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ADL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治飞 朱幼玲 +2 位作者 蔡伟 朱双根 穆燕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营养状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康复训练组、针灸治疗组及常规药物组各2...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营养状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康复训练组、针灸治疗组及常规药物组各25例,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吞咽电视检查(VFSS)评价吞咽障碍程度,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价ADL。结果治疗2周后,综合治疗组吞咽能力改善有效率优于其他3组(P<0.05);4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综合治疗组优于其他3组(P<0.05);2周后综合治疗组Barthel指数分级改善均优于其他3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经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缓解营养不良恶化,促进患者ADL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吞咽障碍 康复 针灸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黄治飞 朱幼玲 +3 位作者 朱双根 周群 翟登月 张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最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vs 41.2%,31.7%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脑血管造影术 梗死 大脑中动脉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洼田饮水试验联合脉搏血氧监测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2
3
作者 黄治飞 朱幼玲 +2 位作者 蔡伟 朱双根 穆燕芳 《安徽医学》 2009年第12期1415-1418,共4页
目的探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脉搏血氧监测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脉搏血氧监测法以及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定吞咽功能,以VFSS为金标准,研究洼田饮水试验、脉搏血氧监测法两... 目的探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脉搏血氧监测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脉搏血氧监测法以及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定吞咽功能,以VFSS为金标准,研究洼田饮水试验、脉搏血氧监测法两者联合评估(床旁联合试验)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误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观察对肺炎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以VFSS为金标准,洼田饮水试验误吸诊断的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72.2%,阳性预测值为66.7%,阴性预测值为70.2%;脉搏血氧监测法误吸诊断的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75.9%,阳性预测值为74.0%,阴性预测值为82.0%;床旁联合试验误吸诊断的灵敏度为93.5%,特异度为68.5%,阳性预测值为71.6%,阴性预测值为92.5%。同时研究还发现,床旁联合试验阳性患者的肺炎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洼田饮水试验和脉搏血氧监测法评估阳性患者的肺炎发生虽高于阴性患者,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洼田饮水试验联合脉搏血氧监测法是评估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一个安全、方便且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吞咽障碍 电视透视检查 洼田饮水试验 脉搏血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9
4
作者 汪国宏 朱幼玲 +4 位作者 穆燕芳 周群 张留福 黄治飞 蔡伟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2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住院患者360例,其中脑梗死260例(CI组),脑出血100例(CH组);另选同期住院非脑卒中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血清Hc...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住院患者360例,其中脑梗死260例(CI组),脑出血100例(CH组);另选同期住院非脑卒中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血清Hcy、血糖(GLU)、TG、TC、HDL、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脑卒中患者性别、年龄、GLU、TG、TC、HDL、LDL、FIB、Hcy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I组和CH组血清Hcy水平升高(P均<0.01)。CI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0例、中度75例、重度25例,CH组分别为44、40、16例。CI组、CH组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者之间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Hcy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603,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高Hcy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水平可反映脑卒中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评估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血糖 血脂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0例脑卒中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汪国宏 朱幼玲 +4 位作者 穆燕芳 周群 张留福 黄治飞 蔡伟 《安徽医学》 2012年第8期951-953,共3页
目的调查3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发生率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病例360例,脑梗死组260例,脑出血组100例,另选同期住院非脑卒中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 目的调查3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发生率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病例360例,脑梗死组260例,脑出血组100例,另选同期住院非脑卒中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Hcy、GLU、TG、CHOL、HDL、LDL-C、FIB的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Hcy含量分别为(19.08±10.33)umol/L、(18.76±10.23)umol/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脑卒中组的血浆FIB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脑卒中组GLU、TG、CHOL、HDL、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是造成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 FIB 脑卒中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朱幼玲 黄治飞 +2 位作者 蔡伟 朱双根 穆燕芳 《安徽医学》 2011年第4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3组,其中42例为综合治疗组(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36例为康复训练组,37例为针刺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3组,其中42例为综合治疗组(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36例为康复训练组,37例为针刺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以及血氧饱和度测定,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3组间基线SpO2值和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的饮水试验及洼田吞咽能力疗效评价结果均显著好于康复训练组和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基线值和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提高均优于康复训练组和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刺的综合治疗优于单一的康复训练或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误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针刺 血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谷氨酰转移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黄治飞 朱幼玲 +2 位作者 周群 翟登月 李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58-10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5例,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分成2组,其中颅内...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5例,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分成2组,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50%(至少1支血管狭窄率≥50%)者为狭窄组,101例;狭窄率<50%者为对照组,4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检测情况,并分析患者血清GGT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狭窄组年龄、糖尿病、吸烟、丙氨酸转氨酶、GGT、TG、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GT水平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1.048,95%CI:1.013~1.084,P=0.007)。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逐渐增高(χ~2=13.170,P=0.004)。结论血清GGT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密切相关,是其发生和发展重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移酶 动脉粥样硬化 丙氨酸转氨酶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皮质静脉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洪云 朱幼玲 +3 位作者 黄治飞 翟登月 张振华 束芬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皮质静脉征(cortical veins sign,CVS)与临床相关变量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2018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5例,患者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皮质静脉征(cortical veins sign,CVS)与临床相关变量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2018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5例,患者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观察脑梗死病灶周围CVS的分布情况,并分为CVS正常组26例、CVS减少组14例和CVS增多组45例,分析影响CVS分布的相关因素。结果 CVS正常组、CVS减少组和CVS增多组吸烟、脑梗死体积、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S减少与吸烟(OR=0. 009,95%CI:0. 001~0. 247,P=0. 005)、脑梗死体积(OR=1. 134,95%CI:1. 007~1. 276,P=0. 037)相关;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则是CVS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OR=5. 546,95%CI:1. 149~26. 769,P=0. 033)。结论病灶周围CVS减少与较大的脑梗死体积相关,而CVS增多与同侧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相关,未见CVS分布对患者短期临床预后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