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花外源基因导入及转基因再生植株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赵俊侠 齐宏力 +4 位作者 焦改丽 陈志贤 南殿杰 杨苏龙 史俊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89-192,共4页
用5~6d的棉花无菌苗下胚轴切段与农杆菌共培,菌株质粒中Gus基因为标记基因,NPTⅡ基因为选择基因。在含0.1mg·L-12,4-D和0.1mg·L-1KT的MS培养基上共培48h,转移到添加头孢霉素500... 用5~6d的棉花无菌苗下胚轴切段与农杆菌共培,菌株质粒中Gus基因为标记基因,NPTⅡ基因为选择基因。在含0.1mg·L-12,4-D和0.1mg·L-1KT的MS培养基上共培48h,转移到添加头孢霉素500mg·L-1,卡那霉素50mg·L-1的MS培养基中诱导和筛选抗性愈伤组织,70~80d时,进行GUS检测,选择GUS阳性愈伤组织,经体细胞分化生成转基因再生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农杆菌 基因转化 再生植株 GU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渗)灌土壤水分移动规律研究初报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苏龙 石跃进 +5 位作者 齐宏力 赵俊侠 史俊东 南殿杰 池宝亮 陈奇恩 《山西农业科学》 1997年第1期47-50,共4页
对地埋式滴(渗)灌和地表式滴(渗)灌水分移动规律的研究表明,滴(渗)灌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分等速移动阶段,水峰呈现圆形扩散;第二阶段为水分不等速移动阶段,呈现立卵形移动,水分下移速度最快,上移... 对地埋式滴(渗)灌和地表式滴(渗)灌水分移动规律的研究表明,滴(渗)灌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分等速移动阶段,水峰呈现圆形扩散;第二阶段为水分不等速移动阶段,呈现立卵形移动,水分下移速度最快,上移速度最慢,前者为后者的2.2~2.55倍。在本试验条件下,地表式滴(渗)灌的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地埋式大33%~39.7%,如果滴(渗)灌与地膜覆盖相结合,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的76%~86.8%,能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水分移动规律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