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岩茶肉桂烘焙技术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毅彪 张见明 +4 位作者 王芳 冯花 张静 叶国盛 林燕萍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4-77,共4页
以武夷岩茶肉桂为材料,对其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烘焙处理,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因素对茶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烘焙能够去除茶叶的青味和杂味,提高茶叶香气,降低茶叶青涩味,改善茶叶滋味;... 以武夷岩茶肉桂为材料,对其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烘焙处理,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因素对茶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烘焙能够去除茶叶的青味和杂味,提高茶叶香气,降低茶叶青涩味,改善茶叶滋味;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均是呈下降的趋势;茶黄素、茶红素、茶褐色呈上升趋势。130℃烘焙5h的武夷岩茶肉桂感官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肉桂 烘焙 生化成分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振动摇青双因素试验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毅彪 陈济斌 +2 位作者 郝志龙 林燕萍 金心怡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2期340-342,共3页
以铁观音为原料,根据闽南乌龙茶做青原理,以自然摊晾叶为对照,研究了振动摇青时间、频率对乌龙茶做青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温、呼吸作用、相对电导率随振动时间的加长、振动频率的加快而增加,而水浸出物总... 以铁观音为原料,根据闽南乌龙茶做青原理,以自然摊晾叶为对照,研究了振动摇青时间、频率对乌龙茶做青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温、呼吸作用、相对电导率随振动时间的加长、振动频率的加快而增加,而水浸出物总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随着振动强度的加大,减少的越多,振动摇青使氨基酸总量上升,黄酮类含量的变化趋势呈不规则波浪形。第1、2、3摇时间分别为5、7、9 min,振动频率300 r/min的毛茶品质最佳,自然摊放的毛茶品质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振动摇青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低碳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毅彪 林燕萍 +3 位作者 林翠兰 洪永聪 彭华 张见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6期329-330,332,共3页
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包装3个方面阐述福建省低碳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低碳茶产业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低碳茶产业 存在问题 对策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嫩梢力学特性与粗纤维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林燕萍 金心怡 +5 位作者 郝志龙 叶乃兴 黄毅彪 汤慧英 陈新华 周小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369,共6页
以黄旦、福鼎大白茶、肉桂、毛蟹、铁观音鲜叶为原料,对其驻芽一、二、三叶进行力学特性及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研究表明,茶树嫩梢的弹性模量在4158.88~14849.11kPa,最大应力在870.00~1842.97kPa,断裂应力在673.33~1639.62kP... 以黄旦、福鼎大白茶、肉桂、毛蟹、铁观音鲜叶为原料,对其驻芽一、二、三叶进行力学特性及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研究表明,茶树嫩梢的弹性模量在4158.88~14849.11kPa,最大应力在870.00~1842.97kPa,断裂应力在673.33~1639.62kPa,叶位对弹性模量、最大应力与断裂应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小排序为:三叶〉二叶〉一叶。茶树嫩梢最大力点应变在10.61%~18.36%,断裂应变在12.19%~26.95%,叶位对最大应力与断裂应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小排序为:三叶〉二叶〉一叶,不同品种有所差异。茶树嫩梢力学参数为茶叶加工机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模量 断裂应力 叶位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对黄观音夏暑红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见明 王飞权 +2 位作者 黄毅彪 冯花 廖允宁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9-84,共6页
试验以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为对照(CK),在其基础上借鉴了乌龙茶的揺青工艺(ST)和正山小种红茶的过红锅工艺(PT),分别对黄观音品种夏暑茶鲜叶进行加工,分析比较了各工艺生化成分的变化,并对成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CK相比,揺青工... 试验以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为对照(CK),在其基础上借鉴了乌龙茶的揺青工艺(ST)和正山小种红茶的过红锅工艺(PT),分别对黄观音品种夏暑茶鲜叶进行加工,分析比较了各工艺生化成分的变化,并对成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CK相比,揺青工艺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影响较大,过红锅工艺较小,对于黄酮类含量的变化二者影响均不明显;感官审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ST(90.80)>PT(87.85)>CK(85.45),且三者间得分差异显著。表明摇青工艺和过红锅工艺均对生化成分的变化及茶叶品质的影响显著,其中以萎凋中引入摇青工艺加工出来的茶样具有优质的红茶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观音品种 夏暑红茶 摇青 过红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控炭焙对武夷岩茶生化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林燕萍 张见明 +6 位作者 黄莹蓉 张芳芳 苏晓瑜 曾苗婷 龙乐 沈琼虹 黄毅彪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107-110,共4页
