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鹿连伟 朱敏 +2 位作者 黄雯静 陈希文 吴慧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3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且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11例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10例行X线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 目的:探讨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3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且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11例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10例行X线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10例X线均未见气腹。3例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11例上腹部CT平扫显示沿十二指肠走行囊性病灶,范围3.3~9.4 cm(中位值4.6 cm),囊壁增厚,厚度1.9~6.9 mm(中位值3.4 mm),囊内密度不均匀,中央为稍高密度-融冰征,增强扫描囊壁轻微强化2例。其他影像学改变包括腹腔积液10例,肝内外胆管稍扩张4例,胰腺损伤1例,肝挫伤1例,车祸伤致肺挫裂伤、创伤性左侧膈疝、骨盆、四肢长骨骨折1例。结论:影像检查是诊断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最重要手段。CT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血肿的位置、范围及其他实质性器官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血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无水乙醇消融兔VX2移植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金华 鹿连伟 +3 位作者 顾仰葵 高飞 李文全 陈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F0002-F0002,I0001-I000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无水乙醇瘤内注射对兔VX2移植性肝癌消融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内植入瘤块,随机分为25℃、50℃、60℃、70℃4组,各8只,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向瘤内注入不同温度的无水乙醇各1mL,CT扫描测定碘油...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无水乙醇瘤内注射对兔VX2移植性肝癌消融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内植入瘤块,随机分为25℃、50℃、60℃、70℃4组,各8只,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向瘤内注入不同温度的无水乙醇各1mL,CT扫描测定碘油范围,一周后取肿瘤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温度无水乙醇对肿瘤组织所致凝固坏死的范围。【结果】肿瘤坏死面积随温度增加而扩大,50℃组与常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和70℃组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组和7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结论】加热至60℃以上的无水乙醇对兔VX2移植性肝癌的消融效果较常温好,是一种不增加无水乙醇用量又能达到扩大消融范围的肝癌局部消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模型 VX2肿瘤 乙醇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消融治疗肾脏肿瘤
3
作者 李文全 黄金华 +4 位作者 高飞 顾仰葵 周芳坚 韩辉 鹿连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治疗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手术难以切除的10例复杂性肾癌和肾错构瘤。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定期...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治疗肾脏良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手术难以切除的10例复杂性肾癌和肾错构瘤。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定期随访复查患者肝肾功能和双肾影像学表现,监测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经平均每人3次消融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治疗区病灶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全部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其中2例患者顽固性血尿症状消失,1例反复包膜下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尿瘘、肠瘘、出血、针道转移等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消融用于手术难以切除的肾脏良恶性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消融 无水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肝纤维化的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对照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穗颜 黄雯静 +6 位作者 朱敏 陈希文 鹿连伟 黄莉 袁理 田金生 吴慧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提高放射科医师对该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15例经病理确诊CHF儿童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15例均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及MRCP,2例行MRI...