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技术在金刚石加工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叶盛 赵上熳 +6 位作者 邢忠福 彭志勇 郑宇亭 陈良贤 刘金龙 李成明 魏俊俊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57,共22页
激光加工是目前金刚石的主流加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加工形式,激光加工精度高、效率高、普适性强,因而在金刚石切割、微孔成型、微槽道加工及平整化等方面均得到广泛应用。文中阐述了金刚石激光加工原理,介绍了不同类型激光与金刚石... 激光加工是目前金刚石的主流加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加工形式,激光加工精度高、效率高、普适性强,因而在金刚石切割、微孔成型、微槽道加工及平整化等方面均得到广泛应用。文中阐述了金刚石激光加工原理,介绍了不同类型激光与金刚石材料相互作用机制,重点总结了近几年多种激光加工金刚石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型的激光加工方法的特点,探讨了现阶段激光技术在金刚石加工领域面临的问题、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激光加工 激光切割 微孔成型 微槽道 激光平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色心调控及光学谐振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良禾 刘金龙 +5 位作者 屠菊萍 郑宇亭 牟恋希 李灏 魏俊俊 李成明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93-108,共16页
金刚石因其优异的光学特性和色心发射器而被应用于光子器件领域。光学谐振器是一种微纳米光学结构,基于有限模体积内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增强,能够将金刚石色心的发射与谐振器的增强效应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增强色心的发射,用于在光子电路... 金刚石因其优异的光学特性和色心发射器而被应用于光子器件领域。光学谐振器是一种微纳米光学结构,基于有限模体积内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增强,能够将金刚石色心的发射与谐振器的增强效应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增强色心的发射,用于在光子电路中提供稳定且强度充足的光学信号。近年来,金刚石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金刚石光学谐振器的研究和应用。本文总结了金刚石光学谐振器的研究现状,概述了金刚石的基本性质、合成与加工方法,介绍了金刚石色心的生成以及其与光学谐振器的耦合原理,梳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金刚石光学谐振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金刚石光学谐振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光学谐振器 色心 微纳加工 Purcell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自支撑膜的高温红外透过性能 被引量:9
3
作者 黑立富 闫雄伯 +6 位作者 朱瑞华 陈良贤 刘金龙 魏俊俊 廉伟艳 张荣实 李成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由于金刚石具有低吸收和优异的力学与导热性能使其成为长波(8~12μm)红外光学窗口材料的重要选择。对于许多极端条件的应用,化学气相沉积(CVD)金刚石自支撑膜的高温光学性质至关重要。应用直流电弧等离子喷射法制备光学级金刚石自支撑... 由于金刚石具有低吸收和优异的力学与导热性能使其成为长波(8~12μm)红外光学窗口材料的重要选择。对于许多极端条件的应用,化学气相沉积(CVD)金刚石自支撑膜的高温光学性质至关重要。应用直流电弧等离子喷射法制备光学级金刚石自支撑膜进行变化温度的红外光学透过性能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拉曼光谱仪检测CVD金刚石膜的表面形貌、结构特征和红外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在27℃时金刚石膜长波红外8~12μm之间的平均透过率达到65.95%,在500℃时8~12μm处的平均透过率为52.5%。透过率下降可分为3个阶段。对应于透过率随温度的下降,金刚石膜的吸收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金刚石自支撑膜表面状态的变化,对金刚石膜光学性能的影响显著大于内部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弧等离子喷射 金刚石自支撑膜 高温红外透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的技术路线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冯峰 史锴 +5 位作者 瞿体明 魏俊俊 吴蔚 张燕怡 肖绍铸 韩征和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3期9-15,35,共7页
钇系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具备优异的超导性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涂层导体长带的研制在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主要的技术路线为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和轧制辅助双轴织构基带(RABiTS)2种... 钇系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具备优异的超导性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涂层导体长带的研制在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主要的技术路线为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和轧制辅助双轴织构基带(RABiTS)2种,其中IBAD技术路线的使用更为广泛而且产品性能处于领先地位。基于对上述2种技术路线进行的对比分析研究,介绍了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研究单位的进展情况,并对这2种技术路线在涂层导体结构的3个基本部分(金属基带、过渡层、超导层)的制备情况进行了具体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超导 涂层导体 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 轧制辅助双轴织构基带(RAB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终止金刚石表面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金龙 刘盛 +8 位作者 郭建超 化称意 陈良贤 魏俊俊 黑立富 王晶晶 冯志红 刘青 李成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41-1746,共6页
