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做青温湿度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魏新林 王元凤 王登良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做青香气组分的变化 ,结果表明 :高温低湿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少 ,精油总量低 ,特征组分含量低 ;中温中湿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多 ,含量高 ,独有一些赋予愉快香气的芳香成分 ;低温和中... 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做青香气组分的变化 ,结果表明 :高温低湿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少 ,精油总量低 ,特征组分含量低 ;中温中湿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多 ,含量高 ,独有一些赋予愉快香气的芳香成分 ;低温和中湿做青均有利于芳香物质的积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头单枞 乌龙茶 做青温湿度 香气成分 优良品种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富锌螺旋藻加工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魏新林 聂明 +6 位作者 吴丹丹 何晓丹 蔡杰 王元凤 杨帆 肖明 王登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4-146,共3页
比较了活体螺旋藻、死体螺旋藻和螺旋藻粉吸附Zn2+能力大小以及不同pH值、Zn2+浓度和藻浓度对螺旋藻粉吸附Zn2+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吸附Zn2+能力大于死体螺旋藻和活体螺旋藻,在pH值为6,螺旋藻粉浓度为1g/L,锌浓度为0.06g/L时,可... 比较了活体螺旋藻、死体螺旋藻和螺旋藻粉吸附Zn2+能力大小以及不同pH值、Zn2+浓度和藻浓度对螺旋藻粉吸附Zn2+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吸附Zn2+能力大于死体螺旋藻和活体螺旋藻,在pH值为6,螺旋藻粉浓度为1g/L,锌浓度为0.06g/L时,可达到最大吸附率50%,为提高螺旋藻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富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低聚糖酸水解特性的研究
3
作者 魏新林 夏文水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08-311,315,共5页
目前甲壳低聚糖(COS)尚无标准的定量方法,运用Elson-Morgan法定量COS,对COS酸水解特性的研究表明,其最佳酸水解条件是:温度90°C,料酸比1∶10(质量/体积),时间4h,盐酸浓度9.6mol/L,较壳聚糖定量时的酸水解条件温和。试验还表明:COS... 目前甲壳低聚糖(COS)尚无标准的定量方法,运用Elson-Morgan法定量COS,对COS酸水解特性的研究表明,其最佳酸水解条件是:温度90°C,料酸比1∶10(质量/体积),时间4h,盐酸浓度9.6mol/L,较壳聚糖定量时的酸水解条件温和。试验还表明:COS水解试验重现性好,但水解过程有一定的破坏,定量时需进行校正,校正方程为Y=1.07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低聚糖 定量 酸水解特性 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探微
4
作者 魏新林 刁振华 《职业技术》 2011年第2期17-17,共1页
《机械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要使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教师应树立课堂教学新理论,探求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 教学 改革 探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青方式对富硒抹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蔡剑雄 任静 +3 位作者 李春方 王伟涛 魏新林 王元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56-160,共5页
杀青是抹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采用蒸青和炒青两种方式进行杀青,结合感官评定、理化成分、色泽、香气指纹和滋味等分析,探究不同杀青方式对富硒抹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蒸青富硒抹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以及Se、K、Mg、P等矿质元素均... 杀青是抹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采用蒸青和炒青两种方式进行杀青,结合感官评定、理化成分、色泽、香气指纹和滋味等分析,探究不同杀青方式对富硒抹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蒸青富硒抹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以及Se、K、Mg、P等矿质元素均明显高于炒青富硒抹茶,而炒青富硒抹茶的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蛋白等营养成分含量略高于蒸青富硒抹茶;色泽评价表明蒸青富硒抹茶比炒青富硒抹茶色泽更绿黄;香气特征指纹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函数分析能很好区分两种杀青富硒抹茶;电子鼻结果表明:蒸青富硒抹茶可能含一定量的硫化物成分;电子舌能有效区分不同杀青抹茶的品质特性。感官评定表明,蒸青富硒抹茶得分显著(p=0.001)高于炒青富硒抹茶。因此,不同杀青处理的富硒抹茶在理化成分含量、色泽、香气及滋味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采用蒸青杀青所制抹茶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特征,能够更好地固定富硒抹茶的硒元素、茶多酚、总糖等主要营养物质和香气物质,可以作为提高富硒抹茶品质的加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抹茶 杀青 香气特征 营养成分 色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茶叶酶法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元凤 魏新林 +1 位作者 王登良 刘仲华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2-587,593,共7页
用添加外源酶把金花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其最佳提取条件为 :加水量为金花茶叶干样的 10 0倍 ,添加的木瓜蛋白酶的质量分数为 0 .4 % ,pH值为 5 .0~ 5 .5 ,温度为 5 0~ 5 5℃ ,恒温12 0min .在此条件下 ,金花茶叶水浸出率、可... 用添加外源酶把金花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其最佳提取条件为 :加水量为金花茶叶干样的 10 0倍 ,添加的木瓜蛋白酶的质量分数为 0 .4 % ,pH值为 5 .0~ 5 .5 ,温度为 5 0~ 5 5℃ ,恒温12 0min .在此条件下 ,金花茶叶水浸出率、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 39.4 7%、7.39%和 1.84 % ,粗蛋白氨基酸的总浸出率为 2 5 .5 %左右 ,金花茶叶中矿质元素Fe、Zn、Se、Mn、Co、Mo、Ge、V的浸出率都在 95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叶 外源酶 浸提 酶解 有效成分 提取条件 茶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青温度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登良 魏新林 张灵枝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3,共4页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不同温度下做青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29℃)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少、精油总量低、特征组分含量低,中温(25℃)、低温(21℃)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多、精油总量高、特征组分含量高。说明做青温度...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不同温度下做青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29℃)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少、精油总量低、特征组分含量低,中温(25℃)、低温(21℃)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多、精油总量高、特征组分含量高。说明做青温度是影响乌龙茶香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温度 岭头单枞乌龙茶 香气成分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评价体系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潘静娴 许建军 +1 位作者 王元风 魏新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5-267,270,共4页
