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酒酿造酵母菌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晓柱 黄名正 +2 位作者 唐维媛 于志海 许存宾 《酿酒科技》 2024年第7期118-122,130,共6页
白酒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发酵产品,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酵母菌是白酒生产中的一大类重要功能微生物菌群,对风味化合物的代谢及酒体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白酒酿造领域中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白酒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发酵产品,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酵母菌是白酒生产中的一大类重要功能微生物菌群,对风味化合物的代谢及酒体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白酒酿造领域中酵母菌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筛选优良酵母菌株并应用于白酒生产、提高酒体品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酿造酵母菌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烹饪方式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璇 莫皓然 +4 位作者 赵会 李鑫 何雨 黄名正 唐维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272,共10页
以草鱼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子鼻技术和感官评价分析不同烹饪方式(鱼生、微波、汽蒸和油炸)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显示,4种烹饪方式下草鱼肉共检出7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烯烃类、... 以草鱼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子鼻技术和感官评价分析不同烹饪方式(鱼生、微波、汽蒸和油炸)对草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显示,4种烹饪方式下草鱼肉共检出7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烯烃类、烷烃类、醛类、酯类等挥发性物质为主,且油炸烹饪方式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数量和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电子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生鱼肉相比,汽蒸和微波烹饪方式下的鱼肉风味相距较近,油炸烹饪方式对鱼肉的风味影响较大。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油炸、汽蒸、微波烹饪方式下的鱼肉气味均带有一定的腥味、青草味,但油炸烹饪方式下的鱼肉风味主要表现在焦香味和油脂味,且鱼肉油炸时产生的反,反-2,4-癸二烯醛、2-呋喃甲醛、2-戊基呋喃等特有风味成分赋予鱼肉烤肉香,将鱼腥味、青草味等不愉快气味覆盖。综上所述,草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以醛类、酯类化合物为主,且与生鱼肉相比,油炸烹饪方式对鱼肉的风味成分的影响最大,能更好地降低鱼肉的腥味物质,这为草鱼肉食用深加工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肉 烹饪方式 挥发性风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电子鼻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刺梨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的鉴定及酿酒特性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晓柱 赵湖冰 +3 位作者 李银凤 于志海 刘晓辉 黄名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7-104,共8页
为分析1株刺梨来源的非酿酒酵母酿酒特性,从葡萄糖、柠檬酸、酒精、SO 2耐受性,β-糖苷酶、硫化氢产生能力等方面分析该菌株(编号F119)生理特征;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刺梨果汁,从发酵刺梨果酒常规理化指标,感官品评以及香气物质方面探讨F... 为分析1株刺梨来源的非酿酒酵母酿酒特性,从葡萄糖、柠檬酸、酒精、SO 2耐受性,β-糖苷酶、硫化氢产生能力等方面分析该菌株(编号F119)生理特征;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刺梨果汁,从发酵刺梨果酒常规理化指标,感官品评以及香气物质方面探讨F119菌株对刺梨果酒品质的影响。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F119为1株刺梨来源的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该菌株具有较好的柠檬酸耐受性和SO 2耐受性,与酿酒酒母X16之间无差别。葡萄糖、酒精耐受性和β-糖苷酶产生能力不及酿酒酵母X16。此外,F119菌株不产硫化氢。F119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可降低刺梨果酒的挥发酸和残糖量,不影响刺梨果酒的感官品评。F119混合发酵可增加刺梨果酒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或含量,如挥发酸、挥发醚、挥发性烃类等,降低挥发性醇类物质、挥发性酯类物质、挥发性酚类、醛类物质等物质的种类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 生理特性 混菌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极梅奇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火龙果酒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晓柱 赵湖冰 +5 位作者 黎华 李银凤 于志海 刘晓辉 HARDIE William James 黄名正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探讨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Mp)对火龙果酒品质特性的影响,Mp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以共接种(Mp+Sc)方式进行混合发酵,从火龙果酒基本理化指标、电子感官特性以及香气特性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同时... 