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太阳系深空探测轨迹全局优化(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龙垚松 叶正寅 《宇航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0-166,共7页
针对太阳系中全部的248997颗行星的探测问题,给出了一种关于探测飞行器的深空探测全局四维轨迹(t,x,y,z)优化方案,即飞行器从地球发射进入太阳系并采用小推力控制,优化方案的性能指标为飞行器与太阳系中全部行星中相遇和交会的星的数量... 针对太阳系中全部的248997颗行星的探测问题,给出了一种关于探测飞行器的深空探测全局四维轨迹(t,x,y,z)优化方案,即飞行器从地球发射进入太阳系并采用小推力控制,优化方案的性能指标为飞行器与太阳系中全部行星中相遇和交会的星的数量最多并且燃料消耗最少。本方案给出了四维飞行轨迹进行全局优化的一套算法,该算法由搜索算法和四维轨迹优化算法组成。此搜索算法从太阳系的248997颗行星中寻找获得尽可能多的经过近地球3维走廊内的行星;而四维轨迹优化算法由改进的动态规划算法、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共轭梯度算法和静态参数优化算法组成,其中静态参数优化算法用于搜索最优发射时间窗口。基于该组合算法,通过长时间的大规模的飞行数字仿真,最终计算出探测器的四维最优飞行轨迹,在一年内路过了太阳系中全部行星中的12颗行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四维飞行轨迹优化 全局优化 组合算法 飞行数字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振动对风洞实验数据分散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垚松 叶正寅 《航空工程进展》 2012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研究模型振动对风洞实验结果的影响对于修正风洞实验数据和加深空气动力学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k-ω的SST两方程湍流模型,在时间域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研究了模型振动在不同迎角下流场和气动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型振... 研究模型振动对风洞实验结果的影响对于修正风洞实验数据和加深空气动力学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k-ω的SST两方程湍流模型,在时间域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研究了模型振动在不同迎角下流场和气动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型振动在小迎角条件下对气动力测量结果几乎没有影响,但在大迎角存在一定分离的条件下,可以引起分离涡的非线性演化,导致气动力平均值的改变,从而引起风洞气动力测量值的分散性。结论从物理机理上解释了大迎角风洞实验的重复性和数据分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振动 分离流 风洞实验 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充气气囊替代机翼操纵面技术的探讨
3
作者 龙垚松 叶正寅 蒋跃文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9-160,164,共3页
提出了一种运用充气气囊替代传统操纵面的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充气气囊改变机翼后缘附近的局部外形,能够像传统操纵面那样改变机翼气动力的特性。此技术方案消除了操纵面舵机和相应的传动系统,同时具... 提出了一种运用充气气囊替代传统操纵面的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充气气囊改变机翼后缘附近的局部外形,能够像传统操纵面那样改变机翼气动力的特性。此技术方案消除了操纵面舵机和相应的传动系统,同时具有减小雷达反射面积的作用,为隐身飞行器提供操纵力矩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纵面 风洞实验 数值模拟 充气气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内流壁面边界层惰性工质喷注减阻仿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渠镇铭 罗飞腾 +1 位作者 陈文娟 龙垚松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66,共19页
针对高马赫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超高速内流环境条件,开展模拟超高速来流条件下内流平壁边界层惰性工质喷注及减阻作用机制仿真分析。分析了典型超高速入流条件下内流特征与壁面摩阻特性,重点针对CO_(2)和H2O工质喷注研究不同喷注参数对... 针对高马赫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超高速内流环境条件,开展模拟超高速来流条件下内流平壁边界层惰性工质喷注及减阻作用机制仿真分析。分析了典型超高速入流条件下内流特征与壁面摩阻特性,重点针对CO_(2)和H2O工质喷注研究不同喷注参数对壁面摩阻、边界层特性的影响,总结分析边界层喷注惰性工质的减阻作用机制与路径。结果表明,边界层喷注射惰性气体可在短距离内产生明显减阻效果,减阻比例可达40%~60%,后随着距离增加迅速消失;而随着喷注温度降低和喷注质量流量比的升高,减阻效果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极限;边界层喷注惰性工质减阻机制主要来源于喷注气膜自身的低粘和低温效应,降低壁面上流体黏度,从而降低壁面摩擦阻力系数。但同时喷注流质本身动量输入会改变边界层内部流动结构,从而增强主流对壁面上流体的动量输入,增加壁面上流体的速度梯度,对减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相同条件下边界层喷注CO_(2)相较H2O喷注效果更好,原因即是相同条件下边界层喷注H2O会使喷注气膜具备更高的动量,明显增加壁面上流体速度梯度,进而对减阻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 超燃冲压发动机 边界层喷注 壁面减阻 惰性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板火箭构型对引射进气与主次流相互作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5