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提高放射科医师对该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15例经病理确诊CHF儿童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15例均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及MRCP,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15例CHF中男4例,女11例,中位年龄6岁(1.6~14岁)。1例为胆道型,14例为门脉高压型。胆道型仅表现为胆囊结石。14例门脉高压型:肝脏体积小与肝裂增宽6例;左、右叶体积失衡6例。肝内格利森鞘T2WI高信号6例。门脉高压相关征象1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4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13例,合并Caroli综合征5例。腹水7例。脾脏体积增大12例。肾异常9例,其中多囊肾6例、髓质海绵肾2例、右肾多发小囊肿1例。结论:儿童CHF多表现为门脉高压型,影像表现为肝脏左右叶比例失衡,常合并胆道轻度扩张、门脉高压等征象。若检查同时发现双肾改变,应高度怀疑CHF,确诊需要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儿童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腹部伯基特淋巴瘤临床与CT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5
作者 朱敏 黄雯静 +2 位作者 鹿连伟 蔡培珊 吴慧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51-855,共5页
目的:总结儿童腹部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的临床及CT特征并分析CT误诊原因,提高儿童腹部BL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71例儿童腹部BL的临床及42例治疗前CT资料。分析71例儿童腹部BL的临床特征、42例治疗... 目的:总结儿童腹部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的临床及CT特征并分析CT误诊原因,提高儿童腹部BL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71例儿童腹部BL的临床及42例治疗前CT资料。分析71例儿童腹部BL的临床特征、42例治疗前CT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71例BL中,男6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0.1)岁,早期24例(Ⅰ+Ⅱ期,33.8%),晚期47例(Ⅲ+Ⅳ期,66.2%),总体缓解63例(88.7%),死亡8例(12.3%)。42例治疗前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儿童腹部BL累及胃肠道31例(73.8%),合并周围器官浸润20例(47.6%)。治疗前CT诊断符合率为81%。根据CT误诊原因,把儿童腹部BL分为胃肠型、结型和混合型。其中胃肠型14例(33.3%),表现为肠(胃)壁弥漫性增厚。结型15例(35.7%),以软组织肿块为主,肠壁增厚不显著。混合型13例(31.0%),同时出现肠壁弥漫性增厚及淋巴结肿大,且泌尿系统浸润较胃肠型及结型更常见(P=0.024)。结论:儿童腹部BL常累及胃肠道,以肠(胃)壁弥漫性增厚及/或合并软组织肿块为特征,易合并周围组织浸润。胃肠型容易误诊为间质瘤,结型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混合型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绝大部分可以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腹部肿瘤 儿童 误诊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MRI评估马尾神经前根横截面积在脊髓性肌萎缩Ⅱ型和Ⅲ型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陈希文 吴慧莹 +4 位作者 鹿连伟 陈臻 张明杰 曹亚先 隋艺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2-946,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MRI评估马尾神经前根横截面积在脊髓性肌萎缩(SMA)Ⅱ型和Ⅲ型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发病年龄及能达到的最大运动里程碑,将26例基因确诊的SMA儿童分为SMAⅡ型组16例和SMAⅢ型组10例,以双下肢肌力评定标准,将其分为轻度组13... 目的:探讨腰椎MRI评估马尾神经前根横截面积在脊髓性肌萎缩(SMA)Ⅱ型和Ⅲ型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发病年龄及能达到的最大运动里程碑,将26例基因确诊的SMA儿童分为SMAⅡ型组16例和SMAⅢ型组10例,以双下肢肌力评定标准,将其分为轻度组13例和中重度组13例,同时收集性别、年龄匹配的2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NC)。以腰椎MRI正中矢状面T_(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脊髓圆锥下方10 mm的横轴面图像作为测量平面,分别测量各组左、右马尾神经前根的最大横截面积(MCA),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结合双下肢肌力组别,进行左、右马尾神经前根MCA比较分析,同时评价两者相关性。结果:SMAⅡ型组[左侧(0.942±0.141)mm^(2)vs.(1.313±0.217)mm^(2),t=-5.729,P<0.01;右侧(0.907±0.185)mm^(2)vs.(1.309±0.194)mm^(2),t=-5.984,P<0.01]和Ⅲ型组[左侧(1.047±0.150)mm^(2)vs.(1.588±0.255)mm^(2),t=-5.779,P<0.01;右侧(1.065±0.148)mm^(2)vs.(1.603±0.253)mm^(2),t=-5.799,P<0.01]儿童马尾神经前根的MCA均较其性别、年龄匹配的NC组纤细。不同肌力组别SMA儿童同侧马尾神经前根MCA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MA儿童左、右马尾神经前根MCA与双下肢肌力之间存在较强正相关(左侧r=0.763,右侧r=0.813)。结论:马尾神经前根纤细是SMA儿童特征性影像学标志。腰椎MRI可定量测量SMAⅡ型和Ⅲ型儿童马尾神经前根横截面积,MCA与双下肢肌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脊髓性肌萎缩 马尾神经根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被引量:10
7
作者 鹿连伟 吴慧莹 徐文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209-2212,共4页
