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
1
作者 焦士兴 魏凌菡 +4 位作者 王安周 尹义星 赵荣钦 李中轩 孟怡雯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147,共7页
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运用ArcGIS 10.8软件分析了重心演变趋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安阳生态效益指数... 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运用ArcGIS 10.8软件分析了重心演变趋势,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安阳生态效益指数增幅最大、商丘降幅最大,商丘经济效益指数增幅最大、平顶山增幅最小,濮阳社会效益指数增幅最大、鹤壁降幅最大;2)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数重心分布于郑州和许昌,呈现向东北迁移趋势,其中生态效益指数、经济效益指数和社会效益指数重心分别呈现向东南、东和东北迁移趋势;3)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主要障碍因子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污水处理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亿元农业总产值用水量、城市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自来水普及率分别是鹤壁、漯河、周口3个地级市,洛阳、平顶山2个地级市,安阳、新乡、焦作、濮阳、济源5个地级市,许昌、三门峡2个地级市,南阳、商丘、驻马店3个地级市第一大障碍因子;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元GDP用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分别是开封、信阳、郑州的第一大障碍因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时空演化 综合指数法 障碍度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水生态足迹模型的中部六省水资源利用评价
2
作者 焦士兴 王安周 +4 位作者 刘家乐 刘畅 赵荣钦 李中轩 魏凌菡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
【目的】定量评价中部六省水资源真实利用状况。【方法】基于能值理论,研究了中部六省能值水生态承载力等时空格局,分析了能值水生态足迹的构成。【结果】①中部六省能值水生态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能值水生态承载力的地表水能值生态承... 【目的】定量评价中部六省水资源真实利用状况。【方法】基于能值理论,研究了中部六省能值水生态承载力等时空格局,分析了能值水生态足迹的构成。【结果】①中部六省能值水生态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能值水生态承载力的地表水能值生态承载力最大,地下水能值生态承载力次之,雨水能值生态承载力最小,三者占比分别为84%、9%、7%。②中部六省水生态盈余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呈水生态赤字状态;水生态压力指数则呈波动下降趋势,2011、2016年均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③中部六省能值水生态足迹和能值水生态承载力均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六省排序具有一定的差别。④中部六省水生态盈余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湖北(2.94×10^(8)hm^(2))、安徽(2.37×10^(8)hm^(2))、河南(2.27×10^(8)hm^(2))、湖南(1.22×10^(8)hm^(2))、江西(1.06×10^(8)hm^(2))、山西(0.62×10^(8)hm^(2));水生态压力指数空间分布不均且南方低于北方。⑤中部六省及南、北部能值水生态足迹构成中均是农业用水生态足迹最大、生态环境用水生态足迹最小;南部排序为水产品、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污染生态足迹,北部则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水污染和水产品生态足迹。【结论】中部六省水资源处于生态不可持续利用状态,通过兴修水利工程、重视节水技术、优化用水结构等有利于实现区域水资源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水生态足迹 中部六省 水资源利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焦士兴 林璐霜 +4 位作者 王安周 刘清春 尹义星 魏凌菡 丁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37,共10页
研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运用Eviews 10.0软件检验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三者之... 研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运用Eviews 10.0软件检验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9省区环境污染指数整体变化曲线呈现先升后降特征,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和山东5省区的环境污染指数变化曲线呈现倒“U”型,四川、内蒙古、陕西和山西4省区的环境污染指数变化曲线呈现倒“N”型;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除青海和内蒙古外的7省区的产业结构格局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青海和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格局稳定在“三二一”。(2)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差异显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5省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山西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不显著;河南和山东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青海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作用和影响较小。(3)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曲线均呈倒“N”型,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的演变趋势不同,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改善得并不明显;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和山东5省区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了环境污染,四川、内蒙古、陕西和山西4省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剧了环境污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大治污投入等,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环境污染 黄河流域9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4
作者 焦士兴 张智慧 +3 位作者 王安周 刘清春 李中轩 魏凌菡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9-34,共6页
研究河南省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两者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分析了两者2005-2020年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1)在水资源集约利用中,单位GDP用水量权重最高,单位灌溉面积粮食产... 研究河南省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两者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分析了两者2005-2020年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1)在水资源集约利用中,单位GDP用水量权重最高,单位灌溉面积粮食产量权重最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权重最高,污水处理率权重最低。2)河南省水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等级逐步提升,综合评价值呈波动增长态势。3)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值稳步上升,综合评价等级逐步过渡为优秀。4)河南省两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发展态势相似。耦合度类型大致处于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类型不断优化。研究结果能较好反映河南省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积极推进河南省节水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水资源集约利用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