作者 罗飞腾 姚达豪 +3 位作者 李新珂 渠镇铭 陈文娟 龙垚松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131,共17页
一次火箭射流与二次空气流之间的主次流相互作用是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工作过程的主导机制,对引射模态性能具有关键性影响。基于典型支板火箭RBCC发动机特征流道模型,进行了三种不同支板火箭构型的宽工况冷喷流引射试验... 一次火箭射流与二次空气流之间的主次流相互作用是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工作过程的主导机制,对引射模态性能具有关键性影响。基于典型支板火箭RBCC发动机特征流道模型,进行了三种不同支板火箭构型的宽工况冷喷流引射试验,获得了引射进气特性、主次流相互作用特性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一次流流量、总压比增加,二次流引射进气马赫数逐渐增大,流量逐渐增加至某一最大值,而引射比持续单调减小;无量纲分析显示,单矩形喷管的支板火箭构型相对于双圆形喷管构型具有更强的引射能力,在相同一次流流量与喷管喉道面积时能提高10%~40%的流量通量比,且支板尾缘带波瓣凹槽结构有利于提升引射能力。从主次流内流过程来看,随着一次流流量、总压比增加,内流道压力分布整体上逐渐降低,马赫数分布逐渐提高,反映出内流加速降压、引射进气流量增加的过程,同时下游的引射增压比呈增大趋势,以更大的总压损失为代价;相同一次流流量时,单矩形喷管构型相对于双圆形喷管引起的内流道压力更低、马赫数更高,实现基本相当的引射比时总压恢复系数相对更高。随着主次流总压比的增加,主次流的速度比和对流马赫数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压比和密度比则有所增加;双圆形喷管构型时速度比和对流马赫数明显高于单矩形喷管构型,而压比和密度比则相对更低;这些参数梯度变化在初始状态层面上决定了主次流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宏观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主次流相互作用 引射模态 支板火箭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三维空间机动目标的预定时间收敛制导律
6
作者 单程军 朱聪 +3 位作者 龙垚松 欧朝 胡奕 成忠涛 《航天控制》 CSCD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提出了预定时间视线角(LOS)速率收敛制导律,用于三维场景中的多种交战情况。通过使用这种制导律,视线角速率会在任意预先指定的时间内收敛到0,且收敛时间与初始条件和控制参数无关。此外,收敛时间存在一个确切上界。首先,通过解耦三维(... 提出了预定时间视线角(LOS)速率收敛制导律,用于三维场景中的多种交战情况。通过使用这种制导律,视线角速率会在任意预先指定的时间内收敛到0,且收敛时间与初始条件和控制参数无关。此外,收敛时间存在一个确切上界。首先,通过解耦三维(3D)交战模型,设计了一个平面制导律,提出了在二维(2D)场景中的制导指令。然后,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制导指令在三维场景中的可行性。最后,仿真验证了制导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弹制导 三维场景 视线角速率 机动目标 预定时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转捩飞行测量方法及实现
7
作者 欧朝 龙垚松 +3 位作者 杨庆涛 肖涵山 周宇 杨凯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57-2667,共11页
针对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飞行试验研究的需要,通过一体化的变厚度薄壁测温和热流辨识方法,利用测量薄壁内壁温度辨识表面热流可实现飞行器表面转捩位置的测量。考虑到飞行器高速飞行过程中表面气动加热和振动环境要求,对测量结构和机体... 针对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飞行试验研究的需要,通过一体化的变厚度薄壁测温和热流辨识方法,利用测量薄壁内壁温度辨识表面热流可实现飞行器表面转捩位置的测量。考虑到飞行器高速飞行过程中表面气动加热和振动环境要求,对测量结构和机体结构开展了一体化模块设计,提高了测量结构的整体承载抗热振能力;利用热振联合地面试验系统,在飞行状态地面模拟条件下,对测热部件进行了热振联合试验考核,验证了测量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地面热振联合试验和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该型转捩测量结构可承受飞行条件气动加热和振动环境,能迅速地响应和准确地反映气动加热环境热流的变化,可准确捕捉飞行条件下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现象。获取的热流转捩测量数据,可为高超声速转捩预测计算模型提供校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转捩 飞行试验 热振试验 测热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