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前草中黄酮类成分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黄罗仪 翁约约 +1 位作者 黄旭慧 王朝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52-2765,共14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ωB97XD/6-311+G(2d,p)方法对车前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量化计算研究,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首先研究了13种车前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1~13)和已成药的二氢杨梅素(14)的几何结构、谱学性质及电子结构,再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ωB97XD/6-311+G(2d,p)方法对车前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量化计算研究,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首先研究了13种车前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1~13)和已成药的二氢杨梅素(14)的几何结构、谱学性质及电子结构,再运用概念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反应指数分析,最后利用药代动力学平台开展了成药性评价.根据几何结构的分析结果初步推测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10>12≈7>13>6>4>14≈9≈8>11>5>3≈2>1.核磁共振拟合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核磁位移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R2>0.95).分子表面静电势图显示,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静电势的极小值点都位于羰基氧附近,极大值点都位于羟基氢附近,且B环上对位羟基的极大值>C环和A环羟基极大值.全局反应性描述符结果显示,化合物1,2,4,11和12的化学势较低,电负性、亲电指数和硬度较高,说明这5种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较好.通过局部反应性描述符进一步预测了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亲核/亲电反应位点.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化合物1,3,4,6,12和13的成药性和药代动力学活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4和12最有成药潜力,可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草 黄酮类 抗氧化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