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方式对冬油菜生理生化指标及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曾军 孙万仓 +6 位作者 张亚宏 叶剑 刘雅丽 杨杰 魏文惠 郭秀娟 康艳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6-181,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考察了在基施农家肥、过磷酸钙、硫酸钾的基础上,氮肥(尿素)以种肥、冬前追肥、返青追肥不同的施肥方式施入对冬油菜生理生化指标、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施肥尤其是施种肥在改善与冬油菜抗性有关的超氧化物... 在大田条件下考察了在基施农家肥、过磷酸钙、硫酸钾的基础上,氮肥(尿素)以种肥、冬前追肥、返青追肥不同的施肥方式施入对冬油菜生理生化指标、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施肥尤其是施种肥在改善与冬油菜抗性有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Pro)等生理生化指标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并可促进冬油菜的冬前生长,提高冬油菜的越冬率;在冬前施肥的基础上配合返青追肥可显著促进冬油菜的生长、提高越冬率、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冬油菜 越冬率 生理指标 经济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3
2
作者 叶剑 孙万仓 +10 位作者 武军艳 曾军 张亚宏 刘雅丽 康艳丽 郭秀娟 魏文惠 杨杰 蒲媛媛 曾潮武 刘红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1-175,共5页
研究了西北旱寒区大田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角层结构、含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在120万株/hm^2-60万株/hm^2,越冬率可达到80%以上。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 研究了西北旱寒区大田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角层结构、含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在120万株/hm^2-60万株/hm^2,越冬率可达到80%以上。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为3 160.05 kg/hm^2、3060.00 kg/hm^2、2 860.05 kg/hm^2、2 431.05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分枝部位增高,单株总分枝数减少,其中二次分枝减少大于一次分枝,主花序长度减少,角长、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均降低。含油率也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含油率分别为43.12%、41.91%、41.93、38.9%,以60万株/hm^2含油率最高,达到43.12%。在西北旱寒区,冬油菜合理的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9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产量 群体结构越冬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武军艳 孙万仓 +4 位作者 杨杰 魏文惠 郭秀娟 张俊杰 张鹏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99,共4页
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土覆盖、农家肥覆盖处理对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的越冬率、生育期、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处理较露地栽培可缩短总生育期2-11 d,各生育时期也相应缩短。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好,可缩短生育期11 d左右,农... 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土覆盖、农家肥覆盖处理对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的越冬率、生育期、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处理较露地栽培可缩短总生育期2-11 d,各生育时期也相应缩短。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好,可缩短生育期11 d左右,农家肥覆盖与土覆盖处理分别可缩短生育期2 d与5 d。地膜覆盖、土覆盖、农家肥覆盖越冬率分别为95.45%、81.25%、80.77%,露地栽培越冬率为66.67%。覆盖处理较露地栽培的越冬率增加14.1-28.78个百分点。覆盖处理的株高、主花序长度、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以及角粒数等性状优于露地栽培。覆盖处理可提高产量,其中地膜覆盖产量达到5 358.3 kg/hm^2,土覆盖为3 854.25 kg/hm^2,农家肥覆盖产量为3 704.25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50.94%、8.57%和4.34%。覆盖对提高土壤温度有良好影响,无论地膜覆盖、土覆盖还是农家肥覆盖,土壤温度均高于露地栽培的处理。根据覆盖栽培越冬保苗效果、增产效果以及农事作业的可操作性,建议甘肃中部地区甘蓝型冬油菜栽培以地膜覆盖和土覆盖为主要覆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覆盖 越冬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芥(Eruca Mill.)不同亚种的形态特征及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雅丽 孙万仓 +5 位作者 叶剑 曾军 张亚宏 郭秀娟 杨杰 魏文惠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0-164,181,共6页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vesicaria,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sativa和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pinnatifida3个不同芸芥亚种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3个亚种形态...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vesicaria,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sativa和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pinnatifida3个不同芸芥亚种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3个亚种形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vesicaria的叶、薹茎、角果上都密被刺毛,成熟期较一致,且不易落粒,生育期90-100 d;而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pinatifida薹茎基部密被刺毛而上部较少,种子极小,千粒重0.25 g,且易落粒;Eruca vesicaria (L.) Cav. subsps. sativa亚种,角果较长,表面被刺毛或无刺毛,不同材料间生育期差异较大。不同亚种的农艺性状也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芥 植物学形态特征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变异分析
5
作者 杨杰 孙万仓 +10 位作者 武军艳 魏文惠 郭秀娟 康艳丽 曾潮武 刘红霞 蒲媛媛 张俊杰 牟平 胡兴茂 韩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5,140,共6页
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34份芥菜型油菜为试验材料,对芥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大部分为自交亲和类型,但芥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差异较大,亲和指数在0.25~9.73间。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品种间,而且存在于... 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34份芥菜型油菜为试验材料,对芥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大部分为自交亲和类型,但芥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差异较大,亲和指数在0.25~9.73间。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品种间,而且存在于亚种间。在34份参试材料中,2个品种表现为自交不亲和(0〈亲和指数〈1.00),14个品种表现为自交亲和(亲和指数〉1),18个品种表现为高自交亲和(亲和指数〉4.00)。自交亲和性因地区而异,虽然我国有的芥菜型油菜品种的自交亲和性较高,但是整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有自交亲和品种,也有自交不亲和品种。芥菜型油菜是自交亲和植物,自交亲和材料中也有自交不亲和类型,因而通过定向培育可育成自交不亲和系,对进一步利用杂种优势、大量筛选找到优良杂交组合并进行杂交种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自交亲和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