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华地区11种杂草对4种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朝表 郭水良 +1 位作者 陈旭敏 皇甫莹 《农业环境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5-228,共4页
定量测定了分布于浙江师大校园(地处金华)及金华某冶炼厂的 11种杂草对 4种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对 Cu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的有早熟禾( Poa annua)、裸柱菊( Soliva anthemifolia)、北美独行菜 (Lepidium virginicum... 定量测定了分布于浙江师大校园(地处金华)及金华某冶炼厂的 11种杂草对 4种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对 Cu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的有早熟禾( Poa annua)、裸柱菊( Soliva anthemifolia)、北美独行菜 (Lepidium virginicum)、北美鬼针草( Bidens frondosa);对 Cd富集能力较强的是北美车前 (Plantago virginica)、早熟禾、裸柱菊和蚊母草( Veronica peregrina);对 Pb的吸收富集能力以早熟禾、蚊母草和裸柱菊等为强;对 Cr吸收富集能力较强的是蚊母草、早熟禾和北美车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重金属 植物修复 金华地区 吸收 富集 土壤污染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胁迫下大豆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金婷婷 刘鹏 +3 位作者 黄朝表 王芳 徐根娣 黄佩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6-534,共9页
通过对19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的耐铝性筛选实验,选择耐铝型的浙春2号和敏感型的浙春3号作为实验材料;设置5个铝处理浓度(0,0.2,0.4,0.6,0.8 g kg-1,即土壤总Al3+浓度分别为0.293,0.493,0.693,0.893,1.093 g kg-1)土壤,大棚种植大豆30d... 通过对19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的耐铝性筛选实验,选择耐铝型的浙春2号和敏感型的浙春3号作为实验材料;设置5个铝处理浓度(0,0.2,0.4,0.6,0.8 g kg-1,即土壤总Al3+浓度分别为0.293,0.493,0.693,0.893,1.093 g kg-1)土壤,大棚种植大豆30d后,取大豆根际、非根际土壤和外源根系分泌物作用下的土壤样品,对各类微生物生理群进行分析,同时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纤维分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以及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等土壤重要酶类的活性。结果显示,土壤铝含量较低条件下(0.2,0.4g kg-1),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应激分泌促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多、微生物物质转化能力增强和土壤酶活性增大;土壤铝含量较高(0.8 g kg-1)时,根系分泌物的分泌相对受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相应地受到抑制。实验结果还表明,外源根系分泌物也能影响土壤微生态,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各种土壤生化作用(如硝化作用等)的改变,显示出一定的缓解铝毒能力,从而减少铝毒对植物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胁迫 大豆 根系分泌物 微生物 生化作用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胁迫下大豆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金婷婷 刘鹏 +3 位作者 黄朝表 王芳 徐根娣 朱申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8,共7页
以2个大豆品种(浙春2号和浙春3号)为材料,设置了4个铝浓度,分别在铝处理7d和14d时,测定大豆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有机酸及可溶性糖,同时对大豆根际土壤的pH值、土壤酶和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虽然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 以2个大豆品种(浙春2号和浙春3号)为材料,设置了4个铝浓度,分别在铝处理7d和14d时,测定大豆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有机酸及可溶性糖,同时对大豆根际土壤的pH值、土壤酶和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虽然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具有一定的酸化作用,但是随着铝浓度的升高,根系分泌物有使根际土壤酸碱度趋向平衡的效应。低铝浓度下,大豆根系分泌较多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促使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增强和土壤呼吸速率的提高,同时还可分泌较多的柠檬酸,与大豆的耐铝性相关。高铝浓度抑制主要根系分泌物的分泌,降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呼吸速率;但高铝胁迫增加可溶性糖分泌量。实验结果表明,浙春2号比浙春3号耐铝;随着铝处理时间的延长,铝毒害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胁迫 大豆 根系分泌物 pH值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蔬菜野茼蒿营养成分分析及重金属元素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秋生 郭水良 +2 位作者 方芳 黄朝表 陈忠强 《科技通报》 2008年第2期198-203,共6页