为考察金刚石形成氢终止表面的反应机制,采用微波氢等离子体处理以及电阻丝氢气气氛加热处理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光发射谱(OES)和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分别表征了微波氢等离子体中的活性基团和金刚石表面氢终止浓度.结果表明... 为考察金刚石形成氢终止表面的反应机制,采用微波氢等离子体处理以及电阻丝氢气气氛加热处理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光发射谱(OES)和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分别表征了微波氢等离子体中的活性基团和金刚石表面氢终止浓度.结果表明,微波氢等离子体环境下,随着衬底温度、等离子体密度和能量的增加,温度至700°C(800 W/3 k Pa)时,等离子体中出现了明显的CH基团;相应地,金刚石表面氢终止浓度随温度、等离子体密度和能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氢气气氛下电阻丝加热的方法同样形成了氢终止金刚石表面,表明微波等离子体处理金刚石表面形成氢终止主要源于由温度控制的表面化学反应,而非等离子体的物理刻蚀作用.氧终止金刚石表面形成氢终止的机制是表面C=O键在高于500°C时分解为CO,相应的悬挂键由氢原子或氢分子占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氢等离子体 金刚石 氢终止 氧终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法在肿瘤患者手臂静脉输液港维护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王萌 王佳琪 +1 位作者 魏俊俊 杨棕傲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31-33,88,共4页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法在肿瘤患者手臂静脉输液港维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应用手臂静脉输液港化疗的肿瘤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法在肿瘤患者手臂静脉输液港维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应用手臂静脉输液港化疗的肿瘤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观察两组并发症及满意度,并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并发症及满意度比较,P均<0.05。两组干预后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手臂静脉输液港维护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提升其满意度、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静脉输液港 PDCA循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金刚石管及其表征
7
作者 高旭辉 魏俊俊 吕反修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83-383,共1页
关键词 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 金刚石 制备 表征 钨丝 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式冲蚀磨损实验系统及红外光学材料冲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凤雷 贺琦 +2 位作者 郭会斌 魏俊俊 吕反修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6-202,共7页
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喷射式冲蚀磨损实验系统及双速双盘测速装置,通过对磨料供给系统的改进,提高了磨料供给稳定性和控制精度,采用双速双盘测速装置使喷砂速度的测量精度达到±5%。对红外光学材料Ge、ZnS、MgF2和石英玻璃进行了冲蚀实... 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喷射式冲蚀磨损实验系统及双速双盘测速装置,通过对磨料供给系统的改进,提高了磨料供给稳定性和控制精度,采用双速双盘测速装置使喷砂速度的测量精度达到±5%。对红外光学材料Ge、ZnS、MgF2和石英玻璃进行了冲蚀实验,测量了冲蚀磨损对红外透过率的影响,并通过对冲蚀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观测,对冲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喷射式冲蚀磨损实验系统能够满足冲蚀实验要求;在相同冲蚀条件下,不同的红外光学材料具有不同的冲蚀率,造成红外透过率不同程度的降低,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冲蚀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式冲蚀磨损实验机 红外光学材料 冲蚀破坏机理 红外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the radiation stability of diamond ohmic contacts
9
作者 牟恋希 赵上熳 +7 位作者 王鹏 原晓芦 刘金龙 朱志甫 陈良贤 魏俊俊 欧阳晓平 李成明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44-448,共5页
The ohmic contact interface between diamond and metal is essenti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iamond detectors.Surface modifi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ontact performance and eliminate the interface polarizatio... The ohmic contact interface between diamond and metal is essenti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iamond detectors.Surface modifi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ontact performance and eliminate the interface polarization effect.However,the radiation stability of a diamond detector is also sensitive to surface modification.In this work,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ology on a diamond ohmic contact under high-energy radiation was investigated.Before radiation,the specific contact resistivities(ρc)between Ti/Pt/Au-hydrogen-terminated