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主流电影“人民性”的表述延伸与审美更新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钟军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7期66-76,共11页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文艺形式,必然要将“人民性”摆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本文以近年来热门的国产“新主流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对“人民电影...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文艺形式,必然要将“人民性”摆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本文以近年来热门的国产“新主流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对“人民电影”“主旋律电影”再到“新主流电影”的演变,及其创作的历史语境和历史使命的梳理,透视社会主义电影事业“人民性”的内在逻辑,包括电影创作的源泉、电影如何为人民服务等问题;探讨“新主流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延伸、更新“人民性”的表述与审美,以回应时代之问、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人民性 电影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时代新的名利场——明星直播卖货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钟军 蒋芷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121,共8页
直播是当下网络产业领域中的新兴成员,是新媒体网络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星选择在此时加入主播行业混战,并以其独特的身份优势开始逐步影响直播场域的常规秩序。他们开始涉足商业贩卖,取代了网络主播的职业席位,刷新了以往以“网红... 直播是当下网络产业领域中的新兴成员,是新媒体网络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星选择在此时加入主播行业混战,并以其独特的身份优势开始逐步影响直播场域的常规秩序。他们开始涉足商业贩卖,取代了网络主播的职业席位,刷新了以往以“网红”作为中坚力量的网络主播身份。但如此迅捷地对新媒体直播产业进行改造和颠覆,其背后的隐性症候也日渐暴露出来,并引发群体化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明星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视与反凝视的矛盾书写——电影《大佛普拉斯》的底层醒思与社会批判 被引量:4
3
作者 黄钟军 潘路路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30-34,共5页
三位无人问津的小人物以及一段看似扑朔迷离却又意料之中的离奇故事,电影《大佛普拉斯》以其客观冷峻的影像格调,轮廓了小人物于社会底层苟且残生的心酸与不易,影片以行车记录仪为媒串联整部作品的叙事,肚财与菜埔因行车记录仪而获得窥... 三位无人问津的小人物以及一段看似扑朔迷离却又意料之中的离奇故事,电影《大佛普拉斯》以其客观冷峻的影像格调,轮廓了小人物于社会底层苟且残生的心酸与不易,影片以行车记录仪为媒串联整部作品的叙事,肚财与菜埔因行车记录仪而获得窥探乃至凝视上层社会的可能;透过影像的结构,受众又得以凝视肚财、菜埔、释迦等人的生存实况,而贯穿电影作者的旁白以及电影的整体叙事又推动着观众在间离的视效中不断抽离受众的凝视,从而在凝视与反凝视的矛盾结构中形成对社会乃至自身的反思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结构 社会批判 普拉斯 电影 行车记录仪 书写 反思与批判 社会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孝贤“前新电影”时期作品中的城乡二元议题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黄钟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142-145,共4页
城乡二元议题一直是侯孝贤导演在新电影时期着重表现的主要议题,但实际上在新电影之前,他的作品就已经明显表明出对城乡的二元态度。本文拟回顾侯孝贤在新电影之前编导的三部作品《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彩》、《在那河畔青草青》... 城乡二元议题一直是侯孝贤导演在新电影时期着重表现的主要议题,但实际上在新电影之前,他的作品就已经明显表明出对城乡的二元态度。本文拟回顾侯孝贤在新电影之前编导的三部作品《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彩》、《在那河畔青草青》,以此来探究侯孝贤对于台北和乡村的认知与态度,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孝贤 城乡 二元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排英雄》:台湾在地精神与商业电影的合谋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钟军 金天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8-10,共3页
2011年台湾电影贺岁片《鸡排英雄》上映以来获得了过亿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的双赢局面。在目前台湾电影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影片是自《海角七号》《艋舺》以来的又一场胜利。本文从台湾在地精神和商业电影创作角度出发,分析该影片成功的... 2011年台湾电影贺岁片《鸡排英雄》上映以来获得了过亿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的双赢局面。在目前台湾电影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影片是自《海角七号》《艋舺》以来的又一场胜利。本文从台湾在地精神和商业电影创作角度出发,分析该影片成功的本质原因,并借此反思台湾电影创作的未来方向以及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地精神 《鸡排英雄》 商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视域下的多重身份焦虑--论电影《再见瓦城》的身份求证与告别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钟军 费园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1,共4页
