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甲壳动物等足目潮虫亚目新记录 被引量:5
1
作者 魏崇德 《四川动物》 CSCD 1992年第1期25-27,共3页
作者收集了多年在浙江省各地采集得的甲壳动物等足目(Isopoda)潮虫亚目(Oniscoidea)的种类,经鉴定共得19种,分属于3上科、5科、8属,均为本省首次记录,除海蟑螂、微小鼠妇、嗡声鼠妇等3种外,其余16种均为我国新记录。现分别记述各种的产... 作者收集了多年在浙江省各地采集得的甲壳动物等足目(Isopoda)潮虫亚目(Oniscoidea)的种类,经鉴定共得19种,分属于3上科、5科、8属,均为本省首次记录,除海蟑螂、微小鼠妇、嗡声鼠妇等3种外,其余16种均为我国新记录。现分别记述各种的产地、习性、分布和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纲 等足目 潮虫亚目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引流钱塘江后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崇德 方永标 章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2-14,共3页
西湖引流钱塘江后浮游动物的年平均数量(1214个/升)比引流前减少了73.4%,即降低了悬浮于水体的生物密度,相应地提高了西湖水体的透明度(比引流前提高了9.1cm)。轮虫类在夏、秋季的密度高于冬、春季,作者认为引流入湖的适时季节应放在... 西湖引流钱塘江后浮游动物的年平均数量(1214个/升)比引流前减少了73.4%,即降低了悬浮于水体的生物密度,相应地提高了西湖水体的透明度(比引流前提高了9.1cm)。轮虫类在夏、秋季的密度高于冬、春季,作者认为引流入湖的适时季节应放在夏、秋两季,增加引水量,以冲淡较浓密的生物数量,从而来提高湖水的清晰度。研究表明进水区小南湖的生物量较低(51μg/l),其透明度较高(77.3cm),而出水区少年宫湖区的生物量较高(332μg/l),其透明度则较低(43.7cm),说明各区受益的程度不同。文中建议应多方位的布设引水入湖的湖口,使引入的优质水匀布全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 钱塘江 生态效应 水质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氏栉水虱(甲壳纲,等足目)生态生物学研究
3
作者 陈军 魏崇德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1期78-84,共7页
希氏栉水虱(AsellushilgendorfiiBovalius,1886)分布于浙江德清、富阳、杭州等地的淡水中;在杭州主要生活在玉泉、黄龙洞、葛岭等处的溪流的底层泥表上,营底栖生活.野外种群的数量高峰出现在3月份,雄性达2080个/m2,雌性达1540... 希氏栉水虱(AsellushilgendorfiiBovalius,1886)分布于浙江德清、富阳、杭州等地的淡水中;在杭州主要生活在玉泉、黄龙洞、葛岭等处的溪流的底层泥表上,营底栖生活.野外种群的数量高峰出现在3月份,雄性达2080个/m2,雌性达1540个/m2.至春末初夏两性个体数量降至最低,9月之后数量回升.雌性生物量高于雄性,高峰期雌、雄性生物量分别为7234mg/m2、5729mg/m2.雌体年平均怀卵量为19.7粒,最高怀卵量出现在冬季,平均为26.3粒.幼体以“胎生”方式产生.成体在15.7℃培养下的个体增长量高于22.0℃.同胎幼体在不同温度培养下的增长量略有不同.该文还测定了木虱的呼吸强度和各种氨基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栉水虱 甲壳纲 等足目 生态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及分布 被引量:43
4
作者 蔡如星 郑锋 +4 位作者 陈永寿 王复振 项斯端 魏崇德 王彝豪 《东海海洋》 1990年第1期51-60,共10页
本文系1981年4月~1984年12月对舟山海区沿岸潮间带调查的结果。已鉴定藻类51种,动物224种。区系性质以我国沿海广温性分布种和亚热带种占绝对优势。区系的暖水性质自近岸向外海明显增强,这与台湾暖流对本区的影响有关。绝大多数亚热带... 本文系1981年4月~1984年12月对舟山海区沿岸潮间带调查的结果。已鉴定藻类51种,动物224种。区系性质以我国沿海广温性分布种和亚热带种占绝对优势。区系的暖水性质自近岸向外海明显增强,这与台湾暖流对本区的影响有关。绝大多数亚热带广分布种的北界不超过长江口。种类的水平分布与底质、盐度、海岸开敞程度和海流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和海岸开敞程度有关。据水文、地貌及生物学特征,舟山潮间带可分为近岸区、近外海区和外海区三个生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潮间带 生态学特征 种类 时空分布 生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