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之际封建与郡县之辨再探——权力、利益与道德之间 被引量:8
1
作者 鱼宏亮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5,共12页
封建、郡县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涉及古代国家权力与资源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界限的问题。既然郡县已经成为秦汉以来牢不可破的国家政体,那么其弊端也时时显露、为害。在缺乏新的政治哲学资源的时... 封建、郡县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涉及古代国家权力与资源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界限的问题。既然郡县已经成为秦汉以来牢不可破的国家政体,那么其弊端也时时显露、为害。在缺乏新的政治哲学资源的时代,对于郡县制度"其专在上"的反思与批评,就只能借助于封建的话题来进行。这是封建论在不同时代时时被提起的历史背景。明清之际,宋明理学尤其是其"公私、义利之辨",成为了新的政治文化资源,深刻地介入对政治理论的塑造与影响之中。明代末期的义利之辨对明朝以皇权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的批判,既包含深刻的学理,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现实斗争因素。在晚清建立权利、自治等现代政治观念之时,封建、郡县之辨又成为中国近代革命伦理得以建立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县论 封建论 义利之辨 自治 顾炎武 黄宗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地理环境之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游牧社会与农商社会 被引量:4
2
作者 鱼宏亮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62,166,共19页
受"内亚"理论、"族群"理论等西方史学理论的影响,一些古史研究将地理环境差异当作不同民族间生活与交流的鸿沟,中国东北、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被视为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进而将这些地区的人民... 受"内亚"理论、"族群"理论等西方史学理论的影响,一些古史研究将地理环境差异当作不同民族间生活与交流的鸿沟,中国东北、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被视为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进而将这些地区的人民与内地人民分割成互相隔离的族群,从而构建了一个内地与边疆、本部与边缘的历史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在中西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变成中国古代史研究不可绕开的前提与背景。本文利用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档案、土地契约、地名志、中外考察记等史料,还原了明清时期内地与蒙古地区人民跨越长城、河套等地理界限,在农业与贸易等方面进行的历史悠久与规模宏大的双向交流,以及移民、技术与文化传播的历史画面。指出在一个环境与民族多样性的国度中,地理环境等自然差异从来没有成为人群交流与融合的阻断因素。相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一部突破环境局限的历史。"内陆亚洲""长城带"等西方史学理论的提出受到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在应用到中国史的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和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亚 拉铁摩尔 长城带 丝绸之路 游牧社会 农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氏族门阀政治与清代满汉关系——以《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的学术贡献为中心
3
作者 鱼宏亮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8-103,共6页
有清一代制度文物,大多延续明朝,又结合清朝实际情况多有损益,所谓参汉酌金。其中"满汉分治"为其官僚制度和社会等级中最显著的特色。近百年来中外学界对清朝的满汉关系问题论述甚丰,但在制度文化的本质特征等重要方面尚未达... 有清一代制度文物,大多延续明朝,又结合清朝实际情况多有损益,所谓参汉酌金。其中"满汉分治"为其官僚制度和社会等级中最显著的特色。近百年来中外学界对清朝的满汉关系问题论述甚丰,但在制度文化的本质特征等重要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徐凯教授《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一书,从满洲共同体的成员构成、满洲氏族的构建与功能、氏族门阀的形成与其政治地位、清代祖宗之法的内容等方面,对以八旗制度为中心的满洲制度作了深入本质的揭示。学界得以借助中古氏族门阀政治的角度重新认识"但问旗民、不分满汉"的清代满汉关系并对清代政治文化有一全新理解。所谓"满汉分治",并非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分野,而是以包括汉族、蒙古等民族在内的军功贵族集团与平民社会的区别。从民族关系来解读满汉关系,根本偏离了历史事实,带有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偏见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洲共同体 氏族门阀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满汉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