导演赵德胤曾在其自述中这样说:“从小到大,贫穷之于我,就像是一只永远摆脱不掉的野兽,不停地追赶着我往前跑。”[1]在个体的境遇中,贫穷的梦魇超越了民族身份的疏离,成为当下缅甸华人最为棘手的物质牢笼。或许可以剥去“离散”的民族... 导演赵德胤曾在其自述中这样说:“从小到大,贫穷之于我,就像是一只永远摆脱不掉的野兽,不停地追赶着我往前跑。”[1]在个体的境遇中,贫穷的梦魇超越了民族身份的疏离,成为当下缅甸华人最为棘手的物质牢笼。或许可以剥去“离散”的民族性外衣,将其理解为后现代普遍存在的某种人类文化特性或者说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焦虑 告别 电影 视域 消费 民族身份 生命状态 文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欲望的都市与现代性的反思——台湾电影中的城市写作辩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钟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台湾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的写作一直持批判的态度,将其塑造成罪恶渊薮和人情冷漠之地。本文辩证地站在台湾电影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认为台湾电影的这种创作倾向与批判态度,实际上体现了知识分子们关于现代性的深刻反思。一方面体现了... 台湾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的写作一直持批判的态度,将其塑造成罪恶渊薮和人情冷漠之地。本文辩证地站在台湾电影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认为台湾电影的这种创作倾向与批判态度,实际上体现了知识分子们关于现代性的深刻反思。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对于精神家园的不止追求,另一方面也饱含了对现代性的诟病和消费文化对主体结构性强迫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现代化 台湾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岁片创作与受众心理需求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钟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2期99-102,共4页
贺岁片于处节庆档期,其受众的心理也就具有相应的特点。研究节庆时期的受众普遍心理,分析贺岁片作为商业片是如何与大众节庆心理需求完成对位的,对贺岁片的创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贺岁片 受众 心理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有鸿沟——谈传统爱情片中的“障碍”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钟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3,共2页
一直以来,爱情片就是最深受观众喜爱的一种类型影片。类型影片一般来说就是按照题材的不同来划分和确定,属于大众文化的产物。大众文化是大众观念、艺术趣味选择,也是大众欲望的表现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所以,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与大众文化... 一直以来,爱情片就是最深受观众喜爱的一种类型影片。类型影片一般来说就是按照题材的不同来划分和确定,属于大众文化的产物。大众文化是大众观念、艺术趣味选择,也是大众欲望的表现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所以,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与大众文化的语境下生产可以产生利润效益的商业电影就成为大多数电影人的首要目的,而爱情片就是因为它符合了大众这种情感需求与欣赏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爱情 大众文化 主观障碍 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 情感需求 心理压力 商业电影 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影评与“新书写”:类型、特征及其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钟军 程志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6期23-31,共9页
大众文化勃兴的市场格局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电影浪潮,使得电影工业生产后端的重要一环——电影评论必须面对复杂的媒体环境与舆论生态,也随之诞生了形态各异的"新影评",并因其评论主体、话语风格、传播机制各不相同而呈现出... 大众文化勃兴的市场格局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电影浪潮,使得电影工业生产后端的重要一环——电影评论必须面对复杂的媒体环境与舆论生态,也随之诞生了形态各异的"新影评",并因其评论主体、话语风格、传播机制各不相同而呈现出"一时代的风貌"。本文试图从媒体介质差异的角度出发,将"新影评"进行类型划分,并与传统影评比较,总结出其特征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次呼吁,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电影评论形态如何新潮迭起,"新影评"依旧要在捍卫语言的高贵、保持思想的纯洁、实现文化的传承基础上保有自身的独立、自信、专业和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影评 传统影评 数字影评 视频影评 电影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囧”系列电影中的矛盾设置与融合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钟军 周乐乐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共5页