diamond(H-diamond)and Ti/Pt/Au-oxygenterminated diamond(O-diamond)were 2.0×10^(-4)W·cm^(2) and 4.3×10^(-3)Wcm^(2),respectively.After 10 MeV electron radiation,the ρc of Ti/Pt/Au H-diamond and Ti/Pt/Au O-diamond were 5.3×10^(-3)W·cm^(2)and 9.1×10^(-3)W·cm^(2),respectively.The rates of change of ρc of H-diamond and O-diamond after radiation were 2550%and 112%,respectively.The electron radiation promotes bo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amond surface,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ρ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crystal diamond ohmic contact surface modification electron rad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魏俊俊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7期157-158,共2页
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60例。研究组使用胺碘酮治疗,对比组使用普罗帕酮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60例。研究组使用胺碘酮治疗,对比组使用普罗帕酮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比组为75.0%,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普罗帕酮,并且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强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冠心病 心律失常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白明洁 刘金龙 +4 位作者 齐志娜 何江 魏俊俊 苗建印 李成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59,共14页
润滑与冷却是当前工业领域两个重要的议题。前者与机械装置、零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寿命直接相关,对减少摩擦产生的能耗具有重大意义,而后者对于高功率密度器件的热管理至关重要。二者的结合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领域广泛存在,而纳米... 润滑与冷却是当前工业领域两个重要的议题。前者与机械装置、零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寿命直接相关,对减少摩擦产生的能耗具有重大意义,而后者对于高功率密度器件的热管理至关重要。二者的结合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领域广泛存在,而纳米流体是一种很好的承载二者的工作介质。本文针对石墨烯纳米流体这一热点,综述了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分散理论基础与方法,对影响石墨烯纳米流体悬浮稳定性因素进行了调研,归纳总结了纳米流体的导热机理、影响因素以及石墨烯纳米流体进展,分析了纳米流体未实现大面积应用的主要原因,同时对石墨烯作为添加剂应用于润滑领域的进展进行了评述。最终提出石墨烯纳米流体协同增强换热与减磨润滑的应用设计。在航天器等应用领域中,由于对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力热耦合综合性能缺乏广泛研究,以及航天器稳定性和长期运行可靠性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以航天传热工质为基础,进行纳米粒子针对性设计,通过系统开展基于空间环境动态流动换热性能与回路寿命的研究,为未来实现纳米流体的航天器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流体 分散稳定性 表面修饰 热导率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俊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1046-1047,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并发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观察组)42例,非心源性休克组(对照组)64例。比较两...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并发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观察组)42例,非心源性休克组(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探讨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左心室内径、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既往吸烟史及糖尿病史、A型与B型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史、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膜表面微结构红外增透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朝阳 魏俊俊 +4 位作者 邢忠福 彭志勇 刘金龙 陈良贤 李成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6-133,共8页
CVD金刚石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红外光学窗口材料,但其在红外波段的理论透过率仅能实现约71%。通过表面亚波长结构设计可进一步增强CVD金刚石膜的光学透过性能。该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模拟,建立了金刚石微结构特征与光学增透之间的定量关系。... CVD金刚石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红外光学窗口材料,但其在红外波段的理论透过率仅能实现约71%。通过表面亚波长结构设计可进一步增强CVD金刚石膜的光学透过性能。该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模拟,建立了金刚石微结构特征与光学增透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此为指导,探讨了在具有微结构硅片表面,采用MPCVD方法复制生长出具有微结构的金刚石自支撑光学级薄膜,用于提升金刚石膜在红外波段的透过率。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原始硅片和金刚石表面及微结构形貌,通过拉曼散射光谱评估了金刚石的生长质量及形核层影响,采用红外光谱仪测试了金刚石红外透过率。结果显示,单面构筑微结构后,金刚石膜在8~12μm波段的透过率可从70%提升至76%,说明表面微结构能显著提升金刚石膜的光学透过性能。非金刚石形核层以及表面微结构的完整性不足可能是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模拟结果具有一定偏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膜 亚波长结构 红外增透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反应机制与发光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金龙 林亮珍 +5 位作者 胡锦凤 白明洁 陈良贤 魏俊俊 黑立富 李成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98,共7页
