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冲击危险时序及等级智能预测
1
作者 崔峰 宗程 +3 位作者 来兴平 何仕凤 张随林 贾冲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5-861,共17页
实现煤矿冲击地压智能预警对于保障矿井安全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某矿急倾斜巨厚煤层的掘进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时序智能分级预测作为背景,分析了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期间各微震信息指标的时空演化规律,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 实现煤矿冲击地压智能预警对于保障矿井安全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某矿急倾斜巨厚煤层的掘进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时序智能分级预测作为背景,分析了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期间各微震信息指标的时空演化规律,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对预测冲击发展趋势性能较高的多项指标进行了优选,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PSR)将数据映射至高维空间进行重构,结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训练学习高维度数据特征,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与多元混沌时序的急倾斜巨厚煤层冲击地压预测模型(PSR-LSTM),依据现场实际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下各微震信息指标对冲击预警的敏感性较强,彼此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优选出了预测冲击发展趋势性能较高的6项微震信息指标;多项指标的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性,经过相空间重构后再进行LSTM学习训练,可有效增强模型的数据利用率与预测精度,所构建的PSR-LSTM模型在指定预测时长为1 d的情况下,预测准确率可达0.9135、F1值可达0.9116,均优于未经重构的LSTM模型。模型较好地预测了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发生冲击危险的时序趋势及危险等级,研究方法可为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智能预测预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掘进巷道 冲击地压 多元混沌时序 相空间重构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研究
2
作者 崔峰 罗钟 +4 位作者 来兴平 陈建强 彭宝山 邹磊 刘旭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5,共15页
我国埋深1 000 m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未来将是煤炭资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开展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研究并科学提升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针对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 我国埋深1 000 m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未来将是煤炭资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开展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研究并科学提升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针对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与产能提升问题,利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研究方法,完成了含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井田范围科学划分,分析了冲击地压矿井不同的采煤方法、开采顺序、开采布局下采煤面扰动响应特征,建立了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科学提升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明确了冲击地压矿井冲击倾向性鉴定与冲击危险性确定的必要性,实现含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井田范围科学规划;研究了采煤方法、开采顺序与布局以及开采参数对采煤面扰动响应特征,得出了冲击地压矿井采煤面科学设计的系统性方法,为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升创造条件;提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的技术路径,基于采动力学构建了“分阶段、分区域、分时期、看卸压力度、看历史防控水平”的冲击地压矿井采煤面推进速度确定方法;构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升的顶层设计,明确指出了控制产能的关键是产能提升所带来的冲击危险性,实现采动强度与卸压力度平衡,降低冲击危险性,从而有效的进行产能提升。构建了冲击地压矿井从井田范围科学规划、采煤面科学设计到产能科学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的一体化技术路径,为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矿井 科学产能 科学提升产能 采动强度 卸压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APSK在高速数传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3
