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地区狍的相对多度、集群模式及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明慧 黄莘钧 +3 位作者 常劲 莫志民 万冬梅 蒋一婷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67,共12页
狍(Capreolus pygargu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食草动物,是辽西地区的优势兽类之一。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辽宁西部选择4个调查样地,采用红外相机法对狍进行调查和研究。以2 km×2 km样方法共设置116个相机位点,获得5799... 狍(Capreolus pygargu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食草动物,是辽西地区的优势兽类之一。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辽宁西部选择4个调查样地,采用红外相机法对狍进行调查和研究。以2 km×2 km样方法共设置116个相机位点,获得57995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拍摄记录到狍的相机位点97个,获得狍的独立有效照片5254张,个体性别可以被识别的有5058张。利用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衡量当地狍种群的相对多度及其集群模式的季节变化,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狍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1)林型、海拔和人为干扰强度显著影响了狍的RAI;(2)研究地区的狍存在5种集群模式,以独居个体为主,占全部独立探测的92.84%,其次是雌性群,占比为4.05%,各集群模式存在规律的季节变化并与胚胎滞育等繁殖状态的变化吻合;(3)不同性别或季节狍的晨昏活动习性存在显著差异,雌狍的晨昏活动双峰较雄狍更凸显,冷季的活动高峰时间较暖季延后,且季节对雌性的影响更大。总之,本文探讨了辽西地区狍的时空活动规律以及林型、海拔和人为干扰强度对其相对多度的影响,集群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在不同性别或季节上的差异,并提出了针对性保护建议。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狍的基础生态学数据,为研究狍的种群结构、发育机理等提供支撑,为辽西地区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相对多度 集群模式 日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对燕山山脉东段狍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莘钧 莫志民 +3 位作者 李明慧 张雷 万冬梅 蒋一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8-488,共11页
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从宏观角度探索物种适合生存的空间和生境质量,判断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适宜栖息地对于有效保护物种和管理栖息地至关重要。狍(Capreolus pygargus)是草食反刍动物,研究狍的生境适宜性,不仅有利于了解和保... 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从宏观角度探索物种适合生存的空间和生境质量,判断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适宜栖息地对于有效保护物种和管理栖息地至关重要。狍(Capreolus pygargus)是草食反刍动物,研究狍的生境适宜性,不仅有利于了解和保护这一物种,也有助于探索同域分布动物的潜在种群情况。本研究于2018年、2022年、2023年,在燕山山脉东段通过红外相机记录到114个狍的有效位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该地区狍的生境进行了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适宜生境总面积约为852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59%。其中,高适宜生境占1.83%,主要分布于中东部;中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分别占3.78%和9.00%,主要位于高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气温年较差、最热月最高温、植被类型是影响燕山山脉东段狍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相对而言,最湿月降水量、海拔的影响较小。狍在燕山山脉东段偏好选择气温年较差为39.4~44.0℃,最热月最高温22.7~27.7℃,最湿月降水量超过155.8 mm,海拔775.7 m左右的环境,温带常见的植被类型如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等对于狍都是适宜的。本研究明确了狍适宜生境在燕山山脉东段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填补了该地区野生狍生境研究的空白,为下一步制定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 最大熵模型 环境因子 燕山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