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气候适应性桉树品系对焦枯病的抗病差异
1
作者 李国清 梁裕华 +3 位作者 罗建中 刘倩丽 黄定武 刘菲菲 《桉树科技》 2025年第3期61-67,共7页
由丽赤壳属真菌引发的桉树焦枯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我国桉树产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选育抗病品系是针对该病害进行绿色综合防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采用菌丝悬浮液无伤接种法对13个桉树纯种及5个杂交品系接种桉树焦枯病优势病原菌物种Cal... 由丽赤壳属真菌引发的桉树焦枯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我国桉树产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选育抗病品系是针对该病害进行绿色综合防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采用菌丝悬浮液无伤接种法对13个桉树纯种及5个杂交品系接种桉树焦枯病优势病原菌物种Calonectria pseudoreteaudii,基于病情指数划分各桉树品系的抗病性等级。结果表明:供试的18个桉树品系抗病性差异明显,其中9个为中抗品系,2个为中感品系,7个为高感品系。在3个不同气候适应区域的测试桉树品系中,云贵高原地区的直杆桉、高原丘陵过渡区的邓恩桉以及粤桂地区的5个杂交无性系、赤桉和托里桉表现出一定的抗病能力。该研究为适应不同气候区域的桉树人工林抗病品系选择及绿色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焦枯病 丽赤壳属 抗病性 病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黄河三角洲的灌溉水源问题
2
作者 黄定武 许克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3-46,共4页
从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结合该区黄河来水日趋减少,且近年又多有断流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黄河三角洲灌溉水源紧缺的对策:修建平原水库,搞好渠道防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好计划用水,推行蓄淡压盐、种植旱作物等农业... 从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结合该区黄河来水日趋减少,且近年又多有断流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黄河三角洲灌溉水源紧缺的对策:修建平原水库,搞好渠道防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好计划用水,推行蓄淡压盐、种植旱作物等农业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水源 灌溉 自然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灌溉水源的分析与对策
3
作者 黄定武 《农田水利与小水电》 1995年第4期23-25,共3页
从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结合该区黄河来水日趋减少,且近年又多有断流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黄河三角洲灌溉水源紧缺的对策:修建平原水库,搞好渠道防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好计划用水,推行“蓄淡压盐”、种植旱作物等... 从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结合该区黄河来水日趋减少,且近年又多有断流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黄河三角洲灌溉水源紧缺的对策:修建平原水库,搞好渠道防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好计划用水,推行“蓄淡压盐”、种植旱作物等农业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水源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泔脚废油脂厌氧发酵产酸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曾蕴仪 方茜 +1 位作者 黄周玥 黄定武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6-330,共5页
通过单基质发酵实验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泔脚废油脂对厌氧发酵产奇数碳挥发性脂肪酸(OCFA)的影响,考察了泔水浮油、废弃肥肉及煎炸废油中VFAs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泔水浮油VFAs浓度的增长速率高达1 152 mg/(L·d),... 通过单基质发酵实验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泔脚废油脂对厌氧发酵产奇数碳挥发性脂肪酸(OCFA)的影响,考察了泔水浮油、废弃肥肉及煎炸废油中VFAs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泔水浮油VFAs浓度的增长速率高达1 152 mg/(L·d),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VFAs浓度6 430.22 mg/L;基于营养物质、微生物、脂肪等含量的差异,废弃肥肉产OCFA浓度和OCFA/VFAs的比例最大,为3 356.47 mg/L、66%,相较于泔水浮油和煎炸废油,OCFA浓度分别增长了29%,33%,OCFA、VFAs分别增长了29%,3%。因此,废弃肥肉可作为探讨提高OCFA产率的优质发酵原料;此外,油脂的抑制效果对泔水浮油作用较小,而使得废弃肥肉和煎炸废油的VFAs浓度增长、产酸滞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泔脚废油脂 挥发性脂肪酸(VFAs) 奇数碳挥发性脂肪酸(OCFA) 动物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N下花生粕与果蔬皮联合厌氧发酵产酸效率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灿 方茜 +3 位作者 魏春海 曾蕴仪 黄定武 古航坤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4-858,共5页
花生粕和果蔬皮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厌氧发酵处理来回收沼气能源或生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研究花生粕和果蔬皮C/N比对厌氧发酵产VFAs转化率(VFAs的当量总有机碳(TOC)和发酵底物TOC的比值)的影响,同时考察蛋白质、氨氮... 花生粕和果蔬皮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厌氧发酵处理来回收沼气能源或生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研究花生粕和果蔬皮C/N比对厌氧发酵产VFAs转化率(VFAs的当量总有机碳(TOC)和发酵底物TOC的比值)的影响,同时考察蛋白质、氨氮、溶解性多糖在VFAs积累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C/N=37∶1时,VFAs转化率达到9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表明,VFAs和多糖呈显著负相关,VFAs与蛋白质呈显著负相关,VFAs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脂肪酸 碳氮比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黄河三角洲的水利建设问题
6
作者 黄定武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14,共5页
本文从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结合三角洲的形成特江,研讨了制约黄河三角洲开发治理的关键,即水利建设问题。结合解放以未开发治理的经验,对进一步搞好三角洲的水利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水利建设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的影响
7
作者 闵惠琳 明安刚 +8 位作者 舒韦维 李华 杨坤 张继辉 陶怡 李忠国 曾冀 邓小冉 黄定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5年第9期151-158,共8页
【目的】通过研究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探明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亚热带马尾松近自然化改造林(CN)... 【目的】通过研究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探明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亚热带马尾松近自然化改造林(CN)及未实施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纯林(CK)为研究对象,采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1)近自然化改造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磷(AP)和土壤全磷(TP)含量,对其他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影响;2)近自然改造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显著降低了真菌Shannon指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他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3)近自然化改造林和对照林土壤有机碳均以氧烷基碳占比最大(46%~49%),羰基碳占比最小(9%~12%),近自然化改造显著增加了土壤烷基碳比例和烷基碳/氧烷基碳,显著降低了芳香碳/烷基碳,对其他有机碳化学组分无显著影响;4)TP、MBC/MBN,以及真菌Shannon指数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及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论】近自然化改造增强了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化学抵抗性,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化改造 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 南亚热带 马尾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