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现的10个恒星形成区的H_2O脉泽源
1
作者 向德琳 b. e. turner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7-94,共8页
一、引言目前得到公认的是大多数恒星在它们的最早期的演化中都经历一个非常高能的质量抛射阶段,即出现冷分子气体的大质量双极流。当发现了外流源靠近稠密核时,就认为原恒星体是嵌埋在分子核中。这些外流源看来似乎由恒星风驱动。它们... 一、引言目前得到公认的是大多数恒星在它们的最早期的演化中都经历一个非常高能的质量抛射阶段,即出现冷分子气体的大质量双极流。当发现了外流源靠近稠密核时,就认为原恒星体是嵌埋在分子核中。这些外流源看来似乎由恒星风驱动。它们值得注意的其它表现形式包括有高速H_2O脉泽在内的快速移动的HH天体,冲激波激发的分子氢发射区和光子可见喷流等。光学观测提供的实例是最近形成的低质量和中等质量恒星的星风和演化的质量外流阶段现象,射电和红外观测提供的证据是外流可能与大质量星的形成成协,特别是在明亮的嵌埋天体周围发现了高速H_2O脉泽后导致产生这样的看法:很稠密(10~7-10~8cm^(-3)),很紧凑(10-100A.U.)的脉泽'结'(maser'knot')是在强恒星风中被加速到50-100kms^(-1)的,实际上,低光度的H_2O脉泽与HH天体成协说明它们可能是在年轻星周围的外流源中观测到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非常类似的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H_2O脉泽 分子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