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瓶装数据: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终端数据安全新机制
1
作者 支录奎 郑方 +2 位作者 国强 成舸 支野 《信息安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9-584,共6页
在现实生活中,移动终端(手机)是必不可少的数据交互工具.工具使用的效果不仅仅在于手机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网络应用环境是否给力,如果在网络极端环境下终端数据交互不尽人意时,如何另辟蹊径,在网络异常时终端数据仍然可正常交互.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移动终端(手机)是必不可少的数据交互工具.工具使用的效果不仅仅在于手机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网络应用环境是否给力,如果在网络极端环境下终端数据交互不尽人意时,如何另辟蹊径,在网络异常时终端数据仍然可正常交互.提出一种新的理念瓶装数据: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终端数据安全新机制,其主要创新点在于,当网络异常前事先将个人数据存放在离线的数据“瓶子”里,同时将生物比对模板也同样装在自己的数据“瓶子”里,一旦网络中断“瓶子”里的数据不受到任何网络影响,实现身份认证并与离线读卡器进行数据安全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环境 终端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巷道过断层破碎带围岩支护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戈 樊永佳 聂滕芝 《煤》 2024年第5期102-104,共3页
为解决深部煤矿巷道通过断层带时变形大、难支护的问题。本文以兖矿能源集团济宁二号煤矿103下04辅助运输联络巷为工程背景,根据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注浆加固机理,提出采用“浅部+深部”分层注浆方式。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分层注浆支... 为解决深部煤矿巷道通过断层带时变形大、难支护的问题。本文以兖矿能源集团济宁二号煤矿103下04辅助运输联络巷为工程背景,根据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注浆加固机理,提出采用“浅部+深部”分层注浆方式。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分层注浆支护方案能够显著提高巷道顶板的结构完整性,巷道围岩变形显著减小,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断层 注浆加固 围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纹识别在数字人民币中的应用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舒皓 向银杉 +1 位作者 成舸 郑方 《信息安全研究》 2022年第12期1231-1235,共5页
声纹识别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不仅在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多个场景得到应用,也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可信身份技术体系.从数字人民币的账户安全要求和声纹识别技术的基本特征入手,就声... 声纹识别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不仅在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多个场景得到应用,也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可信身份技术体系.从数字人民币的账户安全要求和声纹识别技术的基本特征入手,就声纹技术对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改进以及声纹支付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民币 移动支付 声纹识别 声纹支付 生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0
4
作者 汪瓒 邓世雄 +2 位作者 朱丹 陈戈 商明敬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4期406-409,共4页
在新医科背景下,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对于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医学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 在新医科背景下,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对于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医学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以中外课程之间、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为核心。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坚持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整合式教学为主体,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两翼,夯实专业英语基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医学生全球健康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临床医学 合作办学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对普通型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鑫辉 周智鹏 +3 位作者 杨新官 成戈 胡玉芳 唐艳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7-1011,共5页
目的研究3.0T动态增强MRI对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高分辨率CT影像符合UIP及NSIP的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检查,而后继续随访。将经病理... 目的研究3.0T动态增强MRI对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高分辨率CT影像符合UIP及NSIP的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检查,而后继续随访。将经病理证实为UIP,或经治疗无效且影像学特征符合UIP患者9例纳入UIP组;经病理证实为NSIP,或经治疗有效且影像学特征符合NSIP患者18例纳入NSIP组。比较不同类型间质性肺炎患者获取病理处的动态增强影像表现或临床确诊后整体病灶的动态增强影像表现及相应伪彩图表现,以及两组动态增强MRI模式的差异。结果UIP组及NSIP组的动态增强模式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所形成的伪彩图表现不一,UIP组2例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略强化,7例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NSIP组16例表现为“快进快出”模式,2例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于区分UIP与NSIP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间质性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动态增强 伪彩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动力锂电池在光储微电网的集成与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余丰 严加斌 +6 位作者 何建明 琚正伟 程革 郑达 邹印龙 叶磊 王建新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9-354,共6页
