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降雨频率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毅 唐川 +1 位作者 何楚 龚凌枫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2,共6页
以强震区四川省汶川县为典型研究区,采用GIS技术与层次-信息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震区震后特殊的地质环境,首先,选取了6类影响物源敏感性的因子(坡度、高程、距水系距离带、断层影响带、地震烈度、岩土体类型),对形成泥石流的最重要... 以强震区四川省汶川县为典型研究区,采用GIS技术与层次-信息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震区震后特殊的地质环境,首先,选取了6类影响物源敏感性的因子(坡度、高程、距水系距离带、断层影响带、地震烈度、岩土体类型),对形成泥石流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物源进行敏感性分析,生成汶川县滑坡敏感性评价图,将其归化至泥石流流域中,计算出泥石流敏感性,并分别在100 a一遇和50 a一遇2种不同降雨频率的影响下分析其泥石流危险性。最终,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生成高、中、低3级危险性区划图,从而确定在不同降雨下需要重点监测与防治的泥石流沟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降雨频率 层次-信息量模型 GIS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震区绵虒镇“8·20”登溪沟泥石流灾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丰强 唐川 +1 位作者 陈明 龚凌枫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9,共9页
2019年8月20日汶川县绵虒镇登溪沟暴发大型泥石流灾害,导致沟口房屋、国道和高速公路损毁,交通中断长达数月,同时大量冲出物质堵塞岷江河道,使岷江河道改道左岸,水位抬升,形成链式灾害。基于登溪沟泥石流形成条件、致灾特征以及泥石流... 2019年8月20日汶川县绵虒镇登溪沟暴发大型泥石流灾害,导致沟口房屋、国道和高速公路损毁,交通中断长达数月,同时大量冲出物质堵塞岷江河道,使岷江河道改道左岸,水位抬升,形成链式灾害。基于登溪沟泥石流形成条件、致灾特征以及泥石流事件前后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进行了分析,采用配重法和形态调查法计算获得泥石流的容重和动力特征。结果表明,登溪沟泥石流是短历时强降雨、有利的地形条件及地震作用产生的丰富物源以及沟道强烈侵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灾模式可总结为降雨快速汇流-沟道物质启动形成泥石流-泥石流沿程铲刮裹挟-岸坡坍塌堵溃-泥石流规模放大冲出沟口的运动过程,泥石流事件前后影像解译显示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随着时间产生了显著演化,流域内物源仍然丰富。汶川地震虽已过去十年以上,泥石流活动性仍然较高,因此针对登溪沟泥石流活动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以期加强对强震区震后中长期泥石流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登溪沟 形成条件 成灾特征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县板子沟8·20泥石流成因与易损强度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明威 唐川 +1 位作者 陈明 龚凌枫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5,共8页
2019年8月20日,四川省汶川县绵虒、三江、水磨镇爆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绵虒镇板子沟泥石流为典型实例,通过泥石流灾害前后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对比分析,以及雷达数据获取的流域内不同海拔位置的降雨数... 2019年8月20日,四川省汶川县绵虒、三江、水磨镇爆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绵虒镇板子沟泥石流为典型实例,通过泥石流灾害前后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对比分析,以及雷达数据获取的流域内不同海拔位置的降雨数据,从物源和降雨两个角度分析了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利用FLO-2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并计算此次泥石流强度指数,作为泥石流危险性的表征关键参数。基于板子沟流域典型建筑物类型的调查,构建了易损性曲线,量化了承灾体易损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区泥石流致灾性和风险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应进一步研究强震区泥石流灾害发生规律及风险性,为泥石流预警工作与有效工程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成因分析 FLO-2D 易损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区泥石流物源演化指标选取及规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熊江 唐川 +2 位作者 龚凌枫 史青云 李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0-365,共6页
为探究强震区泥石流物源演化规律,选择物源数量、物源面积、物源密度、物源连接度、物源长轴长、物源形状系数作为量化指标。通过对多期高清遥感影像解译和统计获取以上指标数据,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四期影像解译物源面积分别为7.... 为探究强震区泥石流物源演化规律,选择物源数量、物源面积、物源密度、物源连接度、物源长轴长、物源形状系数作为量化指标。通过对多期高清遥感影像解译和统计获取以上指标数据,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四期影像解译物源面积分别为7.86 km^2,6.67 km^2,4.67 km^2,3.25 km^2,分别减少了15%,30%,30%;物源数量为1310处,1582处,1203处,1004处,物源数量分别增长了21%,-24%,-17%;震后物源数量、物源连接度、物源长轴长以先增加后减少形式进行演化,于2011年前后演化至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而物源面积呈逐渐减少趋势;结合演化趋势研究结果,将泥石流物源演化阶段划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4个阶段;震后坡面物源演化方式将由碎屑流、坡面流形式逐渐转化为沟道侵蚀为主,而沟道物源侵蚀方式将由前期揭底侵蚀和沟道两岸物源坍塌补给为主向后期以水力类下切侵蚀加深为主。研究成果对于丰富震区泥石流物源演化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物源演化 量化指标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