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同时测定饮料中16种食品添加剂 被引量:18
1
作者 龙巍然 岑怡红 +2 位作者 王兴益 白玉 刘虎威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7-751,共5页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饮料中酸性红92、专利蓝V、荧光素二钠、酸性红1、靛蓝胭脂红、亮黑、丽春红6R、日落黄、苋菜红、柠檬黄等10种人工合成色素和苯甲酸、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饮料中酸性红92、专利蓝V、荧光素二钠、酸性红1、靛蓝胭脂红、亮黑、丽春红6R、日落黄、苋菜红、柠檬黄等10种人工合成色素和苯甲酸、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等6种防腐剂的分析方法。考察了缓冲溶液种类、浓度、pH值及运行电压、温度等对分离的影响,确定最佳电泳条件为:未涂层弹性石英毛细管柱(46 cm×50μm),缓冲溶液为70 mmol/L硼酸(pH=9.5)(含体积分数为4%的乙腈),检测波长220 nm,电泳电压30 kV,进样时间5 s,电泳温度25℃。该法用于测定市售饮料样品得到满意结果:在1~2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小于0.993 8,回收率在95.8%与108.7%之间。该法简便、准确,能够满足食品添加剂的常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 色素 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同时测定食品中13种人工合成色素 被引量:27
2
作者 龙巍然 王兴益 +3 位作者 史振雨 岑怡红 白玉 刘虎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00-1104,共5页
建立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水溶性和3种脂溶性人工合成色素的分析方法。应用正交法优化了缓冲溶液的pH值、硼酸浓度和SDS加入量,并研究了有机改性剂、分析电压、毛细管温度等对分离的影响。确定最佳电泳条件为:... 建立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水溶性和3种脂溶性人工合成色素的分析方法。应用正交法优化了缓冲溶液的pH值、硼酸浓度和SDS加入量,并研究了有机改性剂、分析电压、毛细管温度等对分离的影响。确定最佳电泳条件为:未涂层弹性石英毛细管柱(75μm×58.5 cm),缓冲溶液为40 mmol/L硼酸-氢氧化钠(pH 9.5),加入20 mmol/L的SDS和30%的乙腈作改性剂,检测波长为220 nm,分析电压25 kV,毛细管温度25℃,进样压力50 MPa,进样时间5 s。在优化条件下,13种合成色素在3~2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将该方法用于分析市售卤翅、腐竹、番茄酱、辣椒面等样品,其回收率为98%~104%,检出限为3.0~16.0 mg/L。该方法简便、准确,能够满足食品中合成色素的常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MEKC) 人工合成色素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试剂1-(2-苯并噻唑)-3-(8-(5-对磺酸基苯基偶氮))喹啉三氮烯(BTSPQT)的合成及其测定铜(Ⅱ)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龙巍然 李映晖 +2 位作者 岑怡红 洪涛 曹秋娥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9-763,共5页
以2-氨基苯并噻唑和5-对磺酸基苯基偶氮-8-氨基喹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三氮烯试剂1-(2-苯并噻唑)-3-(8-(5-对磺酸基苯基偶氮))喹啉三氮烯(BTSPQT),并研究了该试剂与Cu2+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含有0.3%Triton X-100的Na2B4O7-HCl缓... 以2-氨基苯并噻唑和5-对磺酸基苯基偶氮-8-氨基喹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三氮烯试剂1-(2-苯并噻唑)-3-(8-(5-对磺酸基苯基偶氮))喹啉三氮烯(BTSPQT),并研究了该试剂与Cu2+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含有0.3%Triton X-100的Na2B4O7-HCl缓冲体系(pH 8.0)中,BTSPQT与Cu2+在室温下可形成摩尔比为2∶1的紫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2.59±0.40)×109,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10 nm。基于此反应,建立了一种测定Cu2+的光度分析新方法,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61×105L.mol-1.cm-1,线性范围为0.025~0.40 mg/L,且浓度在2.5 mg/L以下的常见离子均不干扰0.40 mg/L Cu2+的测定。将该方法用于面粉和茶叶中铜的直接测定,回收率为96%~10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苯并噻唑)-3-(8-(5-对磺酸基苯基偶氮))喹啉三氮烯 铜(Ⅱ)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冶金样品中痕量铱(Ⅳ) 被引量:3
4
作者 龙巍然 李娥贤 +1 位作者 王俊芳 曹秋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36-938,941,共4页
稀硫酸介质中,在聚乙烯醇存在时,由铱(Ⅳ)与钨酸盐及罗丹明B形成的离子缔合物在612 nm附近产生强烈的共振瑞利光散射现象,据此提出了测定铱(Ⅳ)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在优化后的试验条件下,共振散射光强度(△I)与铱(Ⅳ)的质量浓度在0.5... 稀硫酸介质中,在聚乙烯醇存在时,由铱(Ⅳ)与钨酸盐及罗丹明B形成的离子缔合物在612 nm附近产生强烈的共振瑞利光散射现象,据此提出了测定铱(Ⅳ)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在优化后的试验条件下,共振散射光强度(△I)与铱(Ⅳ)的质量浓度在0.5~7.5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0.25μg·L^(-1),用于两种冶金样品中铱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1.3%,加标回收率在98.0%~103.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 罗丹明B 钨酸盐 铱(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