测定了浙江金华北山地区野生蔬菜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食用部分的营养成分及不同器官、不同生境中Ca、Mg、Fe、Zn、Cu、Cd、Cr、Pb这8种金属元素含量,计算其地上、地下器官对这些元素的富集系数,并将野茼蒿与该地区其他2... 测定了浙江金华北山地区野生蔬菜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食用部分的营养成分及不同器官、不同生境中Ca、Mg、Fe、Zn、Cu、Cd、Cr、Pb这8种金属元素含量,计算其地上、地下器官对这些元素的富集系数,并将野茼蒿与该地区其他23种野生蔬菜进行了营养成分含量的对比,对野茼蒿的营养价值和重金属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野茼蒿食用部分的含水量、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和灰分的鲜重含量分别为91.96%、1.95%、0.57%、2.20%和1.27%,其中粗蛋白含量比白菜、萝卜、黄瓜等经常食用蔬菜要高;(2)基于营养指标,应用PAST软件对43种蔬菜进行系统聚类表明,43种蔬菜大体上分成两类,野茼蒿营养价值与番茄、绿豆芽相近;(3)野茼蒿食用部分Cr、Cd、Pb三种有毒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别是1.43、0.33、0.39 mg/kg,均已超标,其地上、地下部分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2.99和1.99;(4)与其他23种野生蔬菜相比,其重金属元素的综合风险指标排列第16位。作为一种有风味和特色的野生蔬菜,从蛋白质、可溶性糖、粗脂肪等指标看,野茼蒿的营养价值并不太高;由于野茼蒿对某些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富集效应,食用时应注意其可能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茼蒿 营养成分 金属含量 富集系数 重金属元素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铝胁迫下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初始分泌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鹏 金婷婷 +2 位作者 黄朝表 徐根娣 郑伟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219-224,共6页
通过筛选试验,选择2个大豆(Glycine max L.)品种(耐性品种浙春2号和敏感品种浙春3号)作为试验材料,水培30 d后,分析大豆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在铝胁迫下的分泌特征,并测定根系分泌物溶液的电导率和pH值。结果表明:... 通过筛选试验,选择2个大豆(Glycine max L.)品种(耐性品种浙春2号和敏感品种浙春3号)作为试验材料,水培30 d后,分析大豆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在铝胁迫下的分泌特征,并测定根系分泌物溶液的电导率和pH值。结果表明:随铝浓度的增加和铝处理时间的延长,二个大豆品种根系分泌的氨基酸、可溶性糖、化感类物质及电导率均有所增大,而柠檬酸则在铝浓度为T1(50μmol/L Al3+)水平时达到最大分泌量,且浙春2号的分泌量远大于浙春3号;琥珀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pH值随铝处理时间和收集时间的影响,变化规律不一致。随分泌物收集时间的增大,各分泌物组分、酶活性、电导率和pH值普遍在收集时间为S2(6 h)时达到一个临界值,之后增长缓慢。试验结果表明柠檬酸在大豆缓解铝毒胁迫上的分泌效应,并分析大豆根系的酶类、化感物质、无机离子(H+)等在铝胁迫下的分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胁迫 大豆 根系分泌物 分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化学中“检出限”的物理意义及测定方法探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淳 郑姗 +2 位作者 刘洋 施娅颖 黄朝表 《大学化学》 CAS 2018年第5期51-55,共5页
阐述了分析化学中各类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的物理意义、测定方法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经典的检出限定义的局限性。在利用凝血酶适配体与凝血酶的特异性结合抑制Pt纳米颗粒对量子点荧光猝灭检测凝血酶和基于CuGeO_3纳米线和葡萄糖氧化... 阐述了分析化学中各类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的物理意义、测定方法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经典的检出限定义的局限性。在利用凝血酶适配体与凝血酶的特异性结合抑制Pt纳米颗粒对量子点荧光猝灭检测凝血酶和基于CuGeO_3纳米线和葡萄糖氧化酶(GOx)修饰的玻碳电极(GCE)生物传感器测定葡萄糖的分析方法中,由于测定信号与被检测物质浓度或浓度的对数成负相关关系,导致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与经典的检出限测定产生一定的冲突,出现了测定精密度越高,检出限越差的异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出限 物理意义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bS QDs/TiO2 NPs构建新型谷胱甘肽光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姗 刘洋 +2 位作者 陈飘飘 邢怡晨 黄朝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66-1872,共7页
通过高温煅烧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 NPs)修饰到ITO电极表面制成TiO2 NPs/ITO电极,再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SILAR)循环将硫化铅量子点(PbS QDs)修饰到TiO2/ITO电极表面制得PbS QDs/TiO2 NPs/ITO电极,并将该电极应用于检测谷胱甘肽(G... 通过高温煅烧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 NPs)修饰到ITO电极表面制成TiO2 NPs/ITO电极,再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SILAR)循环将硫化铅量子点(PbS QDs)修饰到TiO2/ITO电极表面制得PbS QDs/TiO2 NPs/ITO电极,并将该电极应用于检测谷胱甘肽(GSH)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在该传感器中,当PbS QDs受470 nm可见光的激发时将产生电子(e)和光生空穴(h+),光生空穴可被溶液中的GSH捕获,并将GSH氧化成GSSH,有效避免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显著提高了光电效率.该传感器对GSH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线性检测范围为0.06~1 mmol/L,检出限(LOD)为4.6×10^-3 mmol/L(S/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铅量子点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谷胱甘肽 光电化学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