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震止痉胶囊对血瘀风动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临床疗效及血清BDNF、5-HT、NE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魏涛华 杨文明 汪美霞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年第11期1012-1016,共5页
目的:应用抗震止痉胶囊对帕金森病合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从BDNF、5-HT、NE浅析其作用机制。方法:60例符合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血瘀风动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基... 目的:应用抗震止痉胶囊对帕金森病合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从BDNF、5-HT、NE浅析其作用机制。方法:60例符合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血瘀风动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抗震止痉胶囊加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予帕罗西汀治疗,共治疗8周。2组分别进行UPDRS、HAMD,同时观察BDNF、5-HT、NE指标变化。结果:①UPDRS总分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UPDRS总分值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56d UPDRS IV分值均有降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28d后,2组治疗后HAMD总分均较治疗前分值有所降低,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相关因子评分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有显著性差异。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BDNF均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5-HT、NE: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血清5-HT水平均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NE水平升高,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震止痉胶囊治疗血瘀风动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障碍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在改善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其中与血清BDNF、5-HT、NE水平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障碍 抗震止痉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评价抗颤止痉胶囊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疗效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魏涛华 杨文明 +3 位作者 鲍远程 谢道俊 韩辉 童建兵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11期1867-1871,共5页
目的:应用抗颤止痉胶囊对帕金森病抑郁(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血瘀风动证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中医证候积分值、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治疗副反应量表的影响,并总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丙二醛浓度... 目的:应用抗颤止痉胶囊对帕金森病抑郁(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血瘀风动证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中医证候积分值、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治疗副反应量表的影响,并总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丙二醛浓度的变化,探索其在氧化应激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诊断符合PDD标准的患者60例,分成2组,同时予以抗震颤及多巴替代治疗,疗程56天。其中治疗组30例予以帕罗西汀联合院内制剂抗颤止痉胶囊,对照组仅用帕罗西汀。2组分别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值、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TESS(治疗副反应量表)量表测定,同时观察SOD活力、MDA水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周与疗前组内比较,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值增加,治疗8周分值显著增加(P<0.01)。2组治疗4周、8周分值增加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2组治疗4周后抑郁自评量表分值均下降,治疗8周后抑郁自评量表分值治疗组下降明显,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2组治疗副反应量表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2周后,2组治疗副反应量表分值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各中医证候比较,肢体震颤、悲忧叹息、舌紫暗和/或夹瘀斑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抗颤止痉胶囊能改善帕金森病抑郁血瘀风动证患者的中医主要证候学表现,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症状方面优于单纯抗抑郁治疗,治疗副反应小,其在减轻悲忧叹息、肢体震颤、舌紫暗和/或夹瘀斑方面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障碍 抗颤止痉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发生机制及干预 被引量:14
3
作者 魏涛华 杨文明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年第3期255-259,共5页
肢体痉挛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受损等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对脑血管病后患者肢体痉挛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该文从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制、... 肢体痉挛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动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受损等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对脑血管病后患者肢体痉挛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该文从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制、预防、西药治疗、运动疗法、理疗、矫形器、神经阻滞、手术、中医药干预等多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肢体痉挛 机制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设置理论结合PBL教学模式在脑病科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娟 谢道俊 +5 位作者 鲍远程 杨波 童建兵 周磊 张荣信 魏涛华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年第6期946-948,共3页
目的:在脑病科开展目标设置理论结合PBL教学模式,促进临床教学能力提高。方法:将在脑病科实习的2014—2015年本科中西结合专业学生90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人)。研究组采用目标设置理论(GST)结合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授课为基础的(LBL)... 目的:在脑病科开展目标设置理论结合PBL教学模式,促进临床教学能力提高。方法:将在脑病科实习的2014—2015年本科中西结合专业学生90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人)。研究组采用目标设置理论(GST)结合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法,对"GST+PBL"与LBL教学法带教效果进行考试及综合能力分析。结果:"目标设置理论"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临床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讨论:目标设置理论结合PBL教学模式为提升临床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有利于提高脑病科临床教学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病科 临床教学 目标设置理论结合PBL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钱南南 魏涛华 +6 位作者 杨文明 忻凌 方妍妍 汪瀚 汪美霞 黄鹏 郝文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29-36,共8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通过SQL Server管理工具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临床数据库中提取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患者资料,严格遵循纳入...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通过SQL Server管理工具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临床数据库中提取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患者资料,严格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获取肝豆状核变性病例资料,导出病例资料及中药处方形成Excel表格,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病例3985例,处方涉及403味中药,总应用频次48468次。使用频次前8位的中药为大黄、黄连、黄芩、穿心莲、半枝莲、绵萆薢、丹参、片姜黄,药性频次前3位依次为寒、温、平,药味频次前3位依次为苦、甘、辛,归经频次前5位依次为肝经、脾经、肺经、胃经、心经,药物功效频次前5位依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补虚药;聚类谱系图显示皮尔逊相关性为20时可聚为六类;关联规则分析设置不同最低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可得到2个关联药物表;复杂网络分析设置不同链接数范围,可得到核心处方1(大黄、黄连、黄芩、半枝莲、穿心莲、绵萆薢)和核心处方2(大黄、黄连、金钱草、丹参、莪术、片姜黄、泽泻)的复杂网络图;通过因子分析可提取出12个公因子。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为先天禀赋不足,铜毒内聚,久则湿热内蕴,痰瘀互结,以标实为主,兼夹本虚,标实主要为痰、热、瘀等,本虚为肝肾亏虚,治以豁痰化瘀、清热利湿、通腑解毒之法,以核心处方随证加减,并重视疾病过程中虚证的治疗,体现标本兼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药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肝纤维化中药调控新靶标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悦 唐露露 +3 位作者 魏涛华 郝文杰 钱南南 杨文明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第2期201-206,共6页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外泌体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外泌体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外泌体作为细胞通讯间的重要物质,通过靶向传递活性物质到靶细胞体调节细...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外泌体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外泌体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外泌体作为细胞通讯间的重要物质,通过靶向传递活性物质到靶细胞体调节细胞功能。在肝脏中,肝实质和非实质细胞可以将外泌体靶向传递的活性物质释放到邻近的肝细胞或非实质细胞中以调节肝损伤后的肝脏重塑。作者团队以肝纤维化为研究目标,以外泌体为导向,以期为中医药调节外泌体靶向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肝纤维化 作用机制 靶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