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北斗数据研究2022年泸定M_(W)6.6地震的同震位移特征
1
作者 贺添 孟国杰 +4 位作者 吴伟伟 赵国强 董志华 刘泰 魏聪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632,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利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各测站30 s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震前8 d和震后6 d单日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震前和震后平均坐标差值提取同震静态位移场。结果表明,最大同震位移位于震中距约39 km处的SYD5(安顺场)站,EW向和NS向位移分别为-19.57±2.08 mm和10.88±1.79 mm;位移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震中100 km以外各测站的同震位移均小于4 mm,在空间分布上静态位移场显示出泸定地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然后,基于PRIDE PPP-AR软件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对1 Hz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测站动态位移波形,并利用震前和震后稳定时段各2 min的动态位移均值计算测站静态位移。结果表明,距离震中较近的SYD5(安顺场)、SYB1(康定)、SYE0(栗子坪)和SYD9(冕宁)站记录到明显的动态形变,EW向动态形变明显大于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SYD5(安顺场)和SYB1(康定)站具有显著的静态位移,其他测站静态位移不显著。最后,对BDS数据得到的静态位移与GPS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北斗系统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发生在实验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的同震静态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W)6.6地震 BDS 同震形变 静态位移 动态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因素参与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进展预测模型
2
作者 胡明 司华玟 +4 位作者 蔡晶晶 魏聪敏 张红玉 鲍计章 胡琦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978-2984,共7页
目的:构建一个中医因素参与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后进展风险模型,为DLBCL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初发DLBCL患者110例,依据复发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78... 目的:构建一个中医因素参与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后进展风险模型,为DLBCL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初发DLBCL患者110例,依据复发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78例,随访2年。将年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功能状态评分(ECOG评分)、基础疾病数、中药服用时间、性别、分期、B症状(a.不明原因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体温>38℃;b.夜间盗汗;c.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以上3条满足1条即符合B症状。)、受累淋巴结≥5个、大包块、结外病变、生发中心、初次治疗结局和服用中药13个变量纳入分析,基于LASSO回归与多变量Cox回归的结果,开发列线图模型,分析是否服用中药及服用中药时间是否可改善DLBCL患者预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ROC曲线下面积(AUC)、临床决策曲线(DCA)、校准曲线等评估模型的效能,并通过Bootstrap法自抽样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LASSO回归与Cox回归结果表明中医因素:中药服用时间为DLBCL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保护因素(P<0.05),基础疾病数、大包块、初次治疗结局是DLBCL PFS的危险因素(P<0.05)。整合到模型中,6、12、24个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93、0.92,均大于单个危险因素;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结论:本研究根据LASSO回归与Cox回归筛选的DLBCL患者化疗后进展的影响因素:中药服用时间、基础疾病数、大包块、初次治疗结局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内部验证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效能与稳定性,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DLBCL患者化疗后6、12、24个月复发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无进展生存期 临床预测模型 中医因素 诺模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泸定6.8级地震GNSS同震形变场及其约束反演的破裂滑动分布 被引量:9
3
作者 吴伟伟 孟国杰 +2 位作者 刘泰 魏聪敏 魏文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06-2321,共16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断裂磨西段西侧附近.本文基于震中350 km范围内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网络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118个GNSS连续站数据,观测获得了精细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断裂磨西段西侧附近.本文基于震中350 km范围内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网络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118个GNSS连续站数据,观测获得了精细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跨发震断层呈空间对称分布,表明本次地震具有显著的左旋走滑特征;记录到的最大同震形变发生在震中距40 km的SYD5(石棉安顺场)站,东西向和南北向形变量分别达到-22.0±1.2 mm和11.6±0.9 mm,震中距100 km以外测站的水平同震形变均小于5 mm;垂向同震形变不显著.结合走向163°和倾角77°的发震断层模型,本文对发震断层面的同震破裂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结果显示: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在主震东南侧余震空区0~15 km深度范围内,且破裂达到了地表,同震释放的地震矩与矩震级为M_(W)6.57地震相当.结合理论同震形变场、主应变场和邻近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库仑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次可能导致处于强闭锁和地震空区的安宁河断裂石棉—冕宁段未来发震风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6.8级地震 GNSS 同震形变 同震破裂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貌形态估算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及邻区的下地壳黏滞系数 被引量:2