为探讨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Mp)对火龙果酒品质特性的影响,Mp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以共接种(Mp+Sc)方式进行混合发酵,从火龙果酒基本理化指标、电子感官特性以及香气特性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同时,分析混合发酵过程中菌株生长特性和发酵特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混合发酵可降低火龙果酒挥发性酸含量和酸味电子感官滋味特性,增加火龙果酒挥发性酯类、醛酮类、烃类物质种类和含量,降低挥发性酸类物质的含量。随着混合发酵的不断进行,Mp菌群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在发酵后期,Sc逐渐成为优势菌株。发酵过程中CO2释放率表现出先增加,然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而pH值则相反,表现出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Mp主要在火龙果酒发酵前期发挥作用,与Sc混合发酵,影响火龙果酒的酸味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酒 美极梅奇酵母 混合发酵 品质分析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光玫瑰葡萄酵母菌多样性及酿造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晓柱 张远林 +3 位作者 曾爽 黎华 张松 黄名正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12-218,共7页
采用纯培养分离技术从阳光玫瑰葡萄上筛选酵母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菌群多样性。杜氏小管法观察菌株糖发酵性能;光密度法分析酵母生理耐受性;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显色法(p-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 采用纯培养分离技术从阳光玫瑰葡萄上筛选酵母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菌群多样性。杜氏小管法观察菌株糖发酵性能;光密度法分析酵母生理耐受性;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显色法(p-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检测酵母菌产β-糖苷酶特性;亚硫酸铋培养法分析酵母菌硫化氢产生能力。结果表明,从阳光玫瑰葡萄上共分离鉴定出46株酵母菌,分属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盔形毕赤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加利福尼亚假丝酵母、茶叶籽酵母、异常汉姆酵母、拜耳结合酵母、尖端假丝酵母、Starmerella bacillaris和西文毕赤酵母10大类;菌株YM2不能利用半乳糖发酵,其它所有酵母菌株均可以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半乳糖进行发酵;菌株YM3、YM39和YM62具有较好的葡萄糖耐受性,除菌株YM68可耐受9%乙醇外,大部分菌株可以耐受6%的乙醇处理;菌株YM3、YM15、YM18、YM62和YM68对二氧化硫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绝大部分菌株均对柠檬酸具有较好耐受性;YM18产胞内、胞外和细胞壁β-糖苷酶活性均最高;菌株YM21、YM13不产硫化氢,菌株YM2、YM18、YM50高产硫化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玫瑰葡萄 酵母菌 纯培养法 多样性 酿造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精油-明胶涂膜对鸡肉贮藏期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名正 莫皓然 +4 位作者 李鑫 杨婷婷 柳丹 何雨 许存宾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36-143,共8页
目的探究生姜精油-明胶涂膜对鸡肉贮藏期风味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未涂膜鸡肉为对照组,检测明胶涂膜组和生姜精油-明胶涂膜组鸡肉样品的失重率、色泽、质构等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结合扫描电镜、电子鼻和电子舌观察在室温(25℃)贮藏条件... 目的探究生姜精油-明胶涂膜对鸡肉贮藏期风味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未涂膜鸡肉为对照组,检测明胶涂膜组和生姜精油-明胶涂膜组鸡肉样品的失重率、色泽、质构等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结合扫描电镜、电子鼻和电子舌观察在室温(25℃)贮藏条件下鸡肉肌肉组织结构、品质的变化。结果贮藏12h后,未涂膜组鸡肉的失重率为13.10%,其色泽和质构性能呈快速下降的趋势,且组织结构出现不同程度地劣变。生姜精油-明胶涂膜组和明胶涂膜组鸡肉的失重率分别为5.94%、7.82%,且生姜精油-明胶涂膜组的鸡肉失重率仅为未涂膜组的45.34%,有较好的持水力;与未涂膜组相比,生姜精油-明胶涂膜组和明胶涂膜组的鸡肉色泽保护程度更好,质地劣变较为缓慢,组织结构保持较完整,且生姜精油-明胶涂膜组对鸡肉的保鲜效果优于明胶涂膜组。电子鼻、电子舌的数据显示,与明胶涂膜相比,加入生姜精油的复合明胶涂膜在气味和滋味上更接近新鲜鸡肉,表明精油-明胶涂膜更有利于保持鸡肉的气味和滋味。结论明胶涂膜对鸡肉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添加生姜精油之后形成的生姜精油-明胶涂膜更有利于保持鸡肉的品质,为生鲜鸡肉的贮藏保鲜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 生姜精油-明胶涂膜 风味品质 贮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不同预处理方式提取紫苏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名正 李鑫 张厚芳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18年第2期80-86,共7页
