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日龄四指马鲅幼鱼肠道结构和菌群组成变化分析
1
作者 冯元泰 史荣君 +4 位作者 李俊伟 区又君 齐占会 黄洪辉 贾旭颖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为研究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的肠道发育规律和菌群变化特征,为其健康养殖和饵料投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养殖实验过程中不同日龄(37、44、58、72、86和114日龄)的四指马鲅,并结合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肠... 为研究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的肠道发育规律和菌群变化特征,为其健康养殖和饵料投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养殖实验过程中不同日龄(37、44、58、72、86和114日龄)的四指马鲅,并结合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日龄幼鱼间的生长性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鱼苗日龄增加,其肠道绒毛长度、宽度、肌层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等逐渐增加,在58日龄时肠道结构相对完善。在幼鱼肠道中共鉴定出40个门和521个属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占所有肠道细菌的78.69%。在属水平上,不同日龄的优势菌属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丰度变化较大。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弧菌属(Vibrio)、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与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芽殖杆菌属(Gemmobacter)、硝酸盐还原污物球菌属(Defluviimonas)与绒毛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转换颗粒饲料后,肠道内病原菌属的相对丰度上升,建议不宜在幼鱼早期投喂过多的颗粒饲料,且应加强换料期间的水质监管和病原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生长性能 肠道结构 16S rRNA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的海水质量状况评价方法研究:以大亚湾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赵连玲 刘华雪 +3 位作者 饶义勇 廖秀丽 戴明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展海洋环境管理的依据,而海洋环境评价的精度取决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水平。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准确分析目前大亚湾西部的海水质量状况,通过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将其与层次聚类结合起来,在大亚湾核...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展海洋环境管理的依据,而海洋环境评价的精度取决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水平。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准确分析目前大亚湾西部的海水质量状况,通过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将其与层次聚类结合起来,在大亚湾核电海域开展了海水质量评价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水质量状况相对评价中,一类站点占比20.83%,二类站点占比66.67%,三类站点占比12.5%,总体结果表现良好。将4个季节进行对比发现,平均绝对关联度为夏季(0.7479)>冬季(0.7345)>春季(0.7290)>秋季(0.7097),夏季海水质量状况相对较好,秋季表现较差。根据评价结果可将大亚湾24个站点分成3个区域,而这3个区域的划分与大亚湾周边实际生产生活状况及实地踏勘情况相符,体现了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海水质量评价 灰色关联度 层次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池塘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玲云 韩婷婷 +6 位作者 张黄琛 史荣君 齐占会 李俊伟 刘华雪 熊兰兰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红树种植2年)的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塘内红树种植岛、裸岛和水道3类样地0~100 cm的土壤柱状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裸岛、红树种植岛和水道3类样地土壤0~100 cm S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2±0.43)、(7.72±0.35)和(7.48±0.69)g·kg^(-1),SOC密度分别为(84.56±3.65)、(72.01±3.20)和(70.12±1.44)Mg·hm^(-2);种植岛和裸岛土壤SOC峰值均出现在40~60 cm土层,深于水道样地(峰值出现在0~20 cm)。3类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EOC、MBC和DOC质量分数均为种植岛>水道>裸岛,种植岛土壤EOC和MBC峰值分别在40~60 cm和80~100 cm土层,深于水道和裸岛。土壤容重、总氮(TN)和总磷(TP)是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EOC和DOC与土壤容重和TP,以及MBC与TN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考洲洋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SOC比例较高,土壤碳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红树种植使土壤中下土层SOC活性组分含量增加,促进了有机碳向土壤深层迁移,随着红树植株的生长,其对土壤碳库和湿地碳汇的影响也将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塘还林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黄洪辉 林钦 +1 位作者 甘居利 李纯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0,共6页
