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曾格格 刘天琪 +3 位作者 戴全武 黄振阳 何嘉伟 刘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5-291,共7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黄芪建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成分、核心靶点及主要通路,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综合因素建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黄芪建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成分、核心靶点及主要通路,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综合因素建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小鼠模型,验证黄芪建中汤对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对相关靶点与通路进行探讨。结果PPI网络分析得到37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显示,黄芪建中汤主要通过调控HIF-1、PI3K-Akt、MAPK信号通路等与免疫和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柚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与核心靶点Akt1、EGFR、CASP3、VEGFA具有较好亲和力。动物实验显示,黄芪建中汤可升高功能性消化不良小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P<0.05),降低血清GAS、IL-6水平(P<0.05),升高血清MTL、5-HT水平和十二指肠组织p-Akt、p-PI3K、EGFR蛋白表达(P<0.05);各组小鼠胃组织病理结构无明显异常,但模型组十二指肠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现象,给药组则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黄芪建中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产生协同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抑制炎症、激活PI3K/Akt通路、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胃虚寒 网络药理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刺五加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嘉伟 江汉美 +4 位作者 黄振阳 曾格格 戴全武 刘天琪 韩蔓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目的对刺五加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其后续的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提取分析刺五加各部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和比对各成分的相对... 目的对刺五加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其后续的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提取分析刺五加各部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和比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分析其成分的差异。结果从刺五加各部位样品中共鉴定出167种挥发性成分,根、皮、茎、叶、果分别鉴定出71、61、59、48、5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5个部位有10个共有成分,包括萜品油烯、β-石竹烯、α-律草烯等。HCA分析结果将刺五加根、果聚为一类,皮、叶聚为一类,茎单独一类;PCA综合得分依次为根、茎、果、叶、皮。结论刺五加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为刺五加非常规药用部位的药食两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 不同部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技术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肉桂药对的抗炎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曾格格 刘毅 +2 位作者 刘天琪 黄振阳 丁晨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8期113-119,共7页
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 Radix)-肉桂(Cinnamomi cortex)药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其抗炎作用机制。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当归、肉桂混合物挥发性成分,再通过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 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 Radix)-肉桂(Cinnamomi cortex)药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其抗炎作用机制。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当归、肉桂混合物挥发性成分,再通过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其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通过TTD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得到炎症相关基因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采用String平台、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靶点PPI网络,并筛选出关键靶点;采用R 3.6.1软件中的Clsuter Profiler程序包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从当归-肉桂药对中鉴定出35种挥发性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0.53%。并从中筛选得到33个活性化合物、35个关键靶点、1296个生物过程、155条信号通路。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预测表明,当归-肉桂药对可能通过β-石竹烯、α-律草烯、α-蒎烯等活性成分及TNF、IL-6、IL-1β等关键靶点来调控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人巨细胞病毒感染、IL-17等多个信号通路,从而协同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Radix) 肉桂(Cinnamomi cortex) 炎症 GC-MS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桂枝、白芍及其药对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2
4
作者 戴全武 刘毅 +2 位作者 曾格格 田宇 黄振阳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178-184,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桂枝、白芍及其药对的挥发性成分,单因素考察最佳萃取条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最佳的萃取条件为取样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桂枝、白芍及其药对的挥发性成分,单因素考察最佳萃取条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最佳的萃取条件为取样量0.60 g、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15 min、解析时间3 min。桂枝、白芍及其药对中分别鉴别出47、49、54个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96.91%、90.58%、94.57%。主成分分析显示,桂枝、白芍及其药对的综合得分有明显差异,其中桂枝-白芍药对的综合得分最高。桂枝-白芍药对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来源于桂枝,桂枝、白芍配伍后的挥发性成分与单味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且相对含量有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白芍 桂枝-白芍药对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HS-SPME-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干姜、细辛及其药对挥发性成分
5
作者 何嘉伟 江汉美 +3 位作者 邸江雪 田宇 刘天琪 黄振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2578-2583,共6页
目的:测定分析比较干姜、细辛及其药对的挥发性成分,为其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干姜、细辛及其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确定最优萃取条件,... 目的:测定分析比较干姜、细辛及其药对的挥发性成分,为其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干姜、细辛及其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确定最优萃取条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从干姜、细辛及药对中共鉴定出78种成分。其中从干姜中鉴定出38种成分,占挥发性总成分的95.13%;从细辛中鉴定出33种成分,占挥发性总成分的97.69%;从药对中鉴定出37种成分,占挥发性总成分的96.31%。3组数据的PCA综合得分差异较大,其中药对得分最高。结论:干姜、细辛及其药对,其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均有差异,且两药配伍后产生了新的挥发性成分,因此从挥发性成分变化方面为药对发挥协同增效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为其后续药效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细辛 药对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技术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配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