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电离层峰区的等离子体漂移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张顺荣
苏元智
黄信榆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
-
出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98-304,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根据垂测数据、利用伺服模式讨论了中低纬上空电离层峰区等离子体垂直漂移速度的日变化形态及其随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等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漂移速度的凌晨凹陷与日出凸起现象,指出了可能的形成机制。
-
关键词
垂直漂移
伺服模式
电离层
-
Keywords
Vertical drift,Servo Model,Polarization field
-
分类号
P352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
-
题名电离层峰下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张顺荣
黄信榆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
-
出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6-124,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在考虑由扩散与中性风引起的动力学输运与有原子离子O+(4S)、O+(2D)与O+(2P)以及分子离子Q2、NO+和N2参加光化学反应的电离层-热层体系中,提出一个一维时变的电离层剖面数值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着重讨论了武昌地区F2层峰以下,尤其是E/F与F1/F2谷区的电离层形态与有关过程,得到如下结论:(1)对于原子离子,单一成份O+(4S)的光化学反应与输运过程,可以解释F1/F2浅谷的形成;有O+(2D)参与的光化学反应.最有利于形成F1/F2深谷;O+(2P)不利于谷的形成.对于分子离子,由中性风引起的输运,也有助于深谷的形成.(2)原子离子和分子离子的过渡高度,大约在180-190km,早晚略高.在传统的电子连续性方程中,线性复合系数的假设只适用于此界之上.(3)最宽的F1/F2谷大约出现于地方时11h,最深谷则在正午.E/F谷宽约为20-30km(低年)和25-45km(高年),早晚比中午约宽10-20km.(4)O2是形成E层与F1层的主要成分,其高度剖面呈双峰状;下部峰形成E层,上部峰与NO+一起构成P1层.
-
关键词
电离层
谷区
动力输运过程
-
Keywords
Ionospheric numerical simulation, E/F and F1/F2 valley, Dynamical transport, Photo-chemical process
-
分类号
P352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
-
题名电离层-热层耦合系统中由中性风引起的F区运动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张顺荣
黄信榆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
-
出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8-115,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利用一种时变电离层剖面的数值模型,研究电离层最大电子浓度所在高度对热层子午风变化的响应.对武昌(30.5°N,114.4°E)和Wakkanai(45.4°N,141.7°E)讨论三种不同类型的风场对峰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峰高对中性风的响应过程,存在南北方向不对称性、日夜不对称性和纬度差异.在真实背景大气下,热层与电离层通过风场强烈耦合.(2)由伺服理论推算的风场基本上是合理可靠的.(3)水平风模式HWM-90在所关心的地区,大致能反映实际子午风状况,但合理程度不及伺服理论的风场.
-
关键词
热层风
热层
电离层耦合
数值模拟
电离层
-
Keywords
Thermospheric wind,Ionospheric F peak,Ther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
分类号
P352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
-
题名中纬电离层暴时形态的理论模式研究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张顺荣
黄信榆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
-
出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2-148,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摘
结合观测结果对中纬电离层暴时形态进行理论模式研究.分析了两次电离层暴变事件中影响其基本形态的原子-分子含量比、上部输运通量和中性风等因素的行为,发现在这两次具有不同特点的事件中,中性风较为平稳,而原子-分子含量比和耦合输运通量的相对作用则各不相同.
-
关键词
电离层暴
电离层模拟
输运通量
中纬电离层
-
Keywords
Ionospheric storm, Ionospheric simulation, Transport flux, Ratio of atom molecule composition
-
分类号
P352.4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