作者 李超 赵超 +6 位作者 崔锋 刘鹏飞 周梦竹 曹斐 张宇超 高杰 张茂鹏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在Ka频段星地高速数传系统中,地面接收到的16APSK信号功率较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随着16APSK信号带宽的提高,信道群时延失真产生的等效信噪比降低,将导致信号载波失锁,进而导致信号帧同步失锁。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中频环与射模环信号接... 在Ka频段星地高速数传系统中,地面接收到的16APSK信号功率较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随着16APSK信号带宽的提高,信道群时延失真产生的等效信噪比降低,将导致信号载波失锁,进而导致信号帧同步失锁。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中频环与射模环信号接收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比对总结。在分析高速数传解调原理与测试Ka频段信道群时延失真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当前16APSK星座映射的局限性。分别对3种16APSK星座映射的抗噪声特性、载波频偏估计门限、载波相位稳态误差和抗信道群时延失真4个方面进行详细仿真分析,得出在星地高速数传系统中,信道群时延失真对不同16APSK星座映射信号解调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星地高速数传系统中应用的16APSK星座映射信号对信道群时延失真的适应性较差,在信号接收解调时,需要对群时延失真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满足信号接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APSK 半径比 载波恢复 群时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煤层煤巷超前定向长钻孔高压注水卸压研究
4
作者 崔峰 高远江 +4 位作者 李宜霏 谭立 彭宝山 师为战 胡艳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8,共14页
针对巨厚煤层煤巷掘进期间的卸压防冲合理调控问题,以准东二矿1101工作面巨厚煤层巷道掘进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超前定向长钻孔高压注水卸压研究,通过揭示巷道掘进期间冲击地压发生机制,提出定向长钻孔高压注水超前... 针对巨厚煤层煤巷掘进期间的卸压防冲合理调控问题,以准东二矿1101工作面巨厚煤层巷道掘进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超前定向长钻孔高压注水卸压研究,通过揭示巷道掘进期间冲击地压发生机制,提出定向长钻孔高压注水超前卸压调控模式,基于煤体裂缝扩展规律数值分析和湿润半径的计算,确定了巨厚煤层巷道围岩定向长钻孔卸压参数,掌握了不同卸压参数下围岩能量及塑性区演化规律,并优化钻孔合理布置参数。结果表明:围岩随着距巷帮深度增加,受力状态逐渐由一维向三维受力状态转变,局部形成高能量差造成冲击显现;当钻孔距巷帮宽7 m时,巷帮能量峰值为17.31×10^(4) J·m^(-3),相比未卸压状态超前区域,能量峰值下降幅度达10.03%;钻孔距底板6 m时,单位能量峰值梯度为1.17×10^(4) J·m^(-3),比未卸压状态超前区域能量峰值下降幅度达11.95%;不同卸压参数下,能量转移深度和梯度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塑性区延伸深度和面积呈现正相关关系,钻孔距巷帮宽7 m,距底板深6 m时,塑性区深度和面积达到峰值,围岩的卸压效果较优;注水区域视电阻率降低幅度达到42%,注水后应力降低幅度约为12.73%,注水后围岩整体的卸压效果较好。研究结果为巨厚煤层巷道掘进期间卸压防冲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煤层 超前卸压 定向长钻孔 注水卸压 参数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5
作者 冯攀飞 朱红伟 +2 位作者 宗程 崔峰 刘江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3,共12页
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应力集中易诱发冲击地压灾害,保障巷道安全掘进贯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的贯通掘进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围岩应力和能量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制定了急倾斜... 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应力集中易诱发冲击地压灾害,保障巷道安全掘进贯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的贯通掘进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围岩应力和能量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制定了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贯通期间的冲击地压防控策略和方案;利用多项微震物理指标,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能量的时序变化特征,并对卸压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巷道垂直应力、水平应力、能量峰值随着贯通距离的逐渐减少均有增大的趋势,应力和能量集中区域主要出现在两掘进面之间;接近贯通位置50~120 m时,微震能量频次增加,b值出现骤降趋势,S值、EEM值出现逐渐递增趋势;巷道即将贯通时,微震频次有较大幅度的上下波动,能量出现少量异常高值,b值再次迅速下降,S值下降至低值,EEM值骤降至极小值;卸压后单日平均释放总能量下降了60.7%;单日总频次下降了62.8%;b值、S值、EEM值能很好地反映巷道掘进时煤岩的活动特征,在反掘段内均未偏离正常水平,卸压防控措施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对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巷道贯通 冲击地压 数值模拟 微震物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TCS007菌株固体发酵产孢条件优化及其抑菌活性
6
