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纱帐—甘蔗林》试析
1
作者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75-77,共3页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新诗创作所用,这是不少诗人在探求着的课题。诗人郭小川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吸取古典诗歌营养,创造了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值得重视的。在古典诗...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新诗创作所用,这是不少诗人在探求着的课题。诗人郭小川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吸取古典诗歌营养,创造了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值得重视的。在古典诗歌中,前人总结出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甘蔗
郭小川
传统表现手法
表现形式
新诗创作
民族风格
民族气派
历史内容
突出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说明文教学探析
2
作者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59-62,共4页
说明文是说明、表述客观事物性质和特征的文章。它在日常生活、科技学习和文化教育之中广泛运用,在现代各种文体中占有重要位置。掌握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加强学生读写能力、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
说明文是说明、表述客观事物性质和特征的文章。它在日常生活、科技学习和文化教育之中广泛运用,在现代各种文体中占有重要位置。掌握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加强学生读写能力、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中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
事物特征
本质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中学语文
农作物
科学精神
内在联系
中心点
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记一辆纺车》的艺术构思
3
作者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68-69,共2页
吴伯箫同志烩炙人口的散文《记一辆纺车》,热情赞颂了抗日战争岁月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它通过纺线劳动的记述,尽情地抒发了延安军民紧紧团结在毛主席、党中央周围,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情景和乐...
吴伯箫同志烩炙人口的散文《记一辆纺车》,热情赞颂了抗日战争岁月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它通过纺线劳动的记述,尽情地抒发了延安军民紧紧团结在毛主席、党中央周围,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情景和乐观精神。表现了对延安精神的由衷赞美。作者对延安战斗生活有着真实的感受,对纺车有过不平常的关系,所以“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象想起旅伴。想起战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构思
纺车
延安精神
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
战斗
纺线
新生活
党中央
毛主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談《小橘灯》和《夜走灵官峽》
被引量:
1
4
作者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5期83-84,共2页
《小橘灯》和《夜走灵官峡》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两篇散文。作品中的两个小主人翁,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里。作品通过两个儿童的思想、生活,生动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儿童的斗争生活。寄寓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小橘灯》和《夜走灵官峡》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两篇散文。作品中的两个小主人翁,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里。作品通过两个儿童的思想、生活,生动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儿童的斗争生活。寄寓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小橘灯》中的小女孩,生活在国民党进行白色恐怖的重庆。她爸爸是个革命者,突然“失踪”后,她承担了照顾重病在床的妈妈的责任。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脸色苍白,咀唇冻得发紫,头发很短,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衭,光脚穿着一双草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生活
白色恐怖
国民党
社会主义建设
思想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
社会制度
革命者
铁路工人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崇高的情怀 远大的理想——学习毛主席词《念奴娇·昆仑》
5
作者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53-55,共3页
毛主席《念奴娇·昆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借助比、兴这一诗歌创作手段,创造出十分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洋溢着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全词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深刻地体现了毛主席对历史、对现实生...
毛主席《念奴娇·昆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借助比、兴这一诗歌创作手段,创造出十分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洋溢着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全词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深刻地体现了毛主席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深切理解和对全世界人民的无限关怀。学习这首词,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形象思维特征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主席
形象思维
昆仑
革命浪漫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
中国革命
共产主义理想
相结合
艺术形象
思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纱帐—甘蔗林》试析
1
作者
鲍寄望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75-77,共3页
文摘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新诗创作所用,这是不少诗人在探求着的课题。诗人郭小川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吸取古典诗歌营养,创造了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值得重视的。在古典诗歌中,前人总结出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甘蔗
郭小川
传统表现手法
表现形式
新诗创作
民族风格
民族气派
历史内容
突出成就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说明文教学探析
2
作者
鲍寄望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59-62,共4页
文摘
说明文是说明、表述客观事物性质和特征的文章。它在日常生活、科技学习和文化教育之中广泛运用,在现代各种文体中占有重要位置。掌握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加强学生读写能力、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中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
事物特征
本质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中学语文
农作物
科学精神
内在联系
中心点
文化教育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记一辆纺车》的艺术构思
3
作者
鲍寄望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68-69,共2页
文摘
吴伯箫同志烩炙人口的散文《记一辆纺车》,热情赞颂了抗日战争岁月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它通过纺线劳动的记述,尽情地抒发了延安军民紧紧团结在毛主席、党中央周围,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情景和乐观精神。表现了对延安精神的由衷赞美。作者对延安战斗生活有着真实的感受,对纺车有过不平常的关系,所以“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象想起旅伴。想起战友。
关键词
艺术构思
纺车
延安精神
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
战斗
纺线
新生活
党中央
毛主席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談《小橘灯》和《夜走灵官峽》
被引量:
1
4
作者
鲍寄望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5期83-84,共2页
文摘
《小橘灯》和《夜走灵官峡》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两篇散文。作品中的两个小主人翁,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里。作品通过两个儿童的思想、生活,生动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儿童的斗争生活。寄寓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小橘灯》中的小女孩,生活在国民党进行白色恐怖的重庆。她爸爸是个革命者,突然“失踪”后,她承担了照顾重病在床的妈妈的责任。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脸色苍白,咀唇冻得发紫,头发很短,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衭,光脚穿着一双草鞋。”
关键词
儿童生活
白色恐怖
国民党
社会主义建设
思想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
社会制度
革命者
铁路工人
作品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崇高的情怀 远大的理想——学习毛主席词《念奴娇·昆仑》
5
作者
鲍寄望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53-55,共3页
文摘
毛主席《念奴娇·昆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借助比、兴这一诗歌创作手段,创造出十分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洋溢着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全词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深刻地体现了毛主席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深切理解和对全世界人民的无限关怀。学习这首词,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形象思维特征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关键词
毛主席
形象思维
昆仑
革命浪漫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
中国革命
共产主义理想
相结合
艺术形象
思维特征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纱帐—甘蔗林》试析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说明文教学探析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记一辆纺车》的艺术构思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談《小橘灯》和《夜走灵官峽》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崇高的情怀 远大的理想——学习毛主席词《念奴娇·昆仑》
鲍寄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