分别用超声波(ultrasonic)和微波(microwave)预处理紫苏,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研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紫苏挥发性成分的影... 分别用超声波(ultrasonic)和微波(microwave)预处理紫苏,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研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紫苏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用超声波预处理紫苏,一共检测到33种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的总量为6939.15μg/g;用微波预处理紫苏,一共检测到39种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的总量为4893.15μg/g。两种预处理方式一共得到48种挥发性成分。超声波预处理比微波预处理得到挥发性成分种类少,但挥发性成分的总含量和具有香味成分的含量更高,说明超声波预处理更适合香味物质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微波 同时蒸馏萃取 气质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类产生风味差异的原因初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名正 李鑫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59,共7页
牛肉、猪肉和鱼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3种肉类,这些肉类在炖煮过程中,具有各自独特的风味。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研究... 牛肉、猪肉和鱼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3种肉类,这些肉类在炖煮过程中,具有各自独特的风味。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研究不同肉类在炖煮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并探究风味物质产生差异的原因。选择同时蒸馏萃取作为提取方式,一方面是以长时间的蒸馏过程模拟肉类的炖煮过程,另一方面能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定量。用同时蒸馏萃取对肉类风味成分进行萃取,再通过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牛肉一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总量为79413μg/kg;猪肉一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总量为92281μg/kg;鱼肉一共鉴定出39种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总量为85553μg/kg。3种肉类主体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相似,但醛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醛类物质的香气差异是造成牛肉、猪肉和鱼肉挥发性气味差异的主要原因,使得牛肉的味道闻起来厚重,猪肉闻起来富含油脂,鱼肉味道比较清淡同时具有鲜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猪肉 鱼肉 炖煮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E-GC-MS分析紫苏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名正 李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182-185,共4页
[目的]对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紫苏的挥发性成分。[结果]一共鉴定... [目的]对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紫苏的挥发性成分。[结果]一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7种,占总含量的3.96%;醛类3种,占总含量的2.63%;烯烃3种,占总含量的0.67%;酮类1种,占总含量的1.61%;酚类3种,占总含量的0.74%;酯类5种,占总含量的2.69%;酸类3种,占总含量的1.22%;芳香族6种,占总含量的25.37%;萜类13种,占总含量的61.02%。[结论]紫苏的挥发性成分中既有具风味的挥发性成分,也有具药效的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工程专业开设顶石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志海 黄名正 +5 位作者 唐维媛 龚勋 许存宾 刘晓柱 刘晓辉 姜晓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7-320,共4页
顶石课程将课程训练、知识、技能和体验式学习融为一体,通过知识体系自主建构及延伸获得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及初步的就业能力,是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课程。我国目前对该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该文以新建本科院校... 顶石课程将课程训练、知识、技能和体验式学习融为一体,通过知识体系自主建构及延伸获得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及初步的就业能力,是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课程。我国目前对该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该文以新建本科院校贵州理工学院酿酒工程专业的顶石课程——综合实践为例,结合连续2届的实施经验,系统介绍顶石课程的内涵、教学内容规划、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实施效果,同时对顶石课程在当前教学管理体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高校工程专业顶石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石课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新建本科院校 酿酒工程 综合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水浸泡和沸水漂烫预处理对牛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名正 李鑫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1,共6页