2010年,香港导演叶伟明执导的《人在囧途》上映,这部800万元投资的小成本电影获得了3960万元的票房成绩,一时间成为当时小成本电影市场中的票房黑马。2012年后,徐峥继续挖掘“囧”作品的市场潜力,自导自演了《人在囧途之泰囧》《港囧》... 2010年,香港导演叶伟明执导的《人在囧途》上映,这部800万元投资的小成本电影获得了3960万元的票房成绩,一时间成为当时小成本电影市场中的票房黑马。2012年后,徐峥继续挖掘“囧”作品的市场潜力,自导自演了《人在囧途之泰囧》《港囧》《囧妈》三部喜剧电影,当时的《泰囧》在宣传时被定位为《人在囧途》升级版,借助了前作的口碑基础,为此还引发了全民热议的版权纠纷,飙升的话题度带动了影片的宣传,《泰囧》最终收获12亿元票房,成为国产喜剧电影第一个攻破10亿元票房的影片。2015年国庆档上映的《港囧》收获票房15亿元,《囧妈》因疫情影响,在2020年初春节期间上线网络平台免费播出,也引发了影视行业关于此片在互联网首播行为的争议。这四部“囧”系列电影虽然口碑有好有坏,但可观的票房收益充分说明了大众对“囧”系列喜剧电影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成本电影 喜剧电影 系列电影 《人在囧途》 《泰囧》 《港囧》 影视行业 票房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视阈下的影像景观与文旅融合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钟军 薛忠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共5页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媾和,刺激了影视取景地旅游的热潮。在作品热度和“明星(或角色)光环”等多重影响刺激下,某部影视剧作品一旦在社交网络中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那么它的取景地便有了从“工作场地”变为“观光景点”的可能。传统的影视...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媾和,刺激了影视取景地旅游的热潮。在作品热度和“明星(或角色)光环”等多重影响刺激下,某部影视剧作品一旦在社交网络中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那么它的取景地便有了从“工作场地”变为“观光景点”的可能。传统的影视城往往斥巨资打造,建筑规模庞大,布局设计考究,使其本身就具备了一种观光的可能;而某些影视作品中的取景地,可能只是一个休闲场地、一座民宅或一间农舍等等,它们本身并不具备“观光”的属性,却依然能够在社交媒体时代摇身一变成网红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 影视城 布局设计 工作场地 取景地 多重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力外的一抹暖阳——看《菊次郎的夏天》有感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钟军 《电影评介》 2003年第3期44-44,共1页
在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北野武的新片《玩偶》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一向惯于渲染暴力的北野武这回讲了个极度唯美的爱情故事,让观众存为他唏嘘落泪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作为一名国际级的导演,北野武驾驭影片内容多元性的能力。
关键词 北野武 电影节 多元性 爱情故事 影片 “章鱼” 内心深处 国际级 责任感 个人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视剧发展概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钟军 《艺苑》 2019年第1期12-15,共4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视剧无论是数量生产,还是质量提升,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之一,也日益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在文化输出、类型生产、播出渠道、观影方式等方面都发...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视剧无论是数量生产,还是质量提升,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之一,也日益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视剧在文化输出、类型生产、播出渠道、观影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拟在这四个面向概述中国电视剧4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也能窥视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类型 多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基地与旅游文化的互动——以浙江影视基地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钟军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第3期61-62,共2页
中国影视正日益走向工业化,因此,中国的影视基地也要相应地走向工厂化和片场化,以满足更多的剧组前来拍摄。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如何注重不同基地的错位和差异化发展,要寻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一近些年,中国影视产... 中国影视正日益走向工业化,因此,中国的影视基地也要相应地走向工厂化和片场化,以满足更多的剧组前来拍摄。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如何注重不同基地的错位和差异化发展,要寻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一近些年,中国影视产业市场日益繁荣,正朝向世界影视大国迈进。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影视拍摄基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基地 横店影视城 影视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蛇”母题的多元跨媒介叙事考索
16
作者 黄钟军 翟嘉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2,共6页