4
作者 魏聪敏 葛伟鹏 张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3-181,共19页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下地壳黏滞系数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动力过程的基础。为进一步认识该区域岩石圈动力学的演化过程,建立下地壳流与不同时间尺度岩石圈变形特征的相互联系,文中以下地壳管道流模型为基础,利用地貌形...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下地壳黏滞系数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动力过程的基础。为进一步认识该区域岩石圈动力学的演化过程,建立下地壳流与不同时间尺度岩石圈变形特征的相互联系,文中以下地壳管道流模型为基础,利用地貌形态估算下地壳的黏滞系数,探讨深部岩石圈流变学过程如何作用于上地壳形变和构造地貌特征;同时结合GPS速度场分析现今的地壳形变,进一步研究区域弥散构造变形过程。结果表明:1)若尔盖-红原盆地北侧及东北侧下地壳的黏滞系数小于东侧及东南侧;2)下地壳流具有向NE低黏滞系数区流动的趋势,较好地解释了该区域的造山运动过程、弧形等高线分布及"V"形展布断裂的发育;3)GPS数据揭示的现今地表运动方向与黏滞系数反演的下地壳历史演化方向一致,说明下地壳与上地壳可能具有良好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最终为解释不同走向和性质的断裂系发育、造山带形成、宏观地貌发育特征以及深入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的流变学和隆升动力学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 下地壳黏滞系数 GPS速度场 构造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刘家峡—兰州段滑坡灾害的InSAR识别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吴东霖 葛伟鹏 +1 位作者 魏聪敏 张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7-614,635,共9页
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尤其是西部地区,滑坡的隐蔽性强且危害巨大,对其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传统的人工排查、大地测量等手段在山区难以开展且耗时耗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作为新兴的遥感测量手段,可以更... 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尤其是西部地区,滑坡的隐蔽性强且危害巨大,对其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传统的人工排查、大地测量等手段在山区难以开展且耗时耗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作为新兴的遥感测量手段,可以更精确、高效地进行大范围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以黄河流域刘家峡-兰州段为研究区,采用永久散射体InSAR技术对覆盖该区域的111景Sentinel-1 C-SAR数据进行处理,并使用GPS数据进行趋势改正,获取研究区2014年10月—2019年12月间视距向形变场及形变特征,成功识别出1处位于永靖县的滑坡隐患区。该区的规模和量级均大于永靖县黑方台滑坡区,且未被前人提及,具有较大危险性。将InSAR结果与投影到视距向的GPS结果及前人结果进行比较,验证PS-InSAR方法的有效性;并结合历史强震资料、实地考察及时间序列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隐患区可能与1125年兰州M7.0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有关。本研究可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滑坡灾害隐患识别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哨兵1号 全球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屏南县引种长林18号良种油茶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魏聪敏 《宁夏农林科技》 2015年第5期22-23,31,共3页
对2012年在福建省屏南县造林的长林18号油茶良种在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的平均地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生长量目前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保存率达极显著差异;平均地径、平均冠幅均以半阳坡最高,达2.59 cm、... 对2012年在福建省屏南县造林的长林18号油茶良种在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的平均地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生长量目前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保存率达极显著差异;平均地径、平均冠幅均以半阳坡最高,达2.59 cm、90.8 cm;平均树高以半阳坡、阴坡较高,分别为124.8 cm、124.2 cm;平均保存率以阴坡、半阳坡较高,分别达98.2%、92.0%。不同坡位的生长量均以下坡最高,平均地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保存率分别达2.56 cm、125.8 cm、91.6cm、98.6%。不同坡向油茶平均结实率以阳坡较高,达11.6%,半阳坡次之,阴坡较低;不同坡位油茶平均结实率以下坡较高11.4%;中坡次之,上坡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林18号油茶 引种 生长量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海原断裂现今地壳变形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吴东霖 葛伟鹏 魏聪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5-1064,共10页
20世纪20年代,青藏高原东北发生了两次8级以上强震,其中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M8.5地震距今已经100年。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至今仍控制着该区域微震及中强地震活动。本文基于ISCE软件和StaMPS平台,以201... 20世纪20年代,青藏高原东北发生了两次8级以上强震,其中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M8.5地震距今已经100年。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至今仍控制着该区域微震及中强地震活动。本文基于ISCE软件和StaMPS平台,以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覆盖研究区的72景哨兵一号(Sentinel-1)SAR影像为数据源,采用PS-InSAR技术对海原断裂带进行时序形变监测,并以区域内GPS速度场进行校正,获取了其三年多来雷达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的年平均形变速率。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原断裂带南北两盘形变速率差异明显,这与左旋走滑的运动性质相符;②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西段处于闭锁状态,老虎山断裂中东段处于较为活跃状态,观测到蠕滑变形;海原地震破裂带部分断裂浅部处于愈合状态;③老虎山断裂中东段的蠕滑变形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为显著的区段,推断与1888年和1990年景泰的两次六级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 PS-INSAR 地壳形变 断裂蠕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