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混凝土单轴压缩表面裂纹分布的一致分形特征
- 1
-
-
作者
吴剑锋
黄雨悦
李赫赫
马德源
王彩华
-
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
秦皇岛兴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出处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0,共7页
-
基金
东北石油大学青年科学基金(2018QNQ-02)。
-
文摘
通过分形理论对表征混凝土单轴压缩表面裂纹分布一致分形特征的单一分形维数进行了定量计算。探讨了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试样尺寸、粗骨料粒径、应力水平、单位体积吸收能、脆性指标等因素与其表面裂纹分布的单一分形维数的关系。建立了基于表面裂纹分布单一分形维数的混凝土单轴压缩弹性分形损伤本构方程。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表面裂纹分布具有一致分形特征,满足自相似性;单一分形维数介于1.60~1.80,且单一分形维数越大,表面裂纹分布越复杂;单一分形维数随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单位体积吸收能、应力水平的增大而增大,随粗骨料粒径、试样尺寸、脆性指标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基于单一分形维数的混凝土弹性分形损伤本构方程,理论曲线与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分析混凝土裂纹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混凝土
单轴压缩
表面裂纹
一致分形
单一分形维数
本构方程
-
Keywords
concrete
uniaxial compression
surface crack
uniform fractal
single fractal dimension
constitutive equation
-
分类号
TU528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
-
题名溯源筑基: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发展地貌图解析
- 2
-
-
作者
杨俊宴
张珣
杨清心
黄雨悦
赵文嘉
-
机构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
-
出处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6,共13页
-
基金
江苏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BE2023799)
教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1JJDM004)
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CXJH_SEU 25029)共同资助。
-
文摘
城乡规划学是一门致力于通过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来解决现实城乡发展问题的学科,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主干型学科。本文通过追溯规划学科的起源和百余年的城乡规划方法发展脉络;并结合近十年来的中文核心期刊、SCI骨干期刊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三大类数据,归纳当下规划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及其发展态势,构建映射学科发展整体格局的“学科地貌图”;进而,从面向国家战略、面向人民福祉、面向历史文脉、面向发展前沿四个维度提出了规划学科发展的关键方向与策略建议。
-
关键词
城乡规划学
学科地貌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Keywords
Urban-Rural Planning
disciplinary topographic map
NSFC
-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面向建成环境的可解释智能城市设计转型:综述与框架
- 3
-
-
作者
杨俊宴
孙昊成
黄雨悦
-
机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
东南大学
-
出处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67-70,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394224
江苏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批准号:BE2023799。
-
文摘
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智能城市设计成为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泛化应用导致设计同质化与“黑箱”生成问题,制约了城市设计的在地性与原创性,亟需构建可解释的智能设计方法。本文梳理了应对建成环境复杂性的4类智能设计方法,并引入可解释模型提升决策透明度,通过混合智能人机交互模式,整合人工智能与城市设计多主体的专家经验,最终构建了融合建成环境自组织规律与规划管控要求的可解释智能设计框架。
-
关键词
建成环境
智能城市设计
可解释人工智能
人机交互
-
Keywords
built environment
intelligent urban design
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从陆巷古村看传统聚落空间的营建智慧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黄雨悦
王海宁
-
机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出处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12期254-256,共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17YFC0702501)。
-
文摘
我国传统聚落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营建智慧。特别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相对紧张,传统聚落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去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出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活方式的舒适的聚落环境。文章以苏州陆巷古村为例,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营建智慧进行研究,分析其建筑布局、密度、朝向特征与地形、气候、节地等方面的关系,揭示其绿色建造理念和空间策略,提取其中蕴含的绿色营建智慧,以期为当代绿色建筑和城市空间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
关键词
绿色营建
传统聚落
陆巷古村
小气候
-
Keywords
green constructi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Luxiang ancient village
microclimate
-
分类号
TU982.29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