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缘旺苍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裂缝脉体发育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全超 李小佳 +5 位作者 李峰 郝景宇 邓双林 吴娟 邓宾 王道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70,共9页
通过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测试以及盆地数值模拟等,对四川盆地米仓山前缘旺苍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脉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判别了沉积期的流体活动期次和流体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旺苍地区筇竹寺组发育2期方解... 通过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测试以及盆地数值模拟等,对四川盆地米仓山前缘旺苍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脉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判别了沉积期的流体活动期次和流体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旺苍地区筇竹寺组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和1期石英脉体,石英脉体的形成晚于方解石脉体,第一期方解石脉体形成于早志留世,成脉流体主要为层内地层水,受少量大气淡水和海水影响,与液态烃类流体一起充注,均一温度为83.1~136.2℃,盐度为0.4%~12.2%;第二期方解石脉体形成于早侏罗世,成脉流体为层内地层水,与液态烃类和高密度气相甲烷混合充注,均一温度为140.2~185.4℃,盐度为5.7%~17.3%;石英脉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成脉流体为筇竹寺组硅质流体,与高密度气相甲烷一起充注,均一温度为162.1℃,盐度为13.8%。(2)研究区筇竹寺组方解石脉体样品的δ^(18)O_(PDB)值为-14.95‰~-9.17‰,绝大部分方解石脉体实测δ^(18)O_(PDB)值均小于早寒武世全球海水的平均值,其负偏移特征受控于成脉流体温度和δ^(18)O丰度。方解石脉体和围岩中稀土元素富集,二者均具有Eu正异常和Ce无异常,流体来源于层内地层水。(3)研究区筇竹寺组受外源流体影响较小,节理和裂缝发育,并不沟通上下地层,有利于山前带筇竹寺组页岩气的聚集与封闭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方解石脉体 石英脉体 流体活动 流体包裹体 封闭条件 筇竹寺组 下寒武统 旺苍地区 米仓山前缘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烃源岩气藏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气藏为例 被引量:49
2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6 位作者 张汉荣 段金宝 夏文谦 刘珠江 魏全超 王昆 潘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33,共11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以往一直都被视为一套碳酸盐岩烃源岩,未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储层评价与测试工作。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思路,借助于兼探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茅一段进行测试并获得了工业气流。为了...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以往一直都被视为一套碳酸盐岩烃源岩,未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储层评价与测试工作。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思路,借助于兼探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茅一段进行测试并获得了工业气流。为了进一步弄清该区茅一段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基于野外剖面实测、钻井系统取心以及实验室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地区茅一段气藏源储一体,天然气主要富集在黑灰色灰泥灰岩和瘤状灰泥灰岩中;②储集空间主要为粒缘孔(缝)、成岩收缩孔(缝)、有机质孔和裂缝;③孔隙以纳米级孔为主,主体孔径为5~50 nm,介于页岩储层与常规储层之间,并且非均质性强;④气藏具有源储共生、岩性控藏、大面积层状分布的特点,表现为两段式油气差异富集——"早期层内近源富集"与"晚期层间泄压调整";⑤外缓坡相带中伴随阵发性上升流沉积的黑灰色富有机质细粒灰泥灰岩的发育是天然气成藏的基础,黏土矿物转化控制了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裂缝发育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高产。结论认为,该区茅一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气藏——碳酸盐岩烃源岩气藏,并且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已有多口井获气;该类气藏的发现,不仅拓展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领域,而且还可以为中国南方其他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 涪陵地区 中二叠统茅口组 碳酸盐岩 烃源岩气藏 灰泥灰岩储集层 致密气藏 源储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35
3
作者 郭旭升 李宇平 魏全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近期勘探突破表明茅口组储层在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古岩溶纵向划分、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展布研究及恢复古地貌等方法对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茅口组灰岩古岩溶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深部... 近期勘探突破表明茅口组储层在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古岩溶纵向划分、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展布研究及恢复古地貌等方法对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茅口组灰岩古岩溶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深部缓流带,其中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岩溶相带。地震上发育"斜亮点"和"变振幅"两种古岩溶储层类型,集中分布在岩溶斜坡的隆盛及天堂坝—四面山地区。綦江—涪陵处于官渡岩溶高地的东斜坡,勘探领域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口组 古岩溶 古地貌 勘探领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