采用电子鼻技术、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研究2种预处理方式(冷水浸泡2 h和沸水漂烫40 s)对牛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2种预处理方式牛肉的气味有明显差异。GC... 采用电子鼻技术、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研究2种预处理方式(冷水浸泡2 h和沸水漂烫40 s)对牛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2种预处理方式牛肉的气味有明显差异。GC-MS测定结果表明:冷水浸泡2 h和沸水漂烫40 s的牛肉中分别鉴定出35、39种挥发性成分,2种预处理方式牛肉中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成分26种,且2种预处理方式牛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冷水浸泡能更多地保留牛肉风味物质中的醛类物质,使牛肉的脂香味浓郁,香味成分更丰富,因此预处理温度是造成牛肉风味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冷水浸泡 沸水漂烫 电子鼻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语境中黔北嗜酒习俗的文化解构
12
作者 袁小松 欧苏 +1 位作者 谭定康 黄名正 《酿酒科技》 2020年第12期109-112,117,共5页
黔北嗜酒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结合的产物。其本质上展现为酿酒习俗、贮酒习俗、饮酒习俗的三者一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是黔北民众夸耀式生活方式的标志,具有划分地域族群的文化意义,也成为了黔北族群情感认... 黔北嗜酒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结合的产物。其本质上展现为酿酒习俗、贮酒习俗、饮酒习俗的三者一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是黔北民众夸耀式生活方式的标志,具有划分地域族群的文化意义,也成为了黔北族群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文化 黔北 嗜酒习俗 人类学 文化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刺梨非酿酒酵母的分离鉴定、生理特性及混菌发酵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湖冰 黎华 +4 位作者 田野 于志海 刘晓辉 黄名正 刘晓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14-120,共7页
为获得适合刺梨果酒酿造的非酿酒酵母菌株,从刺梨自然发酵液中分离优质非酿酒酵母,通过形态学与26S rDNA序列分析来鉴定菌株;从葡萄糖耐受性、柠檬酸耐受性、酒精耐受性、二氧化硫耐受性、单宁耐受性、β-糖苷酶产生能力、硫化氢产生能... 为获得适合刺梨果酒酿造的非酿酒酵母菌株,从刺梨自然发酵液中分离优质非酿酒酵母,通过形态学与26S rDNA序列分析来鉴定菌株;从葡萄糖耐受性、柠檬酸耐受性、酒精耐受性、二氧化硫耐受性、单宁耐受性、β-糖苷酶产生能力、硫化氢产生能力等方面分析菌株的生理特征;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刺梨果汁,从发酵刺梨果酒常规理化指标、感官品评以及香气物质方面探讨非酿酒酵母对刺梨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赖氨酸筛选培养基从刺梨果实上筛选出80株非酿酒酵母,嗅闻法筛选出一株产香浓郁的菌株F13。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F13为一株刺梨来源的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该菌株可耐受浓度为300 g/L葡萄糖、3%乙醇、3%柠檬酸、300 mg/L SO2以及25 g/L单宁处理。但酒精耐受性和β-糖苷酶产生能力不及酿酒酵母X16。此外,F13菌株不产硫化氢。F13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可降低刺梨果酒的酒精度和挥发酸,增加残糖量,分别为11.1%±0.39%、(0.67±0.03) g/L、(20.41±1.44) g/L。F13不影响刺梨果酒的感官品评,但可有效增加刺梨果酒中醇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降低酯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本研究从刺梨自然发酵液中得到一株非酿酒酵母F13,对酿酒环境具有较优的耐受性(耐糖、酸、酒精度、二氧化硫),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非酿酒酵母 分离鉴定 生理特性 混菌发酵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分析无籽刺梨挥发性成分及其呈香贡献 被引量:10
14
作者 莫皓然 黄名正 +6 位作者 张群 唐维媛 李婷婷 许存宾 刘晓柱 于志海 李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89-297,共9页
为全面剖析无籽刺梨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其呈香贡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液液萃取联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Liquid-Liquid Extraction-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LLE-SAFE)... 为全面剖析无籽刺梨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其呈香贡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液液萃取联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Liquid-Liquid Extraction-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LLE-SAFE),并结合气相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无籽刺梨(Rosa sterilis)的挥发性成分,使用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OAV)分析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共鉴定出115种挥发性成分,HS-SPME检测到59种,LLE-SAFE检测到75种,其中,酯类为25种、醇类27种、醛类11种、酮类14种、酸类18种、萜烯类14种和其他类6种。