作者 倪敏姿 陈涛 +1 位作者 崔峰 陈杰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CS007菌株分离自海洋极端环境并进行了驯化培养和诱变稳定,该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的抑制活性,且能诱导植物促生、抗逆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为探索TCS007菌株固体发酵产孢量的... 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CS007菌株分离自海洋极端环境并进行了驯化培养和诱变稳定,该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的抑制活性,且能诱导植物促生、抗逆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为探索TCS007菌株固体发酵产孢量的最佳发酵条件,明确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曲面法,对TCS007菌株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发酵滤液和粗提物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影响TCS007菌株固体发酵产孢量的3个主要因素为培养时间、加水量和光照周期时间。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麦麸和黄豆粉按质量比5:1混合,并添加1%硫酸锰、1%硫酸镁;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15 d、加水量39.7 mL、光照周期时间21 h、培养温度28℃、发酵接种量2 mL(1×10^(7)个/mL)、初始pH值5。在此条件下,按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TCS007菌株的孢子产量为7.14×10^(9)个/g,与响应曲面法预测的孢子产量(6.85×10^(9)个/g)拟合,比基础发酵条件孢子产量提高了6倍。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TCS007菌株固体发酵滤液(稀释10倍)和粗提物(10 mg/L)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92.4%和95.8%。该结果可为后续产品发酵工艺研究及其木霉菌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TCS007菌株 固体发酵 响应曲面法 油菜菌核病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深埋巨厚煤层掘巷冲击地压前兆特征及其灾害防治 被引量:8
7
作者 来兴平 贾冲 +6 位作者 胥海东 崔峰 刘旭东 王昊 陆长亮 张随林 何仕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7-350,共14页
随着冲击地压矿井逐渐向深开采,其巷道掘进伴随的冲击显现愈发强烈。针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冲击地压有效防治问题,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煤层矿井为例,运用微震监测对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时空前兆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巷道掘进的应力与能量... 随着冲击地压矿井逐渐向深开采,其巷道掘进伴随的冲击显现愈发强烈。针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冲击地压有效防治问题,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煤层矿井为例,运用微震监测对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时空前兆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巷道掘进的应力与能量变化数值模拟分析,揭示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提出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策略,并完成现场工程实践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发生前第2~5天出现微震总能量极低值,或存在至少4 d的能量潜伏期;冲击地压发生前5 d普遍存在3 d以上的最大能量占比高频波动期。冲击地压发生前存在明显缺震现象,发生位置集中分布在距离掘进工作面较近的微震能量极小值区间范围内,或位于微震能量极值区间附近的微震频次极小值区间范围内,且冲击地压事件位于冲击变形能指数较高区域。急倾斜巨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的坚硬覆岩结构不易破断,使得巷道掘进存在上水平采空区两侧“双翼型”应力集中,掘进工作面前方与巷道底部受顶底板岩层相互挤压的应力集中分布且能量积聚显著,随着巷道掘进深度增加其应力集中与能量积聚进一步增强,容易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综合分析形成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的工作面爆破卸压、巷道钻孔卸压与补强支护、复杂区域架蓬的冲击地压防治策略。结合冲击地压时空前兆异常为及时加强卸压力度提供时机。通过工作面与巷道卸压使得掘进期间未发生单日累计1×105 J以上微震能量,在对支护优化调整与复杂区域重点防护后,巷道掘进日均微震能量降至2.2 kJ,其1 kJ以上微震事件占比下降且巷道断面整体平整。研究结果为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安全掘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巷道掘进 冲击地压 前兆特征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放废水氚分离净化技术研究
8