目的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儿童呼吸道异物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呼吸道异物的218例儿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确诊呼吸道异物218例,其中男140例,女78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19.2... 目的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儿童呼吸道异物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呼吸道异物的218例儿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确诊呼吸道异物218例,其中男140例,女78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19.2个月。全部病例均行常规胸部正位、喉气道侧位照片和透视检查。34例行64排螺旋CT检查。异物位于喉、声门下29例,气管55例,支气管134例(右侧79例,左侧55例)。按照异物的性质分类:金属异物5例,骨块29例,花生93例,瓜子59例,果蔬类22例,其他10例。34例显示异物的直接征象,177例仅显示间接征象。34例CT诊断可以直接显示支气管异物,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X线照片及透视是儿童呼吸道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为常规检查阴性儿童的重要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异物 儿童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小儿腹腔型隐睾肿瘤 被引量:5
8
作者 鹿连伟 徐文彪 +5 位作者 吴慧莹 林文彪 田金生 胡悦林 肖伟强 周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5-928,共4页
目的探讨MSCT诊断小儿腹腔隐睾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儿腹腔隐睾肿瘤的MSCT表现。结果 8例小儿腹腔隐睾肿瘤6例位于右侧、2例(1例左侧隐睾肿瘤扭转至右侧腹腔)位于左侧。8例均表现为腹腔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 目的探讨MSCT诊断小儿腹腔隐睾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儿腹腔隐睾肿瘤的MSCT表现。结果 8例小儿腹腔隐睾肿瘤6例位于右侧、2例(1例左侧隐睾肿瘤扭转至右侧腹腔)位于左侧。8例均表现为腹腔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肿瘤长轴与睾丸下行途径一致。6例畸胎瘤表现为囊实性肿物,其内可见脂肪、钙化(骨化);2例卵黄囊瘤表现为巨大囊实性肿块,其内见不规则液性坏死,可见丰富肿瘤血管。结论与成人不同,小儿腹腔隐睾肿瘤多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其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病史可做出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 睾丸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附件扭转的CT特征与临床对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鹿连伟 吴慧莹 +3 位作者 刘强 陈希文 王芮 刘玉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2,共9页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附件扭转(AT)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提高儿童AT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26例(27灶)儿童AT病例,归纳总结儿童AT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析各种影...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附件扭转(AT)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提高儿童AT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26例(27灶)儿童AT病例,归纳总结儿童AT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析各种影像征象的阳性率。【结果】26例AT患者年龄为1 d至12岁,平均5.5岁。20例(20/26)以下腹痛为首诊症状。26例中有15例位于右侧(15/26),10例位于左侧(10/26),位于双侧者1例(1/26)。25灶(25/27)为完全性扭转,2灶(2/27,7.4%)为不全性扭转。19灶(19/27)合并占位性病变,8灶(8/27)为单纯附件扭转。病灶范围3.4~14.0 cm,平均5.9 cm。12灶(12/27)患侧卵巢体积增大。14灶(14/27)病灶内发现钙化。20灶(20/27)病灶周围发现4~12 mm小囊状结构。增强扫描26灶(26/27)病灶轻度强化(<20 HU)。漩涡征阳性11灶(11/27),子宫向患侧移位12灶(12/27),腹水7灶(7/27),盆腔脂肪间隙模糊11灶(11/27)。CT诊断符合率为88.9%。【结论】胎儿期卵巢囊肿出现囊壁钙化应考虑AT可能。畸胎瘤及卵巢囊肿是儿童AT的危险因素。不对称卵巢体积增大、周围小滤泡是儿童AT特异性较高的CT征象;若同时出现漩涡征、子宫移位、腹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畸胎瘤(或囊肿)壁增厚时,应高度怀疑儿童AT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件 扭转 体层摄影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悦林 刘鸿圣 +4 位作者 高秋 黄莉 鹿连伟 肖伟强 周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69-47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2例PPB的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按Dehner分型分为Ⅰ、Ⅱ、Ⅲ三型;根据不同分型的X线和CT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2例PPB的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按Dehner分型分为Ⅰ、Ⅱ、Ⅲ三型;根据不同分型的X线和CT特点,将影像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PB X线表现为胸腔内巨大占位病变,肺及纵隔结构受压。CT表现:胸膜下肺外围非均匀性巨大软组织肿块,常伴有胸腔积液、肺不张。