温控炭焙结合传统炭焙的优点,并结合现代温度控制技术,对于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和高效利用能源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武夷岩茶为材料,在130℃、120℃和110℃温度下分别烘焙6h,分析不同炭焙温度对武夷岩茶水仙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 温控炭焙结合传统炭焙的优点,并结合现代温度控制技术,对于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和高效利用能源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武夷岩茶为材料,在130℃、120℃和110℃温度下分别烘焙6h,分析不同炭焙温度对武夷岩茶水仙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温控炭焙130℃6h处理的茶样感官审评得分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呈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汤色RGB值CK处理最大,A3处理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温控 炭焙 生化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做青智能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邹锋扬 金心怡 +2 位作者 苏益平 刘江平 黄毅彪 《中国茶叶》 2011年第12期14-17,共4页
本试验采用武夷岩茶品种福建水仙和肉桂为原料,进行两批次试验,以人工控制做青方法为对照,研究了智能控制做青方法对武夷岩茶做青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做青控制系统运行正常,智能做青的青叶水浸出物、茶... 本试验采用武夷岩茶品种福建水仙和肉桂为原料,进行两批次试验,以人工控制做青方法为对照,研究了智能控制做青方法对武夷岩茶做青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做青控制系统运行正常,智能做青的青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总量和黄酮类总量均与人工控制做青无显著差异,毛茶品质相近。智能做青具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武夷岩茶品质稳定性,实现武夷岩茶的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等优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做青 智能控制 生理生化 毛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火方式对武夷岩茶瑞香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毅彪 林燕萍 +1 位作者 张见明 陈荣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128,200,共6页
以武夷岩茶瑞香为试验对象,研究热风连续焙火(记为BH1)和热风间歇焙火(记为BH2)对武夷岩茶感官品质、主要内含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BH1焦糖香明显、BH2花果香浓,... 以武夷岩茶瑞香为试验对象,研究热风连续焙火(记为BH1)和热风间歇焙火(记为BH2)对武夷岩茶感官品质、主要内含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BH1焦糖香明显、BH2花果香浓,BH2感官品质得分显著高于BH1。BH1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BH2;BH1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BH2。BH1、BH2挥发性香气总量分别为17.14、23.12。BH1醇类总量低于BH2,连续式焙火促进醇类物质氧化、挥发。BH1中的具有烘焙、焦糖香的吡嗪类、呋喃类物质高于BH2。结合感官评分,热风间歇式焙火BH2有利于武夷岩茶优异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间歇 连续 内含成分 香气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肉桂”与其副产品黄片香气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毅彪 林燕萍 +4 位作者 刘宝顺 占仕权 陈荣冰 张见明 黄娇丽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161,共7页
以武夷岩茶“肉桂”为试验对象,研究“肉桂”与其副产品黄片感官品质、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发现副产品黄片香气为清香;“肉桂”香气馥郁持久、具有明显的花果香、桂皮香。共鉴定出79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2种、酚类1... 以武夷岩茶“肉桂”为试验对象,研究“肉桂”与其副产品黄片感官品质、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发现副产品黄片香气为清香;“肉桂”香气馥郁持久、具有明显的花果香、桂皮香。共鉴定出79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2种、酚类1种、含氮类12种、内酯类2种、醛类7种、碳氢类23种、酮类11种、杂氧类1种、酯类10种。“肉桂”及其副产物中香气成分呈显著差异的化合物共18种,副产品黄片2个香气成分含量高于“肉桂”。武夷岩茶“肉桂”具有花香、果香的香气成分香叶醇、藏红花醛、3-甲基苯乙酮、苯甲酸异丁酯、乙酸苄酯含量显著高于副产品黄片。副产品黄片具有青草香的α-法呢烯显著高于武夷岩茶“肉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肉桂 副产品黄片 感官品质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浦城丹桂红茶与红茶坯香气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毅彪 林燕萍 +2 位作者 张见明 陈孙友 陈荣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7-144,共8页
为探究浦城丹桂红茶与红茶坯的品质差异,以黄棪鲜叶为原料加工成红茶坯,将红茶坯进一步窨制成浦城丹桂红茶,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与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浦城丹桂红茶香气呈甜爽桂花香;红茶坯香气呈甜花香。共鉴定出72种香气成分,其中... 为探究浦城丹桂红茶与红茶坯的品质差异,以黄棪鲜叶为原料加工成红茶坯,将红茶坯进一步窨制成浦城丹桂红茶,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与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浦城丹桂红茶香气呈甜爽桂花香;红茶坯香气呈甜花香。共鉴定出72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4种、含氮类9种、醛类7种、烃类21种、酮类9种、酯类9种、杂氧类1种、内酯类2种。浦城丹桂红茶含氮类、酮类、杂氧类、内酯类香气成分峰面积显著高于红茶坯;红茶坯烃类、酯类峰面积显著高于浦城丹桂红茶;浦城丹桂红茶与红茶坯醇类、醛类峰面积差异不显著。浦城丹桂红茶与红茶坯香气成分共存在4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浦城丹桂红茶28个香气成分显著高于红茶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城丹桂红茶 红茶坯 感官品质 香气成分 峰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方式对武夷岩茶梅占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毅彪 林燕萍 +1 位作者 张见明 陈荣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2-107,共6页