为实现退役动力锂电池在光储微电网系统中的集成与应用,从整包利用的角度出发,检查80 V-60 A·h电池包的外观、铭牌、开路电压、BMS通讯情况对其进行初选,通过充放电测试对电池包完成二次筛选,并依据容量大小对电池进行分组,结合多... 为实现退役动力锂电池在光储微电网系统中的集成与应用,从整包利用的角度出发,检查80 V-60 A·h电池包的外观、铭牌、开路电压、BMS通讯情况对其进行初选,通过充放电测试对电池包完成二次筛选,并依据容量大小对电池进行分组,结合多通道储能变流器将电池成组,应用于光储微网系统中。结果显示:80个电池包有8个存在外观、开路电压和BMS通讯问题,22个存在容量和CD-OCV曲线异常。剩余50个电池包容量最大值为49.46 A·h,容量最小值为45.58 A·h,极差值为3.88 A·h,占额定容量的6.5%,一致性较好;在0.1、0.2、0.3、0.5 C等不同倍率下对电池进行充放电,成组后的电池CD-OCV曲线离散度较小;按0.05 C倍率充电、0.1 C倍率放电进行削峰填谷,充电量为111 kW·h,放电量为103 kW·h,转化效率92.79%。表明筛选和成组后的电池充放电性能正常,具备梯次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动力锂电池 整包利用 光储微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纹+”的无监督可信身份认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慧 王钰 +2 位作者 成舸 向银杉 郑方 《信息安全研究》 2020年第7期615-621,共7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自助终端、无人商店等新业态的兴起,线上网络空间或线下自助空间的无监督身份认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进行无监督身份认证的场景呈指数级增加.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成为用户...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自助终端、无人商店等新业态的兴起,线上网络空间或线下自助空间的无监督身份认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进行无监督身份认证的场景呈指数级增加.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成为用户自我证明的最主要手段,然而部分生物特征一旦泄露,遭到非法利用或非本人意愿情况下"被认证",将严重损害用户自身利益.因此,针对无监督情形下的可信身份认证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了无监督身份认证的五性要求,综合比较了各类生物特征的认证特点及其短板,分析了声纹识别技术运用于无监督可信身份认证的优势,以及基于"声纹+"多维度技术融合用于"从实人到实意"的可信身份认证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监督身份认证 五性要求 生物特征识别 声纹识别 “声纹+”技术 可信身份认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ors of adherence to 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mo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utpatients in China 被引量:8
8
作者 cheng ge Jing MA +8 位作者 Yong XU Ya-Jun SHI cheng-Hui ZHAO Ling GAO Jing BAI Yu WANG Zhi-Jun SUN Jun GUO Yun-Dai CHE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749-755,共7页
Backgroun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R) has proven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owever, adherence to CR programs is the key to the health improvement in those patients. Identifying predictors ... Backgroun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R) has proven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owever, adherence to CR programs is the key to the health improvement in those patients. Identifying predictors for adherence, which is very much unknown in China, would be valuable for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adherence to home-based CR programs in Chine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and determine predictors of adherence. Methods The current study included 1033 out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in Beijing from July 2015 to June 2017.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an exercise prescription and took part in home-based exercise training lasting for 3–24 months.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letion of the CR program,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gram, motivation of the patients, and family/peer support. Results Two thirds of the patients adhered well to the home-based CR program. Elder patients (≥ 65-year-old) adhere to the program better, while men adhered better than women. Patients who used to exercise (B = 6.756, P < 0.001), understood the program (B = 0.078, P = 0.002), with stronger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B = 0.376, P < 0.001), and received better family support (B = 0.487, P < 0.001) also adhere better to the program. Conclusions Understanding the program, self-motivation of patients, and family support help to keep patients engaged in a home-based CR program. Improvement of family support by educating both patients and families may be helpful in improving adherence to home-based CR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ERENC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