作者 郭士铠 崔枫 韩学军 《同位素》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随着我国核电及后处理产业的发展和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安全有效的处理和处置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含氚低放废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水精馏技术的含氚低放废水氚分离净化新方法,基于该技术方法搭建低放废水氚分离... 随着我国核电及后处理产业的发展和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安全有效的处理和处置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含氚低放废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水精馏技术的含氚低放废水氚分离净化新方法,基于该技术方法搭建低放废水氚分离实验装置,对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研究,开展低放废水氚分离热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对含氚低放废水中氚的高效分离和浓缩,净化液氚含量低至10^(2) Bq/L量级,浓缩液氚含量达到10^(10) Bq/L量级,氚分离系数达9.49×10^(7),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氚废水 氚分离 氚浓缩 水精馏 催化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巨厚煤层复杂空间结构区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及诱冲机理 被引量:4
9
作者 崔峰 张随林 +6 位作者 刘旭东 来兴平 姬松涛 冯攀飞 贾冲 陆长亮 王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6-1803,共18页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尤其在复杂空间结构区灾害发生更频繁。掌握煤层开采复杂空间结构区煤岩灾变规律并揭示其发生机制对于冲击地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微震监测、理论分析等...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尤其在复杂空间结构区灾害发生更频繁。掌握煤层开采复杂空间结构区煤岩灾变规律并揭示其发生机制对于冲击地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微震监测、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岩柱应力异常尺寸效应,分析了复杂空间结构区微震时空演化规律,揭示了复杂空间结构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评估了煤层开采不同区域的冲击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急倾斜岩柱厚度更窄、出露高度更大其撬动效应更强,岩厚变异应力异常形成5个分区。②岩柱厚度更窄区域微震频次更多,能量更高,时空活动度更强,离散性更高。高应力区、应力梯度区、应力平稳区依次呈现“低频次-高能量”、“高频次-高能量”、“低频次-低能量”的微震响应特征。③特殊空间结构区域微震事件簇集且能级增大,时空活动度及离散性陡增,尤其在结构边缘该特征更明显,能量积聚及释放速率增大,冲击地压发生的概率及强度更高。位于岩柱更窄区域的特殊空间结构内微震活动更剧烈。④岩柱厚度越窄(煤柱高度越大)则岩柱向深的弯矩及能量增长速率越快,冲击危险性更高。依据结构面强度效应推断出断裂带发生滑移错动,是能量积聚与释放的优势区域。揭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为高静载及低临界载荷共同作用,基于应力集中特征评估煤层开采不同区域的冲击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复杂空间结构 微震时空演化规律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斜煤层坚硬顶板断层活化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及诱冲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崔峰 陆长亮 +1 位作者 王昊 贾冲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以宽沟缓倾斜煤层I0102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工作面过断层的位移场、应力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超前支承压力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将采煤工作面过断层分为3个开采... 以宽沟缓倾斜煤层I0102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工作面过断层的位移场、应力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超前支承压力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将采煤工作面过断层分为3个开采区域,正常开采区域、超前影响区域与断层影响区域,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微震能量变化由“低频次、高能量”→“低频次、低能量”→“高频次、高能量”;(2)受I010203工作面倾斜角度的影响,工作面运输巷微震能量事件多于工作面回风巷,同时根据采煤工作面微震能量事件分析,在采掘扰动作用下工作面极易发生两种冲击类型事故,断层活化型冲击和断层煤柱型冲击;(3)当采煤工作面距断层较远时,构造应力在采掘扰动作用下释放,微震总能量相对活跃,应力表现为应力显现阶段,随着工作面逐渐推进至断层,微震总能量由稳定阶段转变为活跃阶段,同时断层活化显现由蓄能阶段转变为断层活化阶段;(4)分析宽沟I010203采煤工作面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工作面逐渐向断层推进过程中,其断层接触面由初始活化阶段转变为活化稳定阶段,最终接近断层时表现为活化加剧阶段,其与采煤工作面期间微震大能量事件变化规律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能量 断层 活化失稳 断层煤柱型冲击 断层活化型冲击 采掘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协同特性的人群跳跃下结构振动响应分析
11
作者 操礼林 宋珺瑜 +1 位作者 崔峰 李爱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4-1471,共8页