为了评估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沉积环境的影响,于2001年6月—2004年10月按季度对该养殖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对所获沉积物样品的理化因子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 为了评估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沉积环境的影响,于2001年6月—2004年10月按季度对该养殖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对所获沉积物样品的理化因子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类型均是黏土质粉砂,没有明显差异;养殖区沉积物含水率、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0.5%、2.82%和562mg·kg-1,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的55.8%、2.42%和238mg·kg-(1P<0.05);养殖区底层海水溶解氧(DO)浓度平均值为5.25mg·L-1,显著低于对照区的6.48mg·L-(1P<0.01);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含量和底层海水DO浓度的超标率(我国适用于海水养殖水域的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为90.9%、100%和62.5%,而对照区的分别为76.2%、14.3%和20.0%;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特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照区的季节变化均较为稳定,差异不大;养殖区与对照区底层海水DO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已对养殖区沉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污染程度的季节变化与养殖生产的季节周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鱼 沉积环境污染 大鹏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黄洪辉 林钦 +2 位作者 王文质 贾晓平 李纯厚 《南方水产》 2005年第3期9-17,共9页
根据2001~2002年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海域水环境的监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域水环境质量较好,除夏季溶解氧(DO)和春季的硫化物浓度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情况较严重外(超标率均为62.5%),其... 根据2001~2002年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海域水环境的监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域水环境质量较好,除夏季溶解氧(DO)和春季的硫化物浓度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情况较严重外(超标率均为62.5%),其他水环境因子一般不超标.养殖区DO和叶绿素a(Chl 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t-test,P<0.05),而NH4-N和PO4-P浓度则一般高于对照区,其他水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海水CODMn、BOD5和硫化物主要与网箱养鱼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有关;而水温、盐度、透明度、悬浮物、DO和pH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大亚湾亚热带季风气候,NO2-N、NO3-N、DIN、PO4-P和SiO4-Si等营养因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Chl a的季节变化则主要受水温和N∶P比的影响,与网箱养鱼的关系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鱼 水环境影响 大鹏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对海水对虾养殖池塘中细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黄洪辉 林钦 +4 位作者 郭志勋 李卓佳 吕晓瑜 杨美兰 贾晓平 《南方水产》 2007年第3期14-19,共6页
2001年5-7月,在深圳东海岸水产公司南澳半封闭式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m精养基地,进行了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对虾塘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虾养成过程中,施用有益微生物的实验组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 2001年5-7月,在深圳东海岸水产公司南澳半封闭式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m精养基地,进行了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对虾塘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虾养成过程中,施用有益微生物的实验组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明显较未施用的对照组虾塘低,但各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的变化特征基本相同,即在养殖前期,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较稳定,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在养殖中、后期,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急剧升高,尤以对照组虾塘的升幅最大,其弧菌数量甚至超过100×102CFU.mL-1的对虾发病之弧菌数量临界值。实验组与对照组虾塘中表层沉积物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差异不大,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特征也基本相同,但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所差异,其中实验组表现为双峰型的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养殖前期或中期和养殖将结束时;对照组则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均出现在养殖中期。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对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的抑制效果较对沉积环境中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虾塘 有益微生物 细菌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溶藻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洪辉 韩贝贝 +1 位作者 张书飞 吴风霞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6-132,共7页
