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型和西方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诱发电位及HLA基因多态性的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马建军 孙翠萍 +1 位作者 李六一 齐田孝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4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 :探讨亚洲型和西方型多发性硬化 (multiplesclerosis ,MS)多形式脑诱发电位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基因多态性的差异。 方法 :将 80例MS患者分为亚洲型 ( 3 8例 )和西方型 ( 4 2例 )两组 ,分别进行视觉诱发... 目的 :探讨亚洲型和西方型多发性硬化 (multiplesclerosis ,MS)多形式脑诱发电位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基因多态性的差异。 方法 :将 80例MS患者分为亚洲型 ( 3 8例 )和西方型 ( 4 2例 )两组 ,分别进行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evokedpotentialS,VEPS)、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S,BAEPS)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 ,SEPS)检查 ;用改良的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结合组间特异性引物法测定HLADRB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亚洲型MS患者的VEP异常率显著高于西方型 (P <0 0 5 ) ,而BAEP异常率显著低于西方型 (P <0 0 0 1) ;HLA DRB1 15 0 1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西方型MS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亚洲型和西方型是MS不同的临床亚型 ;HLA DRB1 15 0 1等位基因与西方型MS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型 西方型 多发性硬化 脑诱发电位 MS HLA基因 基因多态性 人类自细胞抗原 H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与脑梗塞的核磁共振成像病灶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志刚 张春玲 +4 位作者 张春娥 马书平 索爱琴 史大鹏 齐田孝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9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与脑梗塞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病灶特征及鉴别方法。方法:分析临床确诊的MS228例及脑梗塞162例的脑部MRI病灶的大小、数量、分布和形态。结果:在MS长轴5~15mm的病灶为多,在脑梗...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与脑梗塞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病灶特征及鉴别方法。方法:分析临床确诊的MS228例及脑梗塞162例的脑部MRI病灶的大小、数量、分布和形态。结果:在MS长轴5~15mm的病灶为多,在脑梗塞25mm以上的病灶占多数。MS与脑梗塞组,有4个以上病灶的例数分别为91%、87%,两组无差异。卵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光滑、高信号强度均匀一致病灶,与侧脑室相连接病灶,长轴与侧脑室壁相垂直病灶、胼底体病灶,脑干及小脑病灶等项目,在MS远多于脑梗塞组。然而,长轴平行于侧脑室病灶、主要分布于大脑灰质的病灶(占全病灶面积为50%以上),在脑梗塞多于MS,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4个以上长轴5~15mm的多发性小灶性病灶,边缘清晰、光滑、信号均匀一致病灶,与侧脑室壁相垂直病灶,卵圆形病灶,胼底体、脑干、小脑病灶为MS的MRI病灶特征;长轴平行于侧脑室的病灶及主要分布于大脑灰质的病灶为脑梗塞MRI病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脑梗塞 NMR 成像 病灶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uillain-Barré综合征患者HLA和TNF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建军 徐军 +1 位作者 西村公孝 齐田孝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2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 :探讨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jejuni,Cj)感染与Guillain Barr啨综合征 (GBS)的关系 ,以及Cj感染与抗 GM1抗体的关系 ;并进一步研究GBS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 目的 :探讨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jejuni,Cj)感染与Guillain Barr啨综合征 (GBS)的关系 ,以及Cj感染与抗 GM1抗体的关系 ;并进一步研究GBS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 80例GBS患者血清中Cj的IgG、IgM、IgA抗体及抗 GM1抗体 ,同时从患者的大便中培养Cj;用改良的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结合组间特异性引物法分别测定HLA DRB1和 DQB1基因的多态性 ;用PCR和微卫星方法测定TNFα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GBS患者Cj感染率为 5 1.3% ,抗 GM1抗体检出率为 42 .5 % ;近期Cj感染者抗 GM1抗体检出率 ( 6 3.4% )显著高于未感染者 ( 2 0 .5 % ) (P <0 .0 0 1) ;GBS与HLA DR及 DQ等位基因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而与TNFα2等位基因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Cj感染是GBS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血清中抗 GM1抗体的存在与近期Cj感染有关 ;TNFα2等位基因可能是GBS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LLAIN-BARRÉ综合征 空肠弯曲菌 人类白细胞抗原 肿瘤坏死因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uillain-Barré综合征患者空肠弯曲菌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的分子分型(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建军 徐军 +1 位作者 西村公孝 齐田孝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0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研究空肠弯曲菌 (Cj)的主要外膜蛋白 (momp)基因的分子分型。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 163株空肠弯曲菌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 ,用HindⅢ ,HaeⅢ ,MboⅡ和HhaⅠ四种内切酶消化后进行电泳分析 ,并与热稳定性血清型 (HS)和鞭毛蛋白... 目的 :研究空肠弯曲菌 (Cj)的主要外膜蛋白 (momp)基因的分子分型。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 163株空肠弯曲菌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 ,用HindⅢ ,HaeⅢ ,MboⅡ和HhaⅠ四种内切酶消化后进行电泳分析 ,并与热稳定性血清型 (HS)和鞭毛蛋白A基因 (flagellinAgene ,falA)分型方法相比较。结果 :共观察到 8种不同的主要外膜蛋白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基因型 ,其中主要外膜蛋白基因 3 (momp 3 )占 61%。Guillain Barr啨综合征(GBS)和腹泻患者所有 3 4株HS 19:Cj(fla) 1菌株均属同一个单一基因型 ,即主要外膜蛋白基因 1(momp 1)。结论 :HS 19:Cj(fla) 1:momp 1菌株是空肠弯曲菌的一个特殊类型 ,与HS 19相关的GBS可能是阐明GBS发病机制最好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llain-Barre'综合征 空肠弯曲菌 PCR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