为探讨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发光性质的影响规律与本质,采用微波加热法通过控制微波功率、反应时间以及p H值合成了一系列纳米碳点,并利用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测试对纳米碳点的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傅立叶红外光谱对... 为探讨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发光性质的影响规律与本质,采用微波加热法通过控制微波功率、反应时间以及p H值合成了一系列纳米碳点,并利用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测试对纳米碳点的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反应产物官能团变化分析,最终揭示了微波加热过程中葡萄糖向纳米碳点转变的机制与发光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法制备纳米碳点,当微波功率为560 W,反应时间为2.5 min时,获得纳米碳点发光性能最佳。当采用波长370 nm紫外光激发时,对应451 nm的蓝光发射强度最高。伴随纳米碳点溶液p H值从酸性变为碱性,纳米碳点最强发光峰的激发光波长由350 nm显著向高波长方向移动,且发光峰强度显著升高。紫外吸收光谱与傅立叶红外光谱显示反应过程中形成了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表明微波加热过程中是葡萄糖单糖向多糖聚合并最终发生碳化的过程。不同pH值下纳米碳点发光性质的差异,源于对纳米碳点中C=C键与C=O键比例的调整,从而实现对纳米碳点的光学带隙宽度及激子束缚能等的综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点 荧光发光 葡萄糖 微波合成 碳化反应 光学带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electric field at the edge of a substrate to deposit a φ100 mm uniform diamond film in a 2.45 GHz MPCVD system 被引量:3
15
作者 Kang AN Shuai ZHANG +6 位作者 Siwu SHAO Jinlong LIU Junjun WEI Liangxian CHEN Yuting ZHENG Qing LIU Chengming LI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47-154,共8页
In this study,uniform diamond films with a diameter of 100 mm were deposited in a 15 kW/2.45 GHz ellipsoidal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system.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previously developed by our grou... In this study,uniform diamond films with a diameter of 100 mm were deposited in a 15 kW/2.45 GHz ellipsoidal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system.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previously developed by our group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ectric strength and electron density of plasma.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lectric field in the cavity includes multiple modes,i.e.TM_(02) and TM_(03).When the gas pressure exceeds 10 kPa,the electron density of plasma increases and plasma volume decreases.A T-shaped substrate was developed to achieve uniform temperature,and the substrate was suspended in air fromφ70 to 100 mm,thus eliminating vertical heat dissipation.An edge electric field was added to the system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shaped substrate.Moreover,the plasma volume in this case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electric field but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periphery electric field of the TM_(02) mode.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lectric field above and below the edge benefits the plasma volume rather than the periphery electric field of the TM_(02) mode.The quality,uniformity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deposited diamond films were primarily investigated to maintain substrate temperature uniformity.When employing the improved substrate,the thickness unevenness of theφ100 mm diamond film decreased from 22%to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CVD 2.45 GHz diamond film plasma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ubstrate holder size on the electric field and discharge plasma on diamond-film formation at high deposition rates during MPCVD 被引量:2