有害藻华是公认的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寻求一种有效的有害藻华治理方法一直是藻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某些海洋细菌可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甚至裂解藻细胞,具有溶... 有害藻华是公认的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寻求一种有效的有害藻华治理方法一直是藻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某些海洋细菌可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甚至裂解藻细胞,具有溶藻作用。利用溶藻菌治理有害藻华可保持水体环境生态平衡,是一种较安全、高效的方法,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已成为藻华研究领域的热点。根据现有报道,文章主要概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溶藻菌种类、作用机理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探讨了海洋溶藻菌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溶藻菌 溶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蓠与对虾混养的神经-模糊优化模型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洪辉 张汉华 +2 位作者 吴进锋 梁超愉 李卓佳 《南方水产》 2006年第2期20-24,共5页
根据2003年4月~2004年9月在广东省海丰县联安镇江蓠-对虾鱼媪混养试验所得调查数据,采用神经-模糊系统作为非线性逼近工具,建立了虾藻混合养殖过程中各生物和水环境因子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神经-模糊系统模型。以鱼塭水环境中可溶性无机... 根据2003年4月~2004年9月在广东省海丰县联安镇江蓠-对虾鱼媪混养试验所得调查数据,采用神经-模糊系统作为非线性逼近工具,建立了虾藻混合养殖过程中各生物和水环境因子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神经-模糊系统模型。以鱼塭水环境中可溶性无机氮DIN≤0.2mg·L^-1作为富营养化限制标准,模型模拟出了对虾不同养殖阶段混养江蓠所需的最低理论生长速率。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混养系统中江蓠的实际生长速率对水环境中DIN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 对虾 混养 神经-模糊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艺术产业管理创新模式实施策略探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洪辉 《美与时代(城市)》 2016年第6期117-118,共2页
当今文化经济竞争已成为了时代竞争的主题之一,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传统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艺术产业需求,探究艺术管理模式创新实施策略已迫在关键。合理创新,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实施,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 当今文化经济竞争已成为了时代竞争的主题之一,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传统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艺术产业需求,探究艺术管理模式创新实施策略已迫在关键。合理创新,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实施,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抢占文化产业市场,满足艺术市场发展需求,创造艺术市场价值链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管理 创新模式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对虾池塘养殖污染物环境负荷量的研究 被引量:41
10
作者 李纯厚 黄洪辉 +2 位作者 林钦 蔡文贵 甘居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550,共6页
通过分析广东海水对虾养殖饵料、养殖品种的组成成分、养殖效率和养殖池塘进排水污染物增量的变化,利用质量守恒法和增量估算法,评估了对虾池塘养殖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负荷量和排放量。结果显示,对虾池塘养殖氮、磷环境负荷量分别为45.8和... 通过分析广东海水对虾养殖饵料、养殖品种的组成成分、养殖效率和养殖池塘进排水污染物增量的变化,利用质量守恒法和增量估算法,评估了对虾池塘养殖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负荷量和排放量。结果显示,对虾池塘养殖氮、磷环境负荷量分别为45.8和10.1kg·t-1,其中随养殖废水排放入海的环境排放量分别为1.39和0.65kg·t-1同时,排放废水中COD和悬浮物的环境排放量分别为49.65和179.7kg·t-1。以广东省2001年对虾池塘养殖状况为例,评估了池塘对虾养殖污染物的环境负荷量。结果显示,2001年全省对虾池塘养殖对环境产生的氮、磷负荷量分别为4508.5和994.2t,其中通过养殖废水排入临近海域水环境的COD、无机氮、无机磷和悬浮物排放量分别为4887.5,136.8,64.0和17689.5t;氮磷环境负荷量及污染物的排放量均以粤西最高,粤东次之,珠三角一带最低。与陆源废水排放中氮、磷排放量比较,海水对虾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氮、磷总量分别约为陆源排放量的0.15%和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COD 悬浮物 环境负荷量 排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潜力评估 被引量:69
11
作者 齐占会 王珺 +4 位作者 黄洪辉 刘永 李纯厚 陈胜军 孙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5,共6页
大型藻类和滤食性贝类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吸收水体中的碳(C),收获养殖产品形成了一个"可移出的碳汇",提高了海域的碳汇潜力。文章从物质量评估和价值量评估两方面对广东省贝、藻养殖的碳汇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物质量评估结果显... 大型藻类和滤食性贝类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吸收水体中的碳(C),收获养殖产品形成了一个"可移出的碳汇",提高了海域的碳汇潜力。文章从物质量评估和价值量评估两方面对广东省贝、藻养殖的碳汇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物质量评估结果显示,2009年广东省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收获可以从海水中移出C约11×104t,相当于39.6×104t二氧化碳(CO2);价值量评估结果显示封存固定这些CO2所需要的费用约0.59×108~2.38×108美元。因此,基于贝、藻养殖的碳汇渔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渔业 碳汇 滤食性贝类 大型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洋牧场低碳渔业生产效果评价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纯厚 贾晓平 +5 位作者 齐占会 刘永 陈丕茂 徐姗楠 黄洪辉 秦传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46-2352,共7页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及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渔业资源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的数量增加。根据海域叶绿素浓度的提高进行计算,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碳汇增加了937.40kgC,相当于3.44tCO2。如果同时考虑通过渔业生物收获从海域中移出碳而增加的海域碳汇能力,则其起到的海域碳增汇能力将更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牧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渔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也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海洋牧场 资源养护 低碳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中韩青春偶像剧的艺术特征
