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四川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黄尤优 刘守江 +3 位作者 王琼 马永红 田茂洁 胥晓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共9页
选用小相岭山系1974,1994和2002年3个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化监督分类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 选用小相岭山系1974,1994和2002年3个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化监督分类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植被和高山永久冰雪带9类,并利用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景观和类型水平上定量分析了大熊猫栖息地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在近30a发生复杂相互转化的主要表现和动态变化特征,确定各植被类型具体的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结果表明,1)近30a区域内植被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连通性增强,各植被类型不再均匀地散布在整体景观中,逐渐产生优势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2)针阔混交林是小相岭的基质类型,与针叶林不断增加,并且前20a增加了14.27%,增幅最大;亚高山灌丛草甸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高山灌丛则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前20a下降了11.05%,减幅最大;而高山草甸30a间景观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不仅可揭示该山系的景观分布结构和景观变化规律,而且也为当地植被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变化 景观格局 植被景观 景观指数 小相岭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水环境问题的环境教育课程案例开发
2
作者 黄尤优 胡凡 刘守江 《地理教学》 2015年第22期7-10,共4页
快速城市化过程造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在校中学生普及环境知识,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课程案例开发是中学环境教育课程的基础,本文以嘉陵江水环境问题为例开展污染源、污染物、污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等四个... 快速城市化过程造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在校中学生普及环境知识,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课程案例开发是中学环境教育课程的基础,本文以嘉陵江水环境问题为例开展污染源、污染物、污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等四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分别设计嘉陵江污染源调查、水质调查、参观污水处理厂以及水体的氨氮含量测定四个实践案例,探讨中学环境教育课外实践案例的开发及应用。通过该案例的开发为进一步丰富中学环境教育课程的户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动手能力提供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环境教育 实践活动案例 嘉陵江 环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及其扶贫效用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乔波 严贤春 +2 位作者 王伟 黄尤优 费文华 《资源与产业》 2008年第3期56-59,共4页
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综合运用农业种植、景观生态、生态旅游、旅游规划、环境经济等学科知识的旅游形式,在实践中对改变山地丘陵区传统农业结构以及社区贫穷落后面貌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国内对其综合扶贫效用的研究还未成... 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综合运用农业种植、景观生态、生态旅游、旅游规划、环境经济等学科知识的旅游形式,在实践中对改变山地丘陵区传统农业结构以及社区贫穷落后面貌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国内对其综合扶贫效用的研究还未成体系。本文在介绍基于垂直景观生态格局的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的技术路线、社区参与机制、政府扶持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大量实地调查的数据资料对其扶贫效用进行研究评价,认为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是将PPT(旅游扶贫)概念运用于我国丘陵山区旅游扶贫的很好模式,在相似地区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 生态农业旅游 PPT 效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三生空间”协同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凯 侯鹰 +4 位作者 付奇 辛儒鸿 邱明昆 黄尤优 刘宝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0-439,共10页
[目的]“三生空间”时空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可以揭示人地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典型都市圈--济南都市圈为例,分析了200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趋势,刻画了三生空间协同变化... [目的]“三生空间”时空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可以揭示人地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典型都市圈--济南都市圈为例,分析了200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趋势,刻画了三生空间协同变化类型与特征,并评价了济南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最终揭示了“三生空间”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总体变化特征上,生活生产空间是唯一面积增长的“三生空间”类型,且其面积相对变化速度在各类型中最快,对应动态度为2.4%;400 245.31 hm^(2)的生产生态空间转入生活生产空间,是生活生产空间扩张的主要来源;“三生空间”协同变化可划分为5种特征明显、空间上互不重叠的类型,包括生态-生活协同变化型,生产-生活协同变化型,生态变化主导型,三生稳定型,生活变化主导型;在各协同变化类型中,生活变化主导型区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最为剧烈[-3 015.89元/(hm^(2)·a)];在各转换类型中,生产生态空间向生活生产空间的转换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不利影响最明显。[结论]研究提出了“三生空间”协同变化类型的划分方法,揭示了济南都市圈“三生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为“三生空间”理论研究提供补充,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用途管制与国土空间分区管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三生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国土空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体不同基质类型坡面植被恢复动态特征
5
作者 张群艳 黄金燕 +6 位作者 周世强 刘巅 郭桢杉 李登飞 向姣 黄尤优 张晋东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4,共10页
为了解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植被恢复进程与机制,于2010—2019年,调查汶川地震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岩石基质坡面、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上恢复植物群落的结构及... 为了解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植被恢复进程与机制,于2010—2019年,调查汶川地震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岩石基质坡面、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上恢复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时空动态。结果显示:(1)从恢复植被的物种数来看,经过十余年的恢复,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植物种数最多,岩石基质坡面与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次之,土壤基质坡面最少。(2)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和岩石基质坡面恢复灌木物种数占比最高,而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中草本植物种数占比最高。(3)从植被演替动态来看,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岩石基质坡面、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的优势物种,在2010年分别为灌木、灌木和乔木、灌木、草本和灌木;在2013年分别为草本和乔木、灌木和乔木、灌木和乔木、草本和灌木;在2016年分别为草本和灌木、灌木和乔木、草本和灌木、灌木和乔木;在2019年分别为草本—灌木—乔木、灌木、草本和灌木、乔木和灌木。(4)2010—2016年研究区不同类型坡面植物群落高度存在显著性差异,2019年无显著性差异。(5)2010—2019年不同类型坡面地震灾害体各植物多样性指数在总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上升约0.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灾害体坡面类型 生态恢复 植被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