16
作者 安康 陈良贤 +8 位作者 刘金龙 赵云 闫雄伯 化称意 郭建超 魏俊俊 黑立富 李成明 吕反修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07-113,共7页
The effect of the substrate holder feature dimensions on plasma density(ne), power density(Qmw) and gas temperature(T) of a discharge marginal plasma(a plasma caused by marginal discharge) and homogeneous plas... The effect of the substrate holder feature dimensions on plasma density(ne), power density(Qmw) and gas temperature(T) of a discharge marginal plasma(a plasma caused by marginal discharge) and homogeneous plasma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 Our simulations show that decreas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substrate holder in a radical direction and increasing its dimens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xis helps to produce marginally inhomogeneous plasma. When the marginal discharge appears, the maximum plasma density and power density appear at the edge of the substrate. The gas temperature increases until a marginally inhomogeneous plasma develops. The marginally inhomogeneous plasma can be avoided using a movable substrate holder that can tune the plasma density, power density and gas temperature. It can also ensure that the power density and electron density are as high as possible with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plasma. Moreover, both inhom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diamond films were prepared using a new substrate holder with a diameter of 30 mm. The observation of inhomogeneous diamond films indicates that the marginal discharge can limit the deposition rat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diamond film. The successfully produced homogeneous diamond films show that by using a substrate holder it is possible to deposit diamond film at 7.2 μm h^(–1)at 2.5 kW microwave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der diamond inhomogeneous dimensions marginal microwave figure obstacle Figure elimin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MPCVD沉积模式制备高均匀性的D100mm金刚石薄膜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帅 安康 +6 位作者 杨志亮 邵思武 陈良贤 魏俊俊 刘金龙 郑宇亭 李成明 《真空与低温》 2022年第5期549-555,共7页
频率为2.45 GHz的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装置能够沉积直径超过60 mm的金刚石薄膜,但由于MPCVD技术中等离子体的半球形分布特点,很难保证沉积出均匀性好的大尺寸薄膜,调整等离子体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数值... 频率为2.45 GHz的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装置能够沉积直径超过60 mm的金刚石薄膜,但由于MPCVD技术中等离子体的半球形分布特点,很难保证沉积出均匀性好的大尺寸薄膜,调整等离子体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数值模拟的研究发现,衬底边缘悬空产生的间隙能够形成空心阴极放电,提高边缘薄膜的沉积率,优化均匀性。检测结果表明,D100 mm金刚石薄膜上80个点的厚度方差值从4.5×10^(-4)降低到5.0×10^(-5),证明薄膜的均匀性得到提高。金刚石薄膜表面热应力分布更均匀,厚度极值差从70μm降低到30μm,从而降低了薄膜在研磨抛光中产生裂纹的可能性。在较低的沉积压力下,薄膜生长的均匀性和质量均有提升,极值差只有1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MPCVD 均匀性 边缘弱空心阴极效应 金刚石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_(x)介质薄膜制备及其对GaN表面金刚石形核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思彤 张钦睿 +5 位作者 郑宇亭 郝志恒 刘金龙 陈良贤 魏俊俊 李成明 《真空与低温》 2023年第1期12-19,共8页
SiN_(x)作为GaN和金刚石异质结构的中间层,不仅是下层GaN材料的保护层,也是上层金刚石的形核生长层,因此SiN_(x)介质薄膜对于GaN表面合成高质量金刚石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别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和磁控溅射(MS)方法在GaN-Si... SiN_(x)作为GaN和金刚石异质结构的中间层,不仅是下层GaN材料的保护层,也是上层金刚石的形核生长层,因此SiN_(x)介质薄膜对于GaN表面合成高质量金刚石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别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和磁控溅射(MS)方法在GaN-Si衬底上制备SiN_(x)介质薄膜。利用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光光谱、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等技术对SiN_(x)薄膜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PCVD镀制的非晶态SiN_(x)介质薄膜经籽晶播种、形核生长金刚石后,金刚石/SiN_(x)/GaN界面完整致密;采用MS制备的SiN_(x)介质薄膜呈晶态特征,对应的界面出现明显的刻蚀坑。