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漫话造纸和“宣纸”
1
作者 李孝洁 黄可久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5-36,20,共3页
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是用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堆石、在地面上或石板上等平面上刻画粗略的图形等办法来记载事物以助记忆的。公元前1711年——前1066年的殷商时代,开始有了在龟壳或兽骨上刻画一些类似物体形象的原始文字,... 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是用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堆石、在地面上或石板上等平面上刻画粗略的图形等办法来记载事物以助记忆的。公元前1711年——前1066年的殷商时代,开始有了在龟壳或兽骨上刻画一些类似物体形象的原始文字,即所谓的“甲骨文”,随后又刻写于木简(木片)、竹简(竹片)等来作记事材料。到了“春秋”以后,又出现了用蚕丝织成的“帛”作书写文字的材料,但是真正用植物纤维来造纸,则可追溯到公元前140年——前87年的我国西汉武帝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纤维 殷商时代 西汉武帝 史前时期 书写文字 堆石 竹片 兽骨 草类原料 造纸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题中的“异曲同工”和“同曲异工”
2
作者 李孝洁 黄可久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5-27,共3页
《例题1》有A、B、C、D、E、F六瓶未知液。它们是MgSO<sub>4</sub>、BaCl<sub>2</sub>、(NH<sub>4</sub>)<sub>2</sub>CO<sub>3</sub>、AgNO<sub>3</sub>、... 《例题1》有A、B、C、D、E、F六瓶未知液。它们是MgSO<sub>4</sub>、BaCl<sub>2</sub>、(NH<sub>4</sub>)<sub>2</sub>CO<sub>3</sub>、AgNO<sub>3</sub>、HBr和NaOH。为了鉴别,各取少许溶液进行两两混和试验,结果如右表。表中“↓”表示有沉淀或生成微溶化合物,“↑”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由此可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反应 微溶 酸溶液 酚酞试液 能力层次 高考题 稀溶液 酸液 解题过程 竞赛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