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锤角叶蜂科两新种(膜翅目:锤角叶蜂科)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孝运 周淑芷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0-172,共3页
本文记述分布于中国的锤角叶蜂科两新种:山楂童锤角叶蜂Agenocimbexcrataegum和内蒙古喜锤角叶蜂Praianeimonggunensis。
关键词 森林 锤角叶蜂科 童锤角叶蜂属 喜锤角叶蜂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途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淑芷 黄孝运 +2 位作者 张真 王鸿斌 张培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erichsonii(Hartig)在北京地区1a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及周围的枯枝落叶层及松软的土壤中结茧,以预蛹越冬。幼虫群集危害落叶松。卵和幼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10.4586...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erichsonii(Hartig)在北京地区1a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及周围的枯枝落叶层及松软的土壤中结茧,以预蛹越冬。幼虫群集危害落叶松。卵和幼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10.4586和383.5258日度。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6~20℃。林缘及东南方向比林内及西北方向产卵多,分别为0.73、0.3块/枝。茧期各种天敌的总寄生率为83.23%。以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寄生线虫及敌灭灵进行防治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线虫防治室内效果达80%~100%,敌灭灵野外效果达98%~100%,而白僵菌效果为28%~52%,苏云金杆菌的2个亚种效果均不理想,分别为20.83%和9.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落叶松叶蜂 生物学 生物防治 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两种叶蜂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时敏 黄孝运 周淑芷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18-523,共6页
1984~1985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带岭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和种子园内,发现有两种叶蜂幼虫混合危害,幼虫体均为绿色,很难区别。为弄清其种类,进行了室内群体和个体饲养观察。经鉴定为魏氏锉叶蜂和落叶松锉叶蜂,系国内新记录。现将形态和生物... 1984~1985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带岭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和种子园内,发现有两种叶蜂幼虫混合危害,幼虫体均为绿色,很难区别。为弄清其种类,进行了室内群体和个体饲养观察。经鉴定为魏氏锉叶蜂和落叶松锉叶蜂,系国内新记录。现将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区别记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害虫 魏氏锉叶蜂 落叶松锉叶蜂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杨锉叶蜂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淑芷 黄孝运 +2 位作者 张真 王鸿斌 张培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56-563,共8页
北京杨锉叶蜂在华北地区杨树苗圃中普遍发生,严重危害黑杨派杨树。在北京地区1a发生8~9代,林间以个体群呈聚集分布,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孤雌生殖后代为雄虫,两性生殖为雌、雄虫。通常雄虫4龄、雌虫5龄。温度影响着北京... 北京杨锉叶蜂在华北地区杨树苗圃中普遍发生,严重危害黑杨派杨树。在北京地区1a发生8~9代,林间以个体群呈聚集分布,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孤雌生殖后代为雄虫,两性生殖为雌、雄虫。通常雄虫4龄、雌虫5龄。温度影响着北京杨锉叶蜂的羽化及孵化,是种群动态变化的决定因素。在温度适宜及食源充足的状况下,种群保持指数增长,世代差分方程中R0=1.4。有效积温为4000日度。利用病毒、苏云金杆菌及线虫防治,效果分别达92.9%、100%、8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杨锉叶蜂 生物学特性 种群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