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膜二次屈曲行为的数值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云良 谭惠丰 +2 位作者 谭忆秋 鲁明宇 欧进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4-787,共4页
建立了薄膜二次屈曲分析的数值方法.采用施加面外扰动力的方式在薄膜中引入任意的初始缺陷,分析了薄膜的二次屈曲现象.分析表明,在薄膜的后屈曲过程中,由于初始缺陷的存在,褶皱构形不稳定,出现二次屈曲现象,产生了新的褶皱.后屈曲平衡... 建立了薄膜二次屈曲分析的数值方法.采用施加面外扰动力的方式在薄膜中引入任意的初始缺陷,分析了薄膜的二次屈曲现象.分析表明,在薄膜的后屈曲过程中,由于初始缺陷的存在,褶皱构形不稳定,出现二次屈曲现象,产生了新的褶皱.后屈曲平衡路径呈现多阶段的特点.在不同的初始缺陷和加载过程的情况下,薄膜的后屈曲过程会出现连续的二次屈曲现象.二次屈曲过程中薄膜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与初始缺陷及加载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褶皱 二次屈曲 数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褶皱薄膜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云良 鲁明宇 +1 位作者 谭惠丰 谭忆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2,共5页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具有褶皱薄膜的振动微分方程,基于有限元程序建立了薄膜动态特性的分析流程,对矩形剪切薄膜后屈曲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矩形剪切薄膜后屈曲的振动模态与其褶皱构形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振动节线的位置处于...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具有褶皱薄膜的振动微分方程,基于有限元程序建立了薄膜动态特性的分析流程,对矩形剪切薄膜后屈曲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矩形剪切薄膜后屈曲的振动模态与其褶皱构形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振动节线的位置处于褶皱波峰的位置,随着模态数的增加,其振动的节线数目依次减少,有更多的褶皱波峰处于振动状态,并且在薄膜的边缘出现了局部振动.随着剪切距离的增加,薄膜的褶皱幅度增大,其固有频率发生了振荡式变化,与薄膜屈曲前的固有频率相比,屈曲后的固有频率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褶皱 振动 数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心的碳酸盐岩复杂孔隙特征研究——以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涛 涂利辉 +3 位作者 鲁明宇 宿亚仙 黄长兵 赵学钦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为一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组合方式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难以有效表征其储层的孔隙结构及渗透力。文中应用数字岩心技术精细刻画孔隙结构,即采用全直径岩心CT扫... 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为一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组合方式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难以有效表征其储层的孔隙结构及渗透力。文中应用数字岩心技术精细刻画孔隙结构,即采用全直径岩心CT扫描、微米级X-ray CT扫描、大面积扫描电镜拼图成像技术等,建立纳米—厘米级别的多维度多尺度的岩心数字化表征。对大数据图像特征参数提取和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孔渗关系,将整个储层类型分为三区一带:微裂缝区、粒(晶)间孔主控区、铸模孔区、粒间孔加铸模孔过渡带。研究明确了粒(晶)间孔结构是渗透率的主控因素,更好地明确了该类储层孔隙结构对渗流能力的影响,揭示了礁滩相碳酸盐岩地层的微观渗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孔隙结构 数字岩心 孔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东部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诚 代宗仰 +2 位作者 鲁明宇 毛俊莉 于鹏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6期55-58,共4页
辽河东部晚古生代时期,随着华北地台的不断抬升,海水从北向南不断退出研究区。在此过程中发育了陆表海台地相、有障壁海岸相、三角洲相和河流相。本溪组时期,全区广泛发育五套石灰岩,其中本溪灰岩可以作为区域对比的一个标志层。太原组... 辽河东部晚古生代时期,随着华北地台的不断抬升,海水从北向南不断退出研究区。在此过程中发育了陆表海台地相、有障壁海岸相、三角洲相和河流相。本溪组时期,全区广泛发育五套石灰岩,其中本溪灰岩可以作为区域对比的一个标志层。太原组和山西组时期,全区煤层广泛发育,含煤地层具有多层次多旋回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沉积相 灰岩 煤层 辽河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静态资料的多期叠置储层水驱效果评价
5
作者 刘永福 李宁 +3 位作者 李洪 周静萍 黄时祯 鲁明宇 《油气井测试》 2023年第6期72-77,共6页
多期沉积储层会形成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等不同砂体构型模式,不同砂体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使水淹规律、水驱开发效果多解性强。精细立体开展水驱效果评价成为制约老油田剩余油有效挖潜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利用井间示踪剂资料、油... 多期沉积储层会形成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等不同砂体构型模式,不同砂体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使水淹规律、水驱开发效果多解性强。精细立体开展水驱效果评价成为制约老油田剩余油有效挖潜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利用井间示踪剂资料、油水井生产数据分析注采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井间砂体连通关系明确水驱优势方向,分析水驱连通层位,从见效时间、平面、纵向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水驱规律,基于多资料开展水平井砂体构型刻画,明确剩余油富集层位,采取挖潜措施,使停产老井X10-H2井日产液9 t,日产油2.32 t。研究证明动静结合多维度综合评价薄互储层水驱效果措施有效率提升了10%。该方法为老油田“压舱石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示范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叠置储层 井间示踪剂 水驱效果评价 注采分析 挖潜措施 砂体构型 剩余油挖潜 地质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状态监测技术飞行应用的若干问题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高丽敏 杨海楠 +5 位作者 赵琳 马超 庞炜涵 鲁明宇 张君一 朱凯歌 《航空科学技术》 2020年第7期88-94,共7页
在民机结构设计、制造、飞行及地面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在地面试验与飞行测试中,越来越需要通过采集与处理能反映结构状态的数据,对结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为了推进结构状态监测技术的应用,本文对传感器、黏结剂、线缆、接头... 在民机结构设计、制造、飞行及地面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在地面试验与飞行测试中,越来越需要通过采集与处理能反映结构状态的数据,对结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为了推进结构状态监测技术的应用,本文对传感器、黏结剂、线缆、接头和设备的设计及安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系统的性能、环境、安全性、可靠性和维修性要求,提出了实现飞行应用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及部分应对策略,以期解决结构状态监测系统在民机应用方面的问题,推动其在飞行测试及型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状态监测 飞行应用 环境要求 可靠性 安全性 维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