为精准预测人群跳跃激励下大跨楼盖结构的振动响应,研究了人群跳跃荷载协同性因子的概率密度特性,依据单人半正弦平方跳跃荷载模型建立了一种考虑人群协同特性的人群跳跃荷载模型,基于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人群跳跃作用下楼盖结... 为精准预测人群跳跃激励下大跨楼盖结构的振动响应,研究了人群跳跃荷载协同性因子的概率密度特性,依据单人半正弦平方跳跃荷载模型建立了一种考虑人群协同特性的人群跳跃荷载模型,基于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人群跳跃作用下楼盖结构动力特性参数与加速度响应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完全同步人群跳跃激励,考虑时间滞后因素的人群跳跃激励下结构振动加速度响应下降显著,其中峰值加速度降幅最高达77.33%;随着人数的增加,人-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峰值加速度响应的影响效果更明显,其中9人跳跃激励下楼盖峰值加速度响应降幅最大为6.83%.研究结果可为大跨楼盖结构人致振动响应分析与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跃荷载模型 参数识别 协同性因子 人-结构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片集成波导馈电的毫米波雷达阵列天线
12
作者 任宇辉 白海灵 +2 位作者 赵朗晗 崔锋 伍捍东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4,共6页
为了满足毫米波雷达的应用需求,本文设计了一款工作于24 GHz的毫米波雷达阵列天线。该天线由八个1×8单元的微带串馈直线阵列组成平面阵列,每一个线阵采用中心馈电的形式,解决了传统串馈阵列波束偏离阵列法线的问题。同时,利用基片... 为了满足毫米波雷达的应用需求,本文设计了一款工作于24 GHz的毫米波雷达阵列天线。该天线由八个1×8单元的微带串馈直线阵列组成平面阵列,每一个线阵采用中心馈电的形式,解决了传统串馈阵列波束偏离阵列法线的问题。同时,利用基片集成波导设计了低损耗的馈电网络,且将馈电网络和辐射贴片排布为两层,大大减小了天线的平面尺寸。此外,本设计中还利用泰勒综合法优化设计了阵列单元的宽度和功分器的分配比例,从而同时优化了天线E面和H面的旁瓣电平。测试结果表明,天线在23.7 GHz~24.2 GHz的频带内|S11|<-10 dB,相对带宽约为2.1%,最大增益为21.1 dB。天线在电场面旁瓣电平小于-20 dB,磁场面小于-23 dB,整体效率约为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天线 串联馈电阵列 基片集成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工情险情全天候监测感知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琴 崔峰 +1 位作者 赵潇雄 谢浩粮 《水利信息化》 2024年第1期95-98,共4页
针对黄河河道工程出险后短时间内有迅速扩大的危险,对重要险工、控导等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强监管,开发、敷设及时可靠的黄河工情险情全天候监测感知预警系统,提升监测能力。黄河工情险情全天候监测感知预警系统是数字孪生黄河工程建设... 针对黄河河道工程出险后短时间内有迅速扩大的危险,对重要险工、控导等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强监管,开发、敷设及时可靠的黄河工情险情全天候监测感知预警系统,提升监测能力。黄河工情险情全天候监测感知预警系统是数字孪生黄河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存储等技术,借助黄河河道工程内部埋设的传感器,对根石和坦石的出险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监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现有黄河网和公网,实现工程的网格化分级管理,为指挥中心防汛抢险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数据信息支持,推动治黄信息化发展与治黄业务的深度融合,有效实现险情的“抢早、抢小、抢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感知 预警系统 自动化 黄河工情 险情 全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煤层临空面开采覆岩结构失稳机理与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解嘉豪 崔峰 +3 位作者 韩刚 苌玉 刘虎 郝晓琦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0-1059,共10页
针对深埋煤层临空面开采过程中,覆岩结构失稳及诱冲灾害这一难题,以石拉乌素煤矿为背景,运用理论分析与现场监测等手段,研究了工作面上方覆岩结构演化规律与矿震诱冲机理,提出了工作面覆岩爆破防冲措施,并进行了现场验证。结果表明:221_... 针对深埋煤层临空面开采过程中,覆岩结构失稳及诱冲灾害这一难题,以石拉乌素煤矿为背景,运用理论分析与现场监测等手段,研究了工作面上方覆岩结构演化规律与矿震诱冲机理,提出了工作面覆岩爆破防冲措施,并进行了现场验证。结果表明:221_(上)08工作面在实体煤开采阶段主关键层极限破断步距为186.54 m,临空面开采时主关键层极限破断步距为337.79 m,低位关键层由O-X破断转变为高位关键层X-O破断;221_(上)08工作面两侧实体煤开采阶段,覆岩空间结构呈长臂F型结构,当工作面进入临空采空区进行开采时,覆岩结构由长臂F型结构转变为长臂T型结构,由于主关键层随工作面开采达到极限破断步距,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将会逐步弯曲、下沉,释放大量弯曲弹性能,诱发矿震现象;主关键层爆破切顶手段的实施将微震事件由“高能-低频”转换为“低能-高频”,有效降低矿井发生矿震频率,保障了现场的安全生产,为此类矿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臂F型 长臂T型 X-O结构 采空区 爆破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TCS001悬浮剂配方优化及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灏 陈智磊 +4 位作者 李雪松 宋格宁 李忠 崔峰 陈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921,共11页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TCS001是一种新型的海洋生防细菌,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农业实际应用中具备开发潜力。本研究采用含毒介质法、生长量测定法以及悬浮性能评价的方法,筛选了与TCS001相容性高的润...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TCS001是一种新型的海洋生防细菌,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农业实际应用中具备开发潜力。