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镜检:肿瘤主要由原始胚胎性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结论:PPB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儿童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CA在儿童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慧莹 张明杰 +2 位作者 张静 徐文彪 鹿连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川崎病患儿的115次CTCA检查影像资料,总结川崎病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8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 目的: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川崎病患儿的115次CTCA检查影像资料,总结川崎病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8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共累及163支血管,按照CTCA表现主要分为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狭窄。163支病变血管中冠状动脉钙化24支(14.72%,24/163),冠状动脉扩张36支(22.09%,36/163),冠状动脉瘤形成83支(50.92%,83/163),冠状动脉狭窄20支(12.27%,20/163)。24例CTCA复查患儿共累及43支冠脉病变,其中加重26支(60.5%),维持不变8支(18.6%),减轻(或恢复)9支(20.9%)。结论:CTCA能清晰显示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在诊断及追踪评价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病变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寄生胎CT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慧莹 李鹤虹 +2 位作者 鹿连伟 陈希文 刘玉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6-720,共5页
目的观察寄生胎(FIF)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IF患儿,观察其CT特征表现。结果12例FIF均为单胎寄生,其中10例为内生性FIF,2例为外生性;7例病灶位于腹膜后,此外颞部、纵隔、腹腔、骶尾部及阴囊各1例;病灶最大直径3.... 目的观察寄生胎(FIF)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IF患儿,观察其CT特征表现。结果12例FIF均为单胎寄生,其中10例为内生性FIF,2例为外生性;7例病灶位于腹膜后,此外颞部、纵隔、腹腔、骶尾部及阴囊各1例;病灶最大直径3.3~14.0 cm,平均约(7.92±2.97)cm;9例病灶形态规则,3例形态不规则。12例病灶内均可见钙化或骨化;10例病灶内发现椎骨或四肢长骨;11例可见脂肪;病灶包膜完整且较厚,厚度0.1~3.1 mm,平均(1.42±0.78)mm。增强扫描中11例病灶未见强化,6例包膜可见强化;11例未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FIF较常见于腹膜后,病灶内见椎骨或四肢长骨、包膜完整、较厚并可见强化为其主要CT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寄生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肿型胆道闭锁MRI和MRCP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慧莹 徐文彪 +2 位作者 鹿连伟 张虹 刘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分析囊肿型胆道闭锁(CBA)的MRI和MR胰胆管造影(MRCP)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BA患儿术前MRCP及MRI资料,结合术中造影及病理结果,分析CBA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4例CBA,MRI均显示肝门区囊状结构,11例出现肝门区门静... 目的分析囊肿型胆道闭锁(CBA)的MRI和MR胰胆管造影(MRCP)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BA患儿术前MRCP及MRI资料,结合术中造影及病理结果,分析CBA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4例CBA,MRI均显示肝门区囊状结构,11例出现肝门区门静脉周围T2WI高信号,23例显示胆囊宽径明显小于长径,1例胆囊未显示;5例显示肝门区纤维斑块。24例CBA患儿MRCP均可见肝外胆总管区囊性结构,位于肝门区22例,位于左右肝管区2例;18例肝门区囊肿与胆囊管相通。结论肝门区囊肿及纤维斑块、胆囊大小、形态及MRCP显示的肝外胆管情况是诊断CBA的重要征象。MRCP对于早期诊断CBA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婴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Ⅰ型胸膜肺母细胞瘤与囊性先天性肺气道畸形影像诊断 被引量:5
14
作者 田金生 吴慧莹 +5 位作者 周成 刘鸿圣 徐文彪 鹿连伟 李建明 刘玉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5-791,共7页
目的:比较儿童Ⅰ型胸膜肺母细胞瘤(PPB)与囊性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临床特征和CT征象,为临床儿童肺部囊性病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9例I型PPB及145例囊性CPAM临床及影像资料,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总结两... 目的:比较儿童Ⅰ型胸膜肺母细胞瘤(PPB)与囊性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临床特征和CT征象,为临床儿童肺部囊性病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9例I型PPB及145例囊性CPAM临床及影像资料,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总结两者影像学及临床特征。结果:154例囊性病灶CPAMⅠ型54例(35.1%),CPAMⅡ型72例(46.8%),CPAM4型19例(12.3%),IPPB型9例(12.3%)。手术年龄平均为33.8±39.1月,其中男90例(58.4%),女64例(41.6%)。126例(81.8%)出现症状而手术。囊性CPAM与I型PPB在手术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49/154)有产前诊断史,Ⅱ型CPAM产前诊断率高于Ⅰ型PPB(P=0.003)。