以武夷岩茶梅占为试验材料,研究室温(3℃~30℃左右)贮藏和冷藏方式对武夷岩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为贮藏武夷岩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简单儿茶素含量、酯型儿茶素含量、咖啡... 以武夷岩茶梅占为试验材料,研究室温(3℃~30℃左右)贮藏和冷藏方式对武夷岩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为贮藏武夷岩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简单儿茶素含量、酯型儿茶素含量、咖啡碱含量呈下降趋势;茶红素含量、茶褐素含量、茶叶感官品质得分呈上升的趋势。室温贮藏(3℃~30℃左右)处理的茶叶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香气逐渐变为浓长、火气逐渐褪去;滋味逐渐由醇厚微涩转变为醇厚甘爽。冷藏处理的茶叶感官品质得分低于室温贮藏(3℃~30℃左右)处理,主要体现在香气带火气、滋味微涩。综上,室温贮藏(3℃~30℃左右)武夷岩茶优于冷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室温贮藏(3℃~30℃左右) 冷藏 生化成分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金锁匙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燕萍 龙乐 +2 位作者 宋焕禄 刘宝顺 黄毅彪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9-126,共8页
以轻火、中火武夷岩茶金锁匙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贮藏时间对其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为武夷岩茶的科学品饮、储藏、运输、营养保持等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轻火、中火金锁匙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生化... 以轻火、中火武夷岩茶金锁匙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贮藏时间对其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为武夷岩茶的科学品饮、储藏、运输、营养保持等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轻火、中火金锁匙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生化成分与干物质质量比)均呈下降趋势,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氨基酸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贮藏12个月轻火、中火金锁匙茶多酚、儿茶素、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分别降低21.03%、19.48%;21.87%、17.24%;30.58%、26.76%;10.25%、6.45%;17.60%、13.36%。轻火金锁匙贮藏6个月氨基酸含量最高,达2.32%;中火金锁匙贮藏8个月氨基酸含量最高,达2.25%。贮藏前期,轻火、中火金锁匙火气逐渐退去,感官品质得到提升;贮藏后期,其滋味变得更加甘醇,但香气鲜锐度略有下降,因此感官品质得分先增加后略有降低。轻火金锁匙贮藏6个月感官品质得分最高,中火金锁匙贮藏8个月感官品质得分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贮藏有利于提高武夷岩茶的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金锁匙 贮藏时间 生化成分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白茶和常规白茶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燕萍 张见明 +2 位作者 陈泉宾 黄毅彪 陈荣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51-156,共6页
以福安大白茶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白茶和常规白茶感官品质、主要内含成分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白茶感官审评总分显著高于常规白茶。有机白茶在外形、香气、滋味、叶底得分显著高于常规白茶。有机白茶和常规白茶水浸出... 以福安大白茶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白茶和常规白茶感官品质、主要内含成分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白茶感官审评总分显著高于常规白茶。有机白茶在外形、香气、滋味、叶底得分显著高于常规白茶。有机白茶和常规白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茶黄素含量、茶褐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机白茶的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白茶;可溶性糖含量、茶红素含量、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白茶。有机白茶、常规白茶共检出56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5种、碳氢类12种、酮类9种、醛类6种、含氮类5种、酯类4种、杂氧类3种、内酯类2种。有机白茶香气成分含量(10.55)高于常规白茶(7.88)。从总体上看,有机白茶的品质优于常规白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白茶 常规白茶 内含成分 香气成分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火程度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林燕萍 刘宝顺 +3 位作者 黄毅彪 占仕权 张见明 陈荣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49-54,共6页
以武夷岩茶“大红袍”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焙火程度对“大红袍”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以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轻火与中火“大红袍”综合感官品质无显著差异,但中火“大红袍”滋味优于轻火“大红袍”。轻火“大红袍”茶多酚、... 以武夷岩茶“大红袍”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焙火程度对“大红袍”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以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轻火与中火“大红袍”综合感官品质无显著差异,但中火“大红袍”滋味优于轻火“大红袍”。轻火“大红袍”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茶红素含量显著高于中火“大红袍”,茶褐素含量显著低于中火“大红袍”。轻火、中火“大红袍"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分别为24.15、20.83。轻火“大红袍”香气成分碳氢类、醇类、含氮类相对含量高于中火"大红袍”,醛类、酯类、内酯类、酮类、杂氧类低于中火“大红袍”。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轻火“大红袍”具有清花香、馥郁幽长,滋味醇爽。中火“大红袍”具有甜花香似桂花香、微辛、浓长、略带火功香,滋味醇厚回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大红袍 焙火程度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占红茶、白茶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林燕萍 黄毅彪 +2 位作者 张渤 张见明 陈荣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0-267,共8页