沉积方式会影响SiN_(x)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高致密度的非晶态结构有利于金刚石层快速形核生长,对于构建金刚石基GaN结构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低温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氮化硅 介质钝化薄膜 金刚石形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掺杂对Y_(2)O_(3)/Diamond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操淑琴 黄亚博 +9 位作者 陈良贤 刘金龙 魏俊俊 廉伟艳 赵志宏 杨振京 陈晓依 彭志勇 邢忠福 李成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4-273,共10页
稀土掺杂可以有效地改变基体材料的结构并提高使用性能。利用磁控溅射法在单晶硅和多晶CVD金刚石上分别制备了未掺杂及La掺杂的Y_(2)O_(3)薄膜,研究了La掺杂氧化钇(Y_(2)O_(3))增透薄膜的组成、结构及性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掠入... 稀土掺杂可以有效地改变基体材料的结构并提高使用性能。利用磁控溅射法在单晶硅和多晶CVD金刚石上分别制备了未掺杂及La掺杂的Y_(2)O_(3)薄膜,研究了La掺杂氧化钇(Y_(2)O_(3))增透薄膜的组成、结构及性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掠入射X射线(GIXRD)研究表明,金属La与O相互作用,以La-O化合物形式存在于Y_(2)O_(3)薄膜中,未掺杂的Y_(2)O_(3)薄膜呈现立方(222)面柱状晶体取向,随着La掺杂功率的增加,开始出现新的单斜Y_(2)O_(3)相(111)晶面。从扫描电镜(SEM)观察到不同La掺杂功率下Y_(2)O_(3)薄膜呈现柱状晶结构,结晶质量较好。由原子力显微镜(AFM)证实,与未掺杂的Y_(2)O_(3)薄膜相比,La掺杂的Y_(2)O_(3)薄膜具有较低的粗糙度(RMS)值。在La掺杂的Y_(2)O_(3)薄膜中,随着La浓度的增加,柱状晶的晶粒尺寸显著减小。在8~12μm的长波红外范围内,La掺杂后的Y_(2)O_(3)/金刚石薄膜最大透过率为80.3%,与CVD金刚石相比,透过率提高19.8%。颗粒细小的La掺杂Y_(2)O_(3)薄膜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弹性模量,硬度由未掺杂(12.02±0.37)GPa增加到(14.14±0.39)GPa,弹性模量由(187±14)GPa增加到(198±7.5)GPa。结果表明,与未掺杂Y_(2)O_(3)薄膜相比,La掺杂的Y_(2)O_(3)薄膜在保持较高红外透过率条件下,通过细晶强化获得了更高的硬度,有利于提升砂蚀、雨蚀等冲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D金刚石 Y_(2)O_(3)增透膜 LA掺杂 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ace Carbonization of GaN and the Related 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the Annealing Process
20
作者 Jin-Long Liu Liang-Xian Chen +3 位作者 Jun-Jun Wei Li-Fu Hei Xu Zhang Cheng-Ming L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1-54,共4页
To explain the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carbon-ion-implanted GaN under the diamond growth environment,the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correlative with sites'carbon atoms located for ... To explain the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carbon-ion-implanted GaN under the diamond growth environment,the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correlative with sites'carbon atoms located for highfluence carbon-ion-implanted Ga N are discussed.GaN is implanted with carbon ion using fluence of 2×10^(17)cm^(-2)and energy of 45 keV.Then the implanted samples are annealed at 800℃for 20 min and 1 h under the N_(2) atmosphere.The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ion-implanted GaN are evaluated by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um at wavelength 325 nm.The lattice damage of Ga N is characterized by Raman spectrum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cancy-defect evolution before and after annealing is measured by slow positron annihi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carbon atoms will be located at the interstitial sites after carbon ion implantation due to the weak mobility.As the implanted samples are annealed,strong yellow luminescence is emitted and the vacancies for Ga(V_(Ga))are reduced resulting from the migration of interstitial carbon(C_(i))and formation of complexes(CGaand/or C_(Ga)-C_(i))between them.As the annealing time is prolonged,the carbon ions accommodated by the vacancies are saturated,vacancy clusters with carbon atoms appea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_(Ga)diminishes,which will have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diamond film nucleation and growth.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