20.1%(31/154)肺部囊肿儿童存在合并畸形,合并畸形的发生率在良恶性囊性病灶多重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病灶位于左肺71例(46.1%),右肺83例(53.9%),病灶位置在良恶性囊性病灶多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67)。囊壁钙化(11.1%)及囊壁结节(22.2%)是I型PPB特征,但敏感性低。囊肿、感染、纵膈移动及气胸是儿童肺部囊肿常见CT征象。囊肿最大径范围0.5~12.7 cm,平均(4.0±3.1) cm。囊肿最大径在良恶性多重比较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Ⅱ型CPAM囊肿直径较Ⅰ型PPB小(P=0.000);Ⅰ型(P=0.079)、Ⅳ型(P=1.000)与I型PPB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以囊肿最大径为变量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916,提示囊肿越大,恶性可能性越大。当囊肿最大径为5.2 cm时,鉴别良、恶性囊肿的敏感度100%,特异度74.1%。44.2%(68/154)病例合并感染,感染发生率在良恶性囊性病灶的多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纵隔移位和气胸发生率为20.1%及3.9%。纵隔移动在Ⅰ型、Ⅱ型CPAM发生率较I型PPB低;在Ⅳ型CPAM与I型PPB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01)。气胸在良恶性囊性病灶多重比较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43,P=0.111和P=0.360)。结论:胸部CT是儿童肺部囊肿最重要的诊断手段。囊壁出现钙化及壁结节时应高度怀疑I型PPB可能。儿童肺内囊肿直径>5.3 cm时应积极处理,降低囊性CPAM发展为Ⅰ型PPB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肺肿瘤 肺囊腺瘤样畸形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儿童脑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及MRI表现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希文 张笑春 +3 位作者 陈连凤 鹿连伟 吴慧莹 周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16-1620,共5页
目的 观察儿童脑寄生虫病临床特征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寄生虫病患儿,包括广州管圆线虫感染8例、弓形虫及裂头蚴感染各1例。结果 10例中,3例有流行病学史;发热9例,精神倦怠及呕吐各6例,运动障碍5例,头痛3例... 目的 观察儿童脑寄生虫病临床特征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寄生虫病患儿,包括广州管圆线虫感染8例、弓形虫及裂头蚴感染各1例。结果 10例中,3例有流行病学史;发热9例,精神倦怠及呕吐各6例,运动障碍5例,头痛3例,抽搐及意识障碍各1例。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均升高;9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6例EOS比例升高,8例微量蛋白升高,8例葡萄糖降低。增强MRI中,8例脑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均见软脑膜结节状和/或线样强化,其中1例伴左侧额叶单发圆形强化灶;1例脑弓形虫病延髓病灶呈结节状强化,软脑膜呈线样强化;1例脑裂头蚴病右侧额叶、顶叶等多发病灶呈结绳样、串珠样强化,邻近软脑膜呈线样强化。结论 脑寄生虫病患儿流行病学、外周血与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特征;其MRI表现多样,与寄生虫种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儿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伏雯 刘国昌 +2 位作者 周路遥 覃道锐 鹿连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对可疑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reflux,VUR)患儿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voidingurosonography,VUS)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voidingcystoure.thrography,VCUG),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对可疑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reflux,VUR)患儿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voidingurosonography,VUS)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voidingcystoure.thrography,VCUG),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对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可疑VUR患儿54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反复尿路感染6例,可疑后尿道瓣膜12例,单侧或双侧。肾积水并输尿管扩张36例,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技术对患儿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经膀胱注入SonoVue造影剂后,实时观察造影剂微泡在反流病例尿路中的流动过程,分析评价反流程度,用五级法分析评价,并与VUCG对照。结果(1)54例患儿(108个。肾输尿管单位)中,VUS检出VUR48个肾输尿管单位,VCUG检出45个肾输尿管单位,VUS诊断VUR的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85.4%,阴性预测值93.3%,VUS和VCUG对VUR的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92)。(2)在16例患儿中,VUS诊断VUR的分级高于VCUG1~2级。(3)在5例(6个肾输尿管单位)中,VUS可显示出肾内反流微泡,提示对肾功能造成极大影响的肾内反流的存在。相比,VCUG只能检出V级反流,无法显示肾内反流。结论VUS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手段,对VUR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在VUR检出率及分级上优于VCUG。同时无放射性,重复性好,可作为VUR的筛查或追踪观察的首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膀胱输尿管反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