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婺源不同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敏 刘洋 +4 位作者 黄莹捷 胡丽珍 张宇星 万春鹏 李明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10,共5页
以婺源地区2个本地茶树品种(本地群体种和上梅洲)及3个引进品种(翠峰、迎霜、赣茶2号)为材料,制成婺源茗眉绿茶成品,通过对这5份成品绿茶进行品质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来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婺源茗眉的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为选择合适茶... 以婺源地区2个本地茶树品种(本地群体种和上梅洲)及3个引进品种(翠峰、迎霜、赣茶2号)为材料,制成婺源茗眉绿茶成品,通过对这5份成品绿茶进行品质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来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婺源茗眉的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为选择合适茶树品种并推广婺源茗眉提供理论依据。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翠峰总分最高,品质最好,其他依次是上梅洲、赣茶2号、本地群体种和迎霜。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5份成品茶水浸出物含量在42.23%~44.28%之间;茶多酚含量均普遍较高,在30.12%~31.18%之间;而咖啡碱含量普遍偏低,在2.18%~2.4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含量赣茶2号最高,为3.84%;儿茶素总量差异显著,在8.04%~9.45%之间。从生化成分测定和感官审评结果可以看出翠峰和上梅洲所制婺源茗眉茶品质最好,是最适宜制作婺源茗眉的茶树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婺源茗眉 感官审评 生化分析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反应条件对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黄莹捷 伍梦瑶 +1 位作者 姚燕妮 黄友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54-59,共6页
研究不同因素对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催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 4.0、37℃、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5 mg/mL的条件下,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催化1.0 h,最有利于茶黄素的合成,其总产量可达(461.12±15.01)μg/mL,转化率为(15.31... 研究不同因素对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催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 4.0、37℃、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5 mg/mL的条件下,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催化1.0 h,最有利于茶黄素的合成,其总产量可达(461.12±15.01)μg/mL,转化率为(15.31±0.40)%。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对酯型儿茶素催化活性更强,催化合成酯型茶黄素为主,在催化过程中还伴随着表没食子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生成,有利于茶黄素的合成积累,这可能与滇红优异品质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勐库大叶种 多酚氧化酶 茶黄素 儿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茶酒的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莹捷 朱裕德 +1 位作者 覃小玲 胡勇威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17-123,共7页
以夏秋茶树鲜叶为主要原料,辅以猕猴桃汁,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猕猴桃茶酒品质的影响,优化其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加糖量、茶汤与猕猴桃汁体积比、接种量和发酵温度对猕猴桃茶酒感官和酒精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在茶水比... 以夏秋茶树鲜叶为主要原料,辅以猕猴桃汁,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猕猴桃茶酒品质的影响,优化其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加糖量、茶汤与猕猴桃汁体积比、接种量和发酵温度对猕猴桃茶酒感官和酒精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在茶水比1:75(g/mL)、茶汤与猕猴桃汁体积比3:1、加糖量15%、酵母接种量1.0%的条件下,28℃发酵7 d酿得的猕猴桃茶酒品质最佳,酒精度达(9.03±0.25)%vol,茶多酚和VC含量分别为(1114.12±9.48)、(199.06±5.2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茶 猕猴桃 茶酒 发酵工艺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库大叶种茶树多酚氧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 被引量:16
4
作者 伍梦瑶 黄莹捷 +1 位作者 姚燕妮 黄友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9-588,共10页
以云南大叶种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对以硫酸铵沉淀制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勐库大叶种PPO最适反应p H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37℃,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有催化活... 以云南大叶种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对以硫酸铵沉淀制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勐库大叶种PPO最适反应p H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37℃,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有催化活性,而对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基本无催化活性。以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勐库大叶种PPO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4.2 mmol/L和36.5 mmol/L,最大单位酶活力(Vmax)值分别为2 000 U/m L和5 000 U/m L,且对焦性没食子酸的催化效果优于邻苯二酚。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亚硫酸钠、抗坏血酸和L-半胱氨酸对勐库大叶种PPO的抑制效果均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亚硫酸钠的抑制作用最强。在终浓度为0~10.00 mmol/L范围内,除Na+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K^+、Cu^(2+)和Mg^(2+)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不同来源的茶树PPO酶学性质有着明显的区别,可能与品种适制性有直接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勐库大叶种茶树 多酚氧化酶粗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