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控Ang/Tie信号通路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婧研(综述) 文斌(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7-472,共6页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应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领域以来,在提高视力、稳定疾病病变和在某些情况下逆转疾病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效果。但抗VEGF治疗需要频繁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患者治疗负担重,长期疗效受影响。前期临床研究发现,调控...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应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领域以来,在提高视力、稳定疾病病变和在某些情况下逆转疾病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效果。但抗VEGF治疗需要频繁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患者治疗负担重,长期疗效受影响。前期临床研究发现,调控血管生成素(Ang)/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Tie)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已发布了3个Ang/Tie通路阻断药物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数据,其中靶向VEGF-A和Ang-2的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1抗体faricimab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并达到终点,faricimab的2种延长治疗间隔(12周和16周)的给药方案均被证实有效。本文基于已发表的研究报告,就调控Ang/Tie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总结分析Ang/Tie通路的作用机制以及未来药物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新生血管疾病 抗新生血管生成 Ang/Tie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诊疗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楠(综述) 文斌(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0,共4页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脉络膜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及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病灶为特点的血管性病变。PCV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一个亚型,目前尚有争议。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的眼科影...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脉络膜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及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病灶为特点的血管性病变。PCV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一个亚型,目前尚有争议。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的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具备无创、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其对血流的显影不受血管渗漏和视网膜出血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测量的病变图像,并能实现病变的定量检测和分层检测和分析。OCTA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助于对PCV这类血管性疾病的认识。PCV的治疗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时代,绝大多数PCV通过单纯抗VEGF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PCV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中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及其靶向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婧研(综述) 文斌(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37-1040,共4页
血管生成是由多种因子参与调控的复杂过程,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所有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起主要作用,并逐渐成为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热点。微小RNA(miRNA)是一类小型非编码RNA,其通过转录后调节在... 血管生成是由多种因子参与调控的复杂过程,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所有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起主要作用,并逐渐成为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热点。微小RNA(miRNA)是一类小型非编码RNA,其通过转录后调节在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作用于VEGF等多个信号通路,从而促进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年人发生率最高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眼球乃至生命。由于多种UM细胞系均可表达VEGF,血管生成在UM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UM的治疗方法十分有限,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对靶向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miRNA在UM及其他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主要调控机制及其作用靶点,以及miRNA在体内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干预措施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肿瘤血管生成 葡萄膜黑色素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