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山市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污染来源和减排效果模拟分析
1
作者 蒋争明 杨满芽 +5 位作者 高缨红 张颖姬 陈吟晖 麦健华 赵志远 陈焕盛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9,共14页
利用WRF-CMAQ模式和中山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中的NAQPMS模式,对中山市2022年9月一次臭氧(O_(3))重污染过程进行了污染过程分析、来源解析和减排评估分析。WRF-CMAQ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该时段的气象条件、二氧化氮及O_(3)浓度的变... 利用WRF-CMAQ模式和中山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中的NAQPMS模式,对中山市2022年9月一次臭氧(O_(3))重污染过程进行了污染过程分析、来源解析和减排评估分析。WRF-CMAQ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该时段的气象条件、二氧化氮及O_(3)浓度的变化过程。该次O_(3)污染过程主要是由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叠加大陆高压等不利气象条件引起的。本地排放及区域输送对中山市O_(3)浓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0.5%和79.5%,区域输送占主导。对中山市O_(3)浓度贡献最大的两个来源分别是交通源和溶剂使用源,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9.6%和35.6%。工业源的贡献也不可忽略,平均贡献率为9.9%。单独针对中山市进行减排,无法消除本次重度污染天气,表明单个城市减排难以抵御区域性大范围污染过程,需加强区域联动。模拟结果显示,对中山、广州、东莞、佛山、江门和深圳等珠三角重点城市进行联合减排,减排力度越大则空气质量改善越明显。当减排力度达到100%时,可消除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但依然存在轻度污染天气,表明大幅度减排可以显著降低O_(3)浓度峰值和减少O_(3)污染天数,但仍难以完全抵御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市 臭氧 数值模拟 来源解析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蒋争明 杨满芽 +4 位作者 王玥 张颖姬 彭海辉 林小华 高缨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3-848,854,共7页
为深入了解中山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源及对臭氧的影响,基于2021年1—12月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大气VOCs体积分数、组分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来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山市大气VOCs体积分数日均值为2.61×10^(-9)~1.14... 为深入了解中山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源及对臭氧的影响,基于2021年1—12月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大气VOCs体积分数、组分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来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山市大气VOCs体积分数日均值为2.61×10^(-9)~1.14×10^(-7),年均值为2.18×10^(-8),其中,烷烃是占比最大的组分,占60.0%,其次是芳香烃和烯烃,分别占25.9%和9.3%。除乙烯外,臭氧污染日前十物种体积分数较非污染日上升6%~49%。中山市OFP平均值为228.43μg/m 3,其中,芳香烃和烯烃是贡献率较高的组分,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和异戊二烯等是关键活性物种。VOCs主要来源有机动车排放源、油气挥发源、工业源、燃烧源、溶剂使用源、天然源。溶剂使用源和工业源是OFP贡献率最高的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25.5%和24.0%,燃烧源、油气挥发源、天然源和机动车排放源贡献率分别为14.1%、13.3%、11.6%和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 臭氧生成潜势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