本研究采用含毒介质法、生长量测定法以及悬浮性能评价的方法,筛选了与TCS001相容性高的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助剂及其配比,所得TCS001悬浮剂(TCS001 SC)最佳配方组成为:40%TCS001发酵液(≥10^(10)CFU/mL)、3%润湿分散剂SXC、3%润湿分散剂UNA、0.15%增稠剂黄原胶、0.2%防腐剂卡松、0.2%防腐剂苯甲酸钠,水补足至100%(均为质量分数)。其活菌数为4.0×10^(9)CFU/mL、杂菌率为4.8%、pH值为6.68、悬浮率为97.8%、75μm试验筛通过率为99.9%、倾倒后残余物质量分数为1.6%、洗涤后残余物质量分数为0.41%、持久起泡性(1 min后)为16 mL,各项性能均符合行业标准(NY/T 2989-2016)。TCS001 SC在不同温度下的储存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0±0.2)℃储存7 d、(4±0.2)℃储存360 d活菌数均较储前无明显差异,(28±0.2)℃储存360 d、(35±0.2)℃储存84 d菌体存活率均在80%以上,表明该制剂储存稳定性较好。在此基础上,以草莓炭疽病为靶标,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TCS001 SC1500~3000 mL/hm~2喷雾处理可以显著减轻草莓炭疽病的发生,防治效果在59.37%~79.52%之间。其中3000 mL/hm~2间隔7 d,连续喷雾3次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9.52%,该结果可为TCS001 SC用于登记防治草莓炭疽病的微生物杀菌剂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悬浮剂 配方筛选 稳定性 草莓炭疽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光照环境下的线结构光条纹中心提取方法
16
作者 高秋玲 成巍 +3 位作者 李文龙 侯兴强 崔峰 魏佳洁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2,共7页
提取线结构光条纹中心是三维测量系统中关键的一步,针对复杂光照环境以及Steger算法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快速、准确的光条纹中心提取方法。采用滤波算法去噪,顶帽运算和边缘检测消除背景中的复杂光照;接着采用改进Rosenfeld骨架化得... 提取线结构光条纹中心是三维测量系统中关键的一步,针对复杂光照环境以及Steger算法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快速、准确的光条纹中心提取方法。采用滤波算法去噪,顶帽运算和边缘检测消除背景中的复杂光照;接着采用改进Rosenfeld骨架化得到初始中心,拟合初始中心点和条纹上下轮廓点计算初始中心的法向和光条纹的线宽;最后基于改进Hessian矩阵得到亚像素中心点。实验表明,该算法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算法运行时间为0.151 s,相较于Steger算法提高了近8倍;提取精度为0.23 pixel,保留了Steger算法的高精度,能够实现对光条纹中心的快速、精确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结构光 中心提取 复杂光照 改进Rosenfeld HESSIAN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充填采煤技术回顾及发展现状 被引量:56
17
作者 胡炳南 刘鹏亮 +1 位作者 崔锋 王浩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47,共9页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置、控制采煤沉陷、提高资源采出率和建设生态矿山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初至今,世界矿山充填开采技术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根据资料分析,按照充填材料类型划分,20世纪矿山充填技术经历...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置、控制采煤沉陷、提高资源采出率和建设生态矿山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初至今,世界矿山充填开采技术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根据资料分析,按照充填材料类型划分,20世纪矿山充填技术经历了废石干式充填、水砂充填、低浓度尾砂胶结充填和膏体充填4个发展阶段,回顾了当时我国充填采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历程以及水砂充填、矸石自溜充填等主要充填工艺。21世纪以来,我国充填采煤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固体、膏体和超高水3种充填材料和应用于综采、连采工作面的2种充填工艺,固体废弃物利用种类、充填效果、机械化程度、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对充填材料及其制备输送,工作面充填工艺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尤其是剖析了综采工作面充填的特点及生产效率制约因素,提出应从新型装备研发、临时护顶技术、充填空间高效密封措施等方面减少充填各环节时间。最后,结合实践效果,从充填采煤能力、地表下沉系数、充填开采增加成本、资源采出率和技术适用条件方面对固体充填综采、膏体充填综采、超高水充填综采、固体充填连采、膏体充填连采5种充填采煤方式进行了分析,为各矿选择适合自身的充填方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固体充填 膏体充填 超高水充填 充填材料 充填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区域地应力特征的裂隙煤岩流固耦合特性实验 被引量:9
18