从图腾符号到神话传说,从文学作品到影视艺术,链接集体情感的白蛇母题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形式及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影视艺术虽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但其对于白蛇故事的改编创作却不断涌现,其或是在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传统故事进... 从图腾符号到神话传说,从文学作品到影视艺术,链接集体情感的白蛇母题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形式及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影视艺术虽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但其对于白蛇故事的改编创作却不断涌现,其或是在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传统故事进行再表达,或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现代意识的注入,亦或是通过形式的转换开拓经典故事的表达空间、增加受众……近年的《白蛇传·情》《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起》亦是在不同层面上对白蛇故事进行的再度创作。其在承续集体共享的传统故事的基础上,从形式或内容层面皆注入了一定程度的现代意识,使白蛇母题成为链接传统与当下的双重改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叙事 白蛇故事 现代意识 白蛇传 影视艺术 考索 神话传说 再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一定还是会回到商业片”——连奕琦导演访谈
17
作者 黄钟军 连奕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学术主持人语:本期台湾电影专题包括:一篇访谈,三篇电影研究论文。台湾电影近几年涌现了一批青年导演和新作品,颇有浪潮之势。本期刊登了台湾青年导演连奕琦与台湾电影研究者黄钟军的对谈。在对谈中,从连奕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电影... 学术主持人语:本期台湾电影专题包括:一篇访谈,三篇电影研究论文。台湾电影近几年涌现了一批青年导演和新作品,颇有浪潮之势。本期刊登了台湾青年导演连奕琦与台湾电影研究者黄钟军的对谈。在对谈中,从连奕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电影导演代际间的流动、勾连,包括这些导演游走于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创作路径。连奕琦在2017年的《破·局》是新一代台湾导演立足和结合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人的电影制作样本。另外三篇分别从两岸合拍、佛教元素、类型对台湾电影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许乐的《台湾与大陆电影合作的类型回顾及未来展望》整体性地考察了两岸合拍片的几种类型并讨论其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张侃侃的《台湾电影佛教元素与论述初探》从《血观音》《大佛普拉提》开始,回顾了台湾电影中的佛教元素,体现了从“作为现实反面的奇幻”到“作为现实内在的奇幻”的宗教叙事范式转化。台籍电影研究者杨欣茹在《台湾青春电影的散文叙事结构研究》一文中厘清了讨论台湾青春电影的模糊描述:“小清新”,研究者对其形式和叙事进行了对照、细分,提出其视觉特征的小清新与叙事特征的“前散文后戏剧”是一个并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导演 商业片 台湾电影 海峡两岸 叙事范式 青春电影 叙事结构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可以拍商业片和艺术片,但是目标和分工都会很明确”——黄朝亮导演访谈
18
作者 黄钟军 黄朝亮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5期12-17,共6页
受访者:黄朝亮采访者:黄钟军时间:2017年5月28日地点:杭州文化创意中心太麻里咖啡馆黄钟军(以下简称黄):亮导,您是来台北上学,后来就一直留在台北做导演和发展的吗?您当初是怎么会想到念影像类科系的?
关键词 导演 艺术片 商业片 分工 文化创意 咖啡馆 采访者 受访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政策与新发展——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戏曲电影发展概况
19
作者 黄钟军 翟嘉璇 《艺苑》 2022年第4期20-25,共6页
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的特殊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各重要节点皆留下印记,其既创造过辉煌,又经历过低谷。而由于市场及现代化等方面的冲击,新世纪初始,戏曲电影的发展步履维艰。但在政策扶持和艺术家的坚持之下,戏曲电影仍在坚韧地前... 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的特殊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各重要节点皆留下印记,其既创造过辉煌,又经历过低谷。而由于市场及现代化等方面的冲击,新世纪初始,戏曲电影的发展步履维艰。但在政策扶持和艺术家的坚持之下,戏曲电影仍在坚韧地前行,并在数量和质量上皆有一定程度的飞跃。与此同时,戏曲电影也形成了传统美德现代化、主流思想戏曲化、文化传播国际化以及艺术表现科技化等新特质,并创作出以《霸王别姬》《挑山女人》和《白蛇传·情》等为代表的戏曲电影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霸王别姬》 《挑山女人》 《白蛇传·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津精神的当代回响——以三部日本家庭片为例
20
作者 黄钟军 汤雨婷 《艺苑》 2019年第5期25-27,共3页
家庭片是日本电影的常见类型之一,本文选取三部当代日本家庭片,分别是相米慎二的《春季来的人》(1998)、森田芳光的《宛如阿修罗》(2003)及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2008),试图从三个层面分析这些影片的风格特征:在剧情结构和叙事手法上... 家庭片是日本电影的常见类型之一,本文选取三部当代日本家庭片,分别是相米慎二的《春季来的人》(1998)、森田芳光的《宛如阿修罗》(2003)及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2008),试图从三个层面分析这些影片的风格特征:在剧情结构和叙事手法上,这些作品都善于在平铺直叙中巧妙地制造戏剧冲突;在作品的情感基调和内在意蕴上,它们都在肯定真挚亲情的同时玩味人生的无奈;在作品的人文主题上,它们都对“父权失落”这一命题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演绎。这些影片传承了小津安二郎导演作品的重要特征和风格,可视为小津精神的当代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家庭片 小津安二郎 父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