两种提取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效率有较大差异,HS-SPME对酯类(32.23%)和醛类(30.44%)的提取效率较高,LLE-SAFE对酸类(57.35%)和醇类(34.49%)的提取效率较高。香气活性值(OAV)分析表明,有30种挥发性成分对无籽刺梨的香气贡献较强,包括异戊醇、2-己烯醛、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醛和己酸等。本研究能够为揭示无籽刺梨香气轮廓其香气化学本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籽刺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 香气活性值 呈香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地区及采摘期对刺梨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钦炀 莫皓然 +5 位作者 黄名正 李婷婷 唐维媛 李鑫 盛小芳 李雨娟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2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为全面地剖析不同海拔地区及采摘期对刺梨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不同海拔地区(记为A、B、C)的不同采摘期(记为1、2、3)的刺梨汁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 为全面地剖析不同海拔地区及采摘期对刺梨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不同海拔地区(记为A、B、C)的不同采摘期(记为1、2、3)的刺梨汁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其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评价刺梨挥发性物质与海拔、采摘期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海拔地区的3个采摘期的刺梨汁中共检测到8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39种、醇类12种、醛酮类16种、呋喃类5种、芳香族6种、萜烯类5种、酸类6种,3个海拔地区的刺梨在成熟过程中均以酯类、醇类、醛酮类的变化为主。刺梨在A地区发育成熟最快,比B、C地区的刺梨发育分别快14、27 d左右。并找出3个海拔地区刺梨在成熟过程中差异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挥发性物质 采摘期 海拔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汁中挥发性成分测定及其呈香贡献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婷婷 黄名正 +2 位作者 唐维媛 李钦炀 娄康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7-246,共10页
为全面剖析刺梨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其呈香贡献,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结合GC-MS对刺梨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活... 为全面剖析刺梨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其呈香贡献,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结合GC-MS对刺梨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估挥发性成分对刺梨汁整体香气的贡献度。结果表明,HS-SPME和SAFE方法在刺梨汁中分别检测到67种和86种化合物,共鉴定出119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酯类49种,醇类28种,酸类9种,醛酮类16种,萜烯类6种,芳香族化合物9种和其他类2种。2种方法对挥发性化合物的提取效率不同,HS-SPME对低沸点强挥发性的化合物提取更为有效,SAFE提取到更多高沸点较难挥发的化合物,两者互补分析获得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鉴定出了刺梨汁中更多种类的挥发性化合物。OAV分析表明,38种挥发性化合物对刺梨的香气有主要贡献作用,主要为酯类、醇类和醛酮类化合物,其中有16种挥发性成分首次被鉴定为刺梨汁中的香气活性成分。该研究可为贮藏和刺梨加工过程中的香气品质控制以及风味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 挥发性成分 GC-MS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苷酶在酒类酿造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晓柱 张远林 +4 位作者 黎华 李银凤 于志海 刘晓辉 黄名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2,共5页
β-葡萄糖苷酶EC3.2.1.21是一类可水解含β-D-葡萄糖苷键底物,释放具有香气特性的游离糖苷配体的水解酶,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该文基于国内科研人员在β-葡萄糖苷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产β-葡萄糖... β-葡萄糖苷酶EC3.2.1.21是一类可水解含β-D-葡萄糖苷键底物,释放具有香气特性的游离糖苷配体的水解酶,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该文基于国内科研人员在β-葡萄糖苷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产β-葡萄糖苷酶酿酒微生物选育方面以及β-葡萄糖苷酶在酒类酿造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扩大β-葡萄糖苷酶菌种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酿酒微生物 酒类酿造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葡萄来源酵母菌的鉴定及其酿造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晓柱 李银凤 +3 位作者 张远林 曾爽 张松 黄名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53,共6页