作者 单鹏飞 崔峰 +3 位作者 曹建涛 来兴平 孙欢 杨毅然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通过位移反演方法对区域地应力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研究煤岩内部裂隙时空演化规律的力学实验系统,设计了区域地应力作用下裂隙煤岩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初步揭示裂隙煤岩流固耦合特性。通过地应力的现场监测,验证了位移反演方法的准确性... 通过位移反演方法对区域地应力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研究煤岩内部裂隙时空演化规律的力学实验系统,设计了区域地应力作用下裂隙煤岩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初步揭示裂隙煤岩流固耦合特性。通过地应力的现场监测,验证了位移反演方法的准确性,垂直地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数值稳定,受开采扰动影响,最大水平主应力出现局部性突增。借助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给出了不同载荷下内部裂隙场DR扫描图像,发现随外载增大煤岩内主裂隙持续扩展,且裂隙场形态分别为共轭型与X型。矢量化处理裂隙场信息并导入耦合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耦合模型的渗流参数变化情况,初步得出裂隙煤岩流固耦合特性:外载增大将导致煤岩内部微裂隙进一步相互贯通扩展并出现宏观破裂,这是裂隙煤岩孔隙率与渗透率持续性增加的本质原因,且流速最大区域迁移过程可表征裂隙煤岩次生裂隙分布特点,主裂隙内水体流速最大且随注水压力的增大,水体流速不断增加,较大的流速一般发生在具有较大水力梯度的细小裂隙位置处。同时,出口流速特征表现为出口流速分量的最大值均位于煤岩两侧并随着外载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煤岩体 地应力反演 流固耦合 计算模型 时空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不同采动强度下的开采扰动特征及其产能 被引量:16
19
作者 崔峰 张廷辉 +3 位作者 来兴平 王苏健 陈建强 钱德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81-3793,共13页
开采扰动是导致深部煤岩体发生变形、冲击、失稳的根本原因,而开采扰动特征与采动强度密切相关。进入深部开采后,冲击地压矿井数量随采动强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多,研究冲击地压矿井不同采动强度下的开采扰动特征,进而根据采动煤岩力学响应... 开采扰动是导致深部煤岩体发生变形、冲击、失稳的根本原因,而开采扰动特征与采动强度密切相关。进入深部开采后,冲击地压矿井数量随采动强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多,研究冲击地压矿井不同采动强度下的开采扰动特征,进而根据采动煤岩力学响应特征确定合理的采动强度对冲击地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冲击地压矿区彬长矿区为例,利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根据不同采动强度下煤岩采动应力、能量释放及覆岩垮落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推进速度、不同采厚下的开采扰动特征,评估了不同采动强度时采动煤体的冲击危险性,并探讨了开采扰动特征在矿井产能调控及开采方法优选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年产量与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正比例关系,且深部矿井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浅部矿井;(2)整层开采的顶底板应力、超前支承压力及冲击危险性均大于分层开采,且前者存在明显的应变能峰值前移现象;(3)工作面采厚增加将会引起关键块的回转角及断裂度增大,提高了滑落失稳及回转失稳的可能性,推进速度加快将会提高回转失稳的可能性,更易诱发上覆岩层破断及能量大量释放,从而提高冲击危险性;(4)揭示了不同采动强度下的深埋煤层工作面的开采扰动特征,提出了根据不同采动强度下的开采扰动特征反向确定矿井合理的采动强度,进而确定矿井产能的方法,并基于开采扰动特征优选了孟村煤矿开采方法,为指导矿井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强度 开采扰动 冲击地压 矿井产能 深部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冲击地压矿井急倾斜巨厚煤层推进速度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崔峰 贾冲 +3 位作者 来兴平 陈建强 张随林 何仕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45-761,共17页
工作面推进速度过快易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探讨合理的工作面推进速度已成为冲击地压矿井安全高效开采亟待解决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岩石力学试验和现场微震监测等方法,通过研究急倾斜巨厚煤层推进速度影响下工作面前方煤体经历的... 工作面推进速度过快易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探讨合理的工作面推进速度已成为冲击地压矿井安全高效开采亟待解决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岩石力学试验和现场微震监测等方法,通过研究急倾斜巨厚煤层推进速度影响下工作面前方煤体经历的采动应力路径,分析推进速度采动应力路径下的煤样力学行为特征。完成了采动应力路径下煤样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规律研究与急倾斜巨厚煤层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合理确定,开展了现场工程实践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巨厚煤层工作面推进速度增加使得采动应力峰值增大,同时其采动应力路径的循环加卸载幅度增加,循环次数减小,主要影响区域范围增加,而作用时间减小。不同推进速度应力路径下的煤样强度呈非线性递增趋势,且其递增幅度逐渐增加,煤样破坏程度、声发射累计计数及能量均随应力路径所处推进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类比冲击矿压评价指标得到6.4 m/d应力路径下的煤样可视为冲击煤样,同时引入加卸载响应比,提出了基于采动加卸载响应比的冲击地压矿井工作面推进速度合理确定方法,形成了不同推进速度采动应力路径影响的加卸载响应比评价指标,确定了满足+425 m水平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推进速度。现场微震实测结果验证了基于采动加卸载响应比确定工作面推进速度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速度 急倾斜巨厚煤层 冲击地压 加卸载效应 响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