13
作者 黄洪辉 赵笃华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7期115-115,共1页
青春偶像剧作为现代年轻观众热捧的大众电视剧类型,随着韩剧在中国电视市场的热播和引起的极大反响后,成为了电视理论界极其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中韩青春偶像剧艺术特征的简要比较分析,以期对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中韩 青春偶像剧 艺术特征 比较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廖文崇 朱长波 +4 位作者 张汉华 吴进锋 黄洪辉 朱方建 粟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1,共5页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生理与水温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温(T)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生理与水温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温(T)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的影响都极显著(P〈0.01),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FR=-0.027T2+1.1967T-7.8537(R2=0.8902);IR=-0.147T2+6.5202T-42.845(R2=0.9009);AE=-0.1783T2+8.1846T-12.304(R2=0.9757)。(2)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OR=1.283Ln(T)-2.332(R2=0.9599);NR=0.1022Ln(T)-0.2136(R2=0.9743)。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2℃,其摄食和代谢在水温18~28℃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水温 滤水率 摄食率 吸收率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 被引量:46
15
作者 李纯厚 齐占会 +3 位作者 黄洪辉 刘永 孔啸兰 肖雅元 《南方水产》 2010年第6期81-86,共6页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碳的排放量不断增长,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节能减排、碳"源"、碳"汇"等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以上,是最大的...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碳的排放量不断增长,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节能减排、碳"源"、碳"汇"等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以上,是最大的"碳库",约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0倍。海洋的固碳机制主要包括碳酸盐体系驱动的"溶解度泵"和浮游生物驱动的"生物泵"过程,这些过程对大气CO2的浓度和全球碳循环的系统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近海由于受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尤其是近岸的渔业活动,对碳循环和海洋增汇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对主要的碳源和碳汇以及海洋固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南海碳汇渔业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碳源 固碳 碳汇渔业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模型研究I: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雪 杜飞雁 +4 位作者 邱永松 李纯厚 黄洪辉 孙典荣 贾晓平 《南方水产》 2005年第3期1-8,共8页
主要根据1984~1986年和1986~1987年在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withEcosim(EwE)软件,构建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文中根据大亚湾游泳动物的食物组成特点,把该海域生态系划分15个功能组,分别... 主要根据1984~1986年和1986~1987年在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withEcosim(EwE)软件,构建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文中根据大亚湾游泳动物的食物组成特点,把该海域生态系划分15个功能组,分别是海洋哺乳动物、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水母、浮游动物、珊瑚、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功能组的划分基本能覆盖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经EwE软件模拟,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3.88级;各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7.2%,11.2%,8.7%,2.9%,可用构建金字塔形状来描述营养流动的转换效率;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传递效率为8·9%,略低于林德曼转换效率(10%左右),可能是由于在该海域大量的沉水植物(马尾藻)未能被充分利用而腐烂所造成;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48%,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模型 能量流动 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 生态系统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标点法的九龙江口和珠江口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5
17
作者 姜涛 郑朝臣 +4 位作者 黄洪辉 轩中亚 邱晨 刘洪波 杨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6,共7页
