位;油气分布受高能滩带、区域不整合面、古隆起与大型断裂带等的控制;赋存多种成因的天然气和轻质油。超深层油气资源占剩余总资源量的33%,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超深层的大型成藏地质单元与规模富集区带将是持续取得油气大发现的重点方向,勘探前景广阔。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富集区带预测为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超深层油气 多旋回叠合盆地 勘探进展 勘探技术 轻质油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北东向断裂带特征、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士林 张仲培 +3 位作者 云金表 李慧莉 高山林 李建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4-975,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主要发育东南部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和西北部盖层滑脱逆冲断裂两种类型的NE向断裂带,平面上组成巨型的向NW凸出的弧形断裂系。NE向断层多数为逆冲性质,少数兼有走滑性质。多数断裂带沿走向具有构造样式的分段特征,... 塔里木盆地塘古巴斯坳陷主要发育东南部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和西北部盖层滑脱逆冲断裂两种类型的NE向断裂带,平面上组成巨型的向NW凸出的弧形断裂系。NE向断层多数为逆冲性质,少数兼有走滑性质。多数断裂带沿走向具有构造样式的分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主断层逆冲方向及其控制的褶皱形态方面,主要分布在弧形构造的尾端。在垂向上具有多套构造变形的分层叠加特征,主变形层集中在上寒武统-奥陶系,并且西北缘的断层多在中寒武统膏盐岩层内发生滑脱,其他层系变形微弱。NE向断裂体系的主要形成时期是晚奥陶世晚期—志留纪初期,是对加里东中期塔里木地块与北昆仑-阿尔金地块碰撞的响应,是盆地东南缘阿尔金-车尔臣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体系的组成部分。NE向断裂体系的形成受阿尔金-车尔臣边界大断裂走滑-逆冲应力场、寒武系膏盐岩软弱层分布、基底起伏及边界断裂走向4个因素控制。NE向断裂带局部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缝洞型储层和台缘礁滩型储层的发育。在烃源落实的条件下,可选择性探索断裂带翼部等有利圈闭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向断裂 构造样式 成因机制 石油地质 断裂带 塘古巴斯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地热流特征及热储系统类型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少川 国殿斌 +4 位作者 李令喜 李江龙 高山林 宿赛 张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34,共14页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类型多、储量大,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具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为进一步明确盆地的热体制对区域地热能资源评估的作用,根据四川盆地内钻井的基本地热参数与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系统研究了盆地热流分布及主控因...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类型多、储量大,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具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为进一步明确盆地的热体制对区域地热能资源评估的作用,根据四川盆地内钻井的基本地热参数与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系统研究了盆地热流分布及主控因素、热储系统类型以及有利地热资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热结构分为3种,分别为受控于基底热流背景与裂陷槽岩石热导率差异的加里东阶段热结构;受控于峨眉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喷发及盆地拉张作用的海西阶段热结构;受盆缘强烈造山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热结构。②提出了震旦纪—早寒武世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封闭型层控热储系统与开放型断褶热储系统2类、3种热储系统类型。③明确了断裂带深循环地热资源、强构造背景下的异常高温地热资源与早期深埋地热资源3类有利地热资源类型及其优势分布区。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取得的认识对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热结构 大地热流 主控因素 封闭型层控热储 开放型断褶热储系 地热资源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新元古代造山型基底拼合带——来自深钻孔的碎屑记录证据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晓剑 王毅 +5 位作者 李慧莉 高山林 张仲培 岳勇 闫全人 江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1-1145,共15页
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新近有同1井、夏河1井和巴探5井在寒武系碳酸盐岩之下钻遇碎屑沉积岩。在对碎屑岩进行详细岩相学观测、碎屑组分统计和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碎屑岩源区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砾岩和砂岩碎屑组成与泥岩... 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新近有同1井、夏河1井和巴探5井在寒武系碳酸盐岩之下钻遇碎屑沉积岩。在对碎屑岩进行详细岩相学观测、碎屑组分统计和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碎屑岩源区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砾岩和砂岩碎屑组成与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这3口井寒武系碳酸盐岩之下的碎屑岩物源区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以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为主。砾石及砂岩中碎屑颗粒棱角状-次圆状的外貌、砾石中易磨蚀风化组分(碳酸盐岩和片岩)的存在以及泥岩较低的Th/U比值都反映这些碎屑岩为成熟度较低的近源堆积物。通过碎屑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构对比,确定这些碎屑岩的碎屑组分主要源自其下伏基底。砾岩和砂岩碎屑模式、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碎屑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碎屑源区(即下伏基底)在新元古代(峰期约790~730 Ma)处于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本文新获取的碎屑记录证据与前人对同1井底安山岩、英安岩及卡塔克隆起上塔参1井底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的研究结论完全一致,表明横亘塔里木盆地中部的中央隆起带是一条新元古代大陆边缘弧,塔里木盆地的基底是由新元古代造山作用形成的拼合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组分 地球化学 物源区 拼合基底 中央隆起带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and key issues of ultra-deep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China
7
作者 HE Dengfa JIA Chengzao +8 位作者 ZHAO Wenzhi XU Fengyin LUO Xiaorong LIU Wenhui TANG Yong gao shanlin ZHENG Xiujuan LI Di ZHENG 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6期1333-1344,共12页
Based on the recent oil and gas discoveries and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on the ultra-deep strata of sedimentary basins, the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of hydrocarbons in the ultra-deep strat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re... Based on the recent oil and gas discoveries and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on the ultra-deep strata of sedimentary basins, the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of hydrocarbons in the ultra-deep strat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processes of basin formati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key issues in ultra-deep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were discussed. The ultra-deep strata in China underwent two extensional-convergent cycles in the Meso-Neoproterozoic Era and the Early Paleozoic Era respectively, with the tectonic-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producing the spatially adjacent source-reservoir assemblages. There are diverse large-scale carbonate reservoirs such as mound-beach, dolomite, karst fracture-vug, fractured karst and faulted zone, as well as over-pressured clastic rock and fractured bedrock reservoirs. Hydrocarbons were accumulated in multiple stages, accompanied by adjusting and finalizing in the late stage.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s is controlled by high-energy beach zone, regional unconformity, paleo-high and large-scale fault zone. The ultra-deep strata endow oil and gas resources as 33% of the remaining total resources, suggesting an important successive domain for hydro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large-scale pool-forming geologic units and giant hydrocarbon enrichment zones in ultra-deep strata are key and promising prospects for delivering successive discoverie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nrichment zone prediction of ultra-deep oil and gas are key issues of petroleum g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ultra-deep oil and gas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basin exploration progres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light oil natural 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