从系统评估产生出发,简述了食品安全状况评价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现状,重点分析了国外的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食品安全状况系统评价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评价框架思路基于CAC创导的食品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多样化,国内以模糊综... 从系统评估产生出发,简述了食品安全状况评价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现状,重点分析了国外的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食品安全状况系统评价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评价框架思路基于CAC创导的食品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多样化,国内以模糊综合评判为主,注重整体状况的安全评价;国外主要有剂量-反应关系的生物学模型、概率暴露评估模型、决策评估法和相对潜力因素评估模型,注重化学物和生物危害物的暴露风险评估;实质等同原则用于新食品和遗传修饰食品安全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质量安全 评价体系 食品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蜂蜜中氯霉素残留的前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元凤 白亚龙 魏新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67-271,共5页
本实验通过肉眼观测试纸条显色情况、金标图像分析和ELISA试剂盒检测回收率,并结合试剂条自身特性比较了六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蜂蜜中氯霉素残留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以下的前处理方法,蜂蜜样品氯霉素残留的回收率最... 本实验通过肉眼观测试纸条显色情况、金标图像分析和ELISA试剂盒检测回收率,并结合试剂条自身特性比较了六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蜂蜜中氯霉素残留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以下的前处理方法,蜂蜜样品氯霉素残留的回收率最高。方法步骤如下:称取4g试样于15ml离心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振荡充分溶解。加入8ml乙酸乙酯,上下翻转振荡8min,静置至上层有机相澄清,转移5ml上层有机溶剂于5ml刻度冷冻管中,电吹风吹干。加入160μlPBST缓冲液,溶解试管壁残留,再加入1ml正己烷充分振荡后静置分层,吸取下层水相进行待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氯霉素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前处理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低聚糖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夏文水 魏新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2-337,共6页
详细分析了甲壳低聚糖的制备方法:化学法、酶法、葡基转移法、物理法,包括具体技术特点和产品类型,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甲壳低聚糖 壳聚糖/甲壳素 制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叶速溶茶酶法辅助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广霞 陈季旺 +1 位作者 王元凤 魏新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8-21,共4页
为改善芦笋叶速溶茶加工工艺,添加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辅助浸提芦笋叶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两种酶复合浸提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只添加一种酶时,纤维素酶与底物比为12U/g、时间30~60min;中性蛋白酶与底物比为6AU/kg、时间60~90min,... 为改善芦笋叶速溶茶加工工艺,添加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辅助浸提芦笋叶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两种酶复合浸提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只添加一种酶时,纤维素酶与底物比为12U/g、时间30~60min;中性蛋白酶与底物比为6AU/kg、时间60~90min,黄酮提取率、氨基酸含量均较高。复合酶浸提较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和中性蛋白酶与底物比分别为10.56U/g和2.64AU/kg,提取时间5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芦笋叶黄酮提取率为95.8%,提取液中氨基酸含量为20.1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速溶茶 中性蛋白酶 纤维素酶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叶速溶茶微波辅助浸提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广霞 陈季旺 +1 位作者 王元凤 魏新林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5,共5页
研究芦笋速溶茶微波浸提工艺。以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速溶茶品质的主要因素(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液料比、浸提次数)进行优化,建立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60W,液料比17:... 研究芦笋速溶茶微波浸提工艺。以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速溶茶品质的主要因素(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液料比、浸提次数)进行优化,建立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60W,液料比17:1(mL/g),时间32s,浸提次数1次。在该工艺条件下,黄酮提取率为90.28%,速溶茶中黄酮含量为58.41mg/g干基。表明速溶茶微波辅助提取的条件优化合理可行,可为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速溶茶 微波技术 黄酮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元凤 王登良 魏新林 《饮料工业》 2000年第6期18-27,共10页