为把握珠江口、九龙江口鲚属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与七丝鲚(C. grayii)的耳石形态特征,并了解这2种鱼类在不同河口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文章首次引入地标点法研究了耳石形态的地理差异性。选择耳石轮廓上6个地标点和主凹槽上4个地标... 为把握珠江口、九龙江口鲚属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与七丝鲚(C. grayii)的耳石形态特征,并了解这2种鱼类在不同河口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文章首次引入地标点法研究了耳石形态的地理差异性。选择耳石轮廓上6个地标点和主凹槽上4个地标点并进行地标点法分析。这2个水域的2种鲚属鱼类种间及种内不同群体的判别分析正确率均达100%。其中主凹槽上的地标点相对扭曲贡献率达76.1%,余下23.9%为轮廓上地标点所贡献,说明主凹槽上的地标点位置为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并在耳石种群形态区分中起到较大作用。2种鱼耳石形态的种间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要宽;而种内不同河口群体间的差异表现为珠江的七丝鲚主凹槽较九龙江的更窄,而珠江凤鲚则较九龙江凤鲚的更宽。研究还发现珠江口和九龙江口凤鲚和七丝鲚群体均为互相独立的不同地理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鲚 七丝鲚 耳石形态 地标点法 群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齐占会 史荣君 +4 位作者 于宗赫 徐淑敏 韩婷婷 徐姗楠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而降低浮游生物的数量;选择性捕食改变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贝类的排泄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贝类的生物沉积则导致硅(Si)元素的沉积和埋藏,改变了生源要素的比例,对硅藻等浮游植物产生了限制;贝类养殖设施的阻流作用使浮游生物在养殖区的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浮游生物被捕食的概率;贝类养殖显著增加了海鞘等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数量,从而也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浮游生物 选择性摄食 下行控制 附着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水质评价及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占东 林钦 +5 位作者 黄洪辉 杨美兰 甘居利 李纯厚 吕晓喻 王增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0,共6页
根据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对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6个航次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对养殖区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T(水温)、DO、SS(悬浮物)、CODMn、BOD5、NO2-N、NO3-N、NH3-N、TIN(总无机氮)、PO4-P... 根据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对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6个航次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对养殖区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T(水温)、DO、SS(悬浮物)、CODMn、BOD5、NO2-N、NO3-N、NH3-N、TIN(总无机氮)、PO4-P等10个水质成分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9月和2002年3月海水出现轻度污染,前者主要是由NO3-N、CODMn和BOD5所引起,后者是由NH3-N、PO4-P引起的。(2)水质监测数据的总体方差主要来源于T、DO、SS、NO3-N及TIN等5个成分,其次是NO2-N、NH3-N、PO4-P,再次是CODMn和BOD5。(3)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水质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T、DO、SS、NO3-N及TIN同时载荷于第1主因子上,说明此5个水质成分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NO2-N、NH3-N、PO4-P同时载荷于第2主因子上,则此3个水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性较好;CODMn和BOD5同时载荷于第3主因子上,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殖 水质评价 因子分析 大鹏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Cu^(2+)胁迫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付贵权 韩婷婷 +1 位作者 巩秀玉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39,共6页
采用半静态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铜离子(Cu2+)胁迫对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GR)持续升高,胁迫组均先上升而后下降,实验第8天时只有ρ(Cu2+)为0.05 mg&#... 采用半静态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铜离子(Cu2+)胁迫对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藻体相对生长速率(RGR)持续升高,胁迫组均先上升而后下降,实验第8天时只有ρ(Cu2+)为0.05 mg·L-1胁迫组的RGR较对照组高。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呈波动趋势,实验第8天时,ρ(Cu2+)为0.01 mg·L-1胁迫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ρ(Cu2+)为0.05 mg·L-1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ρ(Cu2+)>0.05 mg·L-1的胁迫组,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蛋白(SP)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余指标高于对照组,同时相对于0.25 mg·L-1胁迫组,1.25 mg·L-1胁迫组对除MDA外的其余指标影响更显著。因此,适当质量浓度的Cu2+胁迫(≤0.05 mg·L-1)对半叶马尾藻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有正面效应,而过高质量浓度Cu2+胁迫(>0.05 mg·L-1)对藻体生长和抗逆能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叶马尾藻 Cu2+胁迫 相对生长速率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