为探究梅占红茶、梅占白茶的品质差异,以梅占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红茶和白茶,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与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梅占红茶香气呈甜花香,滋味甜醇;梅占白茶香气呈清花香,滋味醇爽。梅占红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梅... 为探究梅占红茶、梅占白茶的品质差异,以梅占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红茶和白茶,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与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梅占红茶香气呈甜花香,滋味甜醇;梅占白茶香气呈清花香,滋味醇爽。梅占红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梅占白茶;梅占白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梅占红茶(P<0.05)。共鉴定出的56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2种、内酯类2种、醛类6种、烃类19种、酮类9种、酯类8种。梅占红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峰面积大于梅占白茶。梅占红茶与梅占白茶香气成分共存在22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梅占红茶18个香气代谢物显著高于梅占白茶。综上,梅占红茶香气呈甜花香,滋味甜醇;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梅占白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峰面积大于梅占白茶。梅占白茶香气呈清花香,滋味醇爽;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梅占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占红茶 梅占白茶 感官品质 主要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萎凋方式对武夷红茶“金骏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林燕萍 张渤 +2 位作者 张见明 陈荣冰 黄毅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8-85,共8页
以武夷红茶“金骏眉”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萎凋方式对“金骏眉”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发现热风萎凋处理的“金骏眉”香气呈花果香、稍青,滋味甜醇略涩;自然萎凋处理的“金骏眉”香气花... 以武夷红茶“金骏眉”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萎凋方式对“金骏眉”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感官审评发现热风萎凋处理的“金骏眉”香气呈花果香、稍青,滋味甜醇略涩;自然萎凋处理的“金骏眉”香气花果蜜香馥郁、滋味甜醇甘爽。热风萎凋、自然萎凋处理得到的茶多酚、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差异显著。试验共鉴定出72种成分,其中醇类13种、含氮类10种、内酯类2种、醛类7种、碳氢类20种、酮类9种、杂氧类1种、酯类10种。自然萎凋处理挥发性香气成分峰面积高于热风萎凋处理。热风萎凋与自然萎凋处理香气成分共存在15个差异显著代谢物,其中热风萎凋处理10个代谢物显著高于自然萎凋。自然萎凋处理具有花香、果香的香气成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含量高于热风萎凋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红茶 金骏眉 萎凋方式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火功处理的武夷岩茶“白鸡冠”品质差异探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燕萍 龙乐 +4 位作者 张见明 王飞权 陈荣冰 刘宝顺 黄毅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90-95,共6页
以武夷岩茶“白鸡冠”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火功处理的武夷岩茶感官品质、主要内含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轻火、中火“白鸡冠”感官审评总分显著高于重火。轻火、中火“白鸡冠”香气得分显著高于重火。中火“白鸡冠”滋味得分... 以武夷岩茶“白鸡冠”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火功处理的武夷岩茶感官品质、主要内含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轻火、中火“白鸡冠”感官审评总分显著高于重火。轻火、中火“白鸡冠”香气得分显著高于重火。中火“白鸡冠”滋味得分显著高于轻火、重火。轻火、中火、重火“白鸡冠”水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茶黄素含量、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着火功程度加重,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茶红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茶褐素含量呈上升趋势。随着火功程度加重,挥发性香气总量呈下降趋势,轻火、中火、重火“白鸡冠”挥发性香气总量为12.85、7.87、6.36。随着火功程度加重,挥发性香气醇类呈下降趋势,具有烘烤香或焦糖香的吡嗪、吡咯、呋喃类的香气物质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轻火、中火处理武夷岩茶“白鸡冠”优于重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白鸡冠 火功 内含成分 香气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种红茶水浸出物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8
作者 卢莉 程曦 +2 位作者 刘金仙 林燕萍 黄毅彪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9-193,共5页
为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小种红茶中的快速无损检测,对76份有代表性的小种红茶按现行国家标准测定其水浸出物含量,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采用OPUS 7.5软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小种红茶水浸出物含量的近红... 为实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小种红茶中的快速无损检测,对76份有代表性的小种红茶按现行国家标准测定其水浸出物含量,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采用OPUS 7.5软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小种红茶水浸出物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水浸出物定量模型决定系数R2为95.73%,校正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629,验证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513。所建立的小种红茶水浸出物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较为成功,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够对小种红茶中水浸出物的含量进行快速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种红茶 水浸出物 近红外光谱 模型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