为分析一株鲜食葡萄来源酵母菌YM7的类别及酿造学特性,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属,以商业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X16为对照,采用光密度法分析其生长特性和生理耐受性,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显色法检测... 为分析一株鲜食葡萄来源酵母菌YM7的类别及酿造学特性,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属,以商业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X16为对照,采用光密度法分析其生长特性和生理耐受性,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显色法检测其β-葡萄糖苷酶合成能力,亚硫酸铋培养法检测其硫化氢产生能力,并与S.cerevisiae X16混合发酵葡萄汁,评价其对葡萄酒理化指标和香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YM7被鉴定为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其生长性能、二氧化硫、柠檬酸耐受性与S.cerevisiae X16接近,葡萄糖耐受性低于S.cerevisiae X16,可耐受体积分数3%的乙醇,β-葡萄糖苷酶和硫化氢生产能力分别低于、高于S.cerevisiae X16。此外,与S.cerevisiae X16单独发酵葡萄酒相比,该菌株与S.cerevisiae X16混合发酵的葡萄酒挥发酸含量降低,香气化合物中酸类、醇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物质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鲁维毕赤酵母 生长性能 耐受性 酿造学特性 混合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刺梨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晓柱 张远林 +3 位作者 李银凤 于志海 刘晓辉 黄名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2-85,共4页
分析刺梨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特征,为筛选刺梨酿造优良菌种提供参考。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刺梨果实自然发酵1 d、3 d、5 d和15 d 4个阶段样本中细菌种群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共获得150385条... 分析刺梨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特征,为筛选刺梨酿造优良菌种提供参考。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刺梨果实自然发酵1 d、3 d、5 d和15 d 4个阶段样本中细菌种群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共获得150385条有效序列,118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8个门类;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刺梨果实发酵过程中,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细菌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弗拉托氏菌属(Frateu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塔特姆菌属(Tatumella)细菌在刺梨发酵过程中含量逐渐降低;而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和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酒酒球菌属(Oenococcus)细菌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含量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自然发酵 细菌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的诱变选育及对刺梨果酒香气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晓柱 张远林 +2 位作者 李银凤 于志海 黄名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18-125,共8页
为分析β-葡萄糖苷酶对刺梨果酒香气特性的影响,以一株产β-葡萄糖苷酶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anomalus)C4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对其进行化学诱变,以进一步提高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将W.an... 为分析β-葡萄糖苷酶对刺梨果酒香气特性的影响,以一株产β-葡萄糖苷酶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anomalus)C4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对其进行化学诱变,以进一步提高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将W.anomalus C4菌株、突变菌株W.anomalus E3菌株纯种或与酿酒酵母以混合发酵形式发酵刺梨果酒。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显色法(p-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检测刺梨果酒发酵过程中β-糖苷酶活性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法测定各组刺梨果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得到一株产β-葡萄糖苷酶性能稳定,酶活为(55.05±0.74)U/L的突变菌株W.anomalus E3。与W.anomalus C4菌株相比,W.anomalus E3菌株的酶活提高了31.70%。在刺梨果酒发酵过程中,W.anomalusβ-葡萄糖苷酶活性逐渐增大,第10 d达到最大值,然后迅速降低。接种W.anomalus C4、及其突变菌株E3可降低刺梨果酒包括总酸、挥发酸、pH在内的酸度值以及总糖含量;同时还可增加刺梨果酒中挥发性酯类、醇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主要香气成分风味活性值(OAV)。因此,接种产β-葡萄糖苷酶W.anomalus菌株有助于调节刺梨果酒的香气特性,增加刺梨果酒的复杂性和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 刺梨果酒 香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