综述了单宁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等酶制剂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并对其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茶叶深加工 酶技术 应用 酶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早籼稻生物复混肥1次性深施试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新林 徐宝庆 +2 位作者 刘宗发 熊清云 李中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5302-5302,5310,共2页
进行了优质早籼生物复混肥一次性深施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深施30%生物复混肥投入最多,增产最大,投入回报率为548%,禾苗生长稳健,穗大粒多,充实率好,可大面积推广。一次性深施50%BB肥和一次性深施25%水稻专用肥与常规施肥相比,禾苗前... 进行了优质早籼生物复混肥一次性深施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深施30%生物复混肥投入最多,增产最大,投入回报率为548%,禾苗生长稳健,穗大粒多,充实率好,可大面积推广。一次性深施50%BB肥和一次性深施25%水稻专用肥与常规施肥相比,禾苗前期生长稳健,能够形成高产苗架,但成熟后期易产生根倒,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生物复混肥 深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糖提取纯化、结构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程利增 朱将雄 +2 位作者 周慧 王元凤 魏新林 《中国茶叶》 2021年第8期7-15,共9页
我国茶叶产量世界第一,茶资源十分丰富。茶多糖作为从茶叶、茶花和茶籽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复合多糖,因具有抗糖尿病、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活性引起极大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文... 我国茶叶产量世界第一,茶资源十分丰富。茶多糖作为从茶叶、茶花和茶籽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复合多糖,因具有抗糖尿病、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活性引起极大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文章对茶多糖的提取纯化、化学结构、功能活性及产业化应用进行综述,以加强对茶多糖的认知,推动茶叶健康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提取纯化 结构表征 功能活性 产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的油茶籽油品质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栗芳斓 姜慧仙 +1 位作者 王元凤 魏新林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8-256,共9页
本文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SMSC)为研究对象,通过酸价、过氧化值及结构等探究其理化组成,并与市售溶剂法(RJSC)和热压法(RYSC)提取的油茶籽油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还探究了其稳定性。研究发现,与RJSC和RYSC相比,SMSC品质较好,酸价、水分及... 本文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SMSC)为研究对象,通过酸价、过氧化值及结构等探究其理化组成,并与市售溶剂法(RJSC)和热压法(RYSC)提取的油茶籽油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还探究了其稳定性。研究发现,与RJSC和RYSC相比,SMSC品质较好,酸价、水分及挥发物及过氧化物含量达到一级质量标准,分别为0.84 mg/g、0.10%、0.02 g/100 g,碘值达87.46 g/100 g,维生素E含量为10.57 mg/100 g、角鲨烯含量为5.63 mg/g。脂肪酸组成相近,SMSC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0.83%,油酸含量为79.70%,亚油酸含量为8.60%。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提取方式对油茶籽油官能团无明显影响,油茶籽油中含有较高含量醛基及不饱和键,符合脂肪酸链的特征。历时五个月的稳定性试验表明,SMSC稳定性受抗氧化剂及温度的影响,-20℃条件下的油茶籽油最为稳定,酸价增幅为1.52 mg/g,过氧化值增幅为0.07 g/100 g。综上,油茶籽油具有良好的营养品质及贮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油茶籽油 理化组成 脂肪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茶渣蛋白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慧 李永富 +2 位作者 魏新林 王元凤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8-47,共10页
以富硒绿茶渣为原料提取茶渣蛋白,分别探究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并就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硒茶渣蛋白(Se-TP)及其洗脱组分(Se-TP0、Se-TP1、Se-TP2、Se-TP3)中均含有较高的硒含量,分别为5.7、0.4、05、1.0、1.2mg/kg,符合... 以富硒绿茶渣为原料提取茶渣蛋白,分别探究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并就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硒茶渣蛋白(Se-TP)及其洗脱组分(Se-TP0、Se-TP1、Se-TP2、Se-TP3)中均含有较高的硒含量,分别为5.7、0.4、05、1.0、1.2mg/kg,符合国家“富硒”标准。对四种洗脱蛋白进行分子量检测,Se-TP2、Se-TP3组分相对均一,分别为4.1kDa和3.6kDa。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评价结果显示,Se-TP及其洗脱组分的氨基酸配比均衡,在Se-TP3中疏水氨基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抗氧化氨基酸(丝氨酸、赖氨酸)的总比例最高,分别为20.00%和9.38%。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四种洗脱组分的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均呈浓度依赖性,其中Se-TP3最高,分别可达59.37%和55.74%。相关性分析表明,Se-TP3的强抗氧化性可能与其相对较高的硒含量、疏水氨基酸以及抗氧化氨基酸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渣蛋白 理化组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糖的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宝才 丁然 +1 位作者 魏新林 邵胜荣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4期72-76,84,共6页
茶叶在中国具有长久的饮用历史,其独特风味及良好的生物活性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茶多糖作为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健康功效。文章对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脂质代谢调节能力、抗氧化活性、抗癌活性等多种健康功效做... 茶叶在中国具有长久的饮用历史,其独特风味及良好的生物活性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茶多糖作为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健康功效。文章对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脂质代谢调节能力、抗氧化活性、抗癌活性等多种健康功效做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茶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健康功效 降血糖 调节脂质代谢 抗氧化 抗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