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麦田蓄水保墒耕作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高绪科 王小彬 +2 位作者 汪德水 曾令文 王文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9,共9页
在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的3年试验表明,旱地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土壤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率,使麦播期2m土体有... 在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的3年试验表明,旱地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土壤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率,使麦播期2m土体有效水含量较普耕增加13.8~48.9mm;如果在不同耕法基础上再进行秸秆覆盖,播前有效水含量(仅0~60cm)较不盖者平均增加19.1mm。据估算,播种时每增加10mm有效水,可提高小麦产量8.2~11.8kg/亩。研究表明,深耕休闲及秸秆覆盖是旱地麦田蓄水保墒和挖掘降水潜力的重要节水措施。休闲地深耕可隔年进行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蓄水保墒 耕作 秸秆覆盖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蓄水保墒耕作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绪科 王小彬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7-27,共1页
我们在山西省半湿润偏旱区的电留旱农试验区试验研究了旱地一年一麦田不同土壤耕作及其桔秆覆盖的蓄水保墒效应,为本区提出了合理的保水保土耕作措施。夏休闲——冬小麦是本区冬小麦主要种植方式。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7.2毫米,年内... 我们在山西省半湿润偏旱区的电留旱农试验区试验研究了旱地一年一麦田不同土壤耕作及其桔秆覆盖的蓄水保墒效应,为本区提出了合理的保水保土耕作措施。夏休闲——冬小麦是本区冬小麦主要种植方式。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7.2毫米,年内季节降水分布不均,70%以上降水集中在6、7、8、9月份,冬春季降水稀少,且多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耕作 蓄水保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保护耕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蔡典雄 张志田 +2 位作者 高绪科 王小彬 张镜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7-74,共8页
研究表明,在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夏闲期采用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能增加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贮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夏闲期2m土体比传统耕法多蓄水9.9~11.5mm,增产12.1%;深松秸秆覆盖夏闲期比传统耕法多蓄... 研究表明,在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夏闲期采用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能增加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贮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夏闲期2m土体比传统耕法多蓄水9.9~11.5mm,增产12.1%;深松秸秆覆盖夏闲期比传统耕法多蓄水25.8~34.9mm,增产14.3%。在相应耕法夏闲的基础上麦播后再采用秸秆连续覆盖,则能降低土壤水的蒸发损失,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法比较,免耕和深松播后覆盖分别增产9.7~46.8%和12.3~51.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4~0.26kg/(mm·亩)和0.18~0.29kg/(mm·亩)。说明采用深松秸秆覆盖夏休闲是本区旱地麦田蓄保降雨十分有效的耕作措施,夏闲期和麦播后连续秸秆覆盖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稳产增产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保护耕作 麦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寿阳旱农试区保护耕作体系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蔡典雄 王小彬 +2 位作者 张志田 高绪科 张镜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1-46,共6页
试验设在半湿润偏旱的山西寿阳旱农试区,主要探讨了旱地春玉米地采取少耕、免耕及覆盖等不同保护耕作措施的抗风蚀作用、保持土壤水分的效果及其对春玉米出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而提出适于寿阳及其同类型区的两套春玉米地... 试验设在半湿润偏旱的山西寿阳旱农试区,主要探讨了旱地春玉米地采取少耕、免耕及覆盖等不同保护耕作措施的抗风蚀作用、保持土壤水分的效果及其对春玉米出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而提出适于寿阳及其同类型区的两套春玉米地保护耕作体系:(1)少(免)耕秸秆覆盖结合喷施除草剂,即当年玉米秸秆站立收穗后,秸秆推倒免耕或秸秆推倒间隔深松,次年采用免耕播种机施肥和播种并结合喷除草剂。(2)秋耕结合翻压秸秆和肥料,次年春季返浆期耙耱,并在播前进行地表镇压,采用机播或畜播。这两套保护耕作体系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节省能源,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耕作 玉米 旱地 耕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颗粒大小对水、肥保持和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1 位作者 张志田 高绪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4-68,共5页
试验利用电导法在稳态供水条件下,对不同粒级土壤中溶质的移动及其施肥土壤中N的向下迁移过程及迁移数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讨论了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持肥、持水特征的影响,并揭示了不同粒级土壤中溶质N的迁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 试验利用电导法在稳态供水条件下,对不同粒级土壤中溶质的移动及其施肥土壤中N的向下迁移过程及迁移数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讨论了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持肥、持水特征的影响,并揭示了不同粒级土壤中溶质N的迁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根据渗出液的电导率与其NO-3-N含量之间关系:y=0.236+0.005x,估算出各粒级土壤中加入的肥料N的淋溶量。结果表明:土壤的持肥、持水特征,以及N的迁移和水分运动与土壤颗粒组成有关。一般持水性较高的粒级(如<0.3mm),其持肥能力亦较强,但饱和导水率较低,溶质N的迁移速度也比较缓慢。本试验旨在为土壤耕作和培肥、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级 土壤持水性 淋溶作用 溶质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水流下肥料氮的迁移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1 位作者 张志田 高绪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本试验初次尝试利用电导法对稳态供水条件下施肥土壤中N的向下迁移过程及迁移数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揭示了溶质N的迁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分析了影响溶质滞后迁移的有关因素。研究表明,在稳态供水条件下,NO^-_3—N随水分的迁移呈一不... 本试验初次尝试利用电导法对稳态供水条件下施肥土壤中N的向下迁移过程及迁移数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揭示了溶质N的迁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分析了影响溶质滞后迁移的有关因素。研究表明,在稳态供水条件下,NO^-_3—N随水分的迁移呈一不完全对称锋曲线,利用电导法描述土壤中溶质N的迁移过程具较好的重现性。根据渗出液的电导率与其NO^-_3—N含量之间关系为Y=0.236+0.005X,估算出本试验淋溶过程中,肥料N中的NO^-_3—N的67%已经随水而淋失。N在土壤中随水分的迁移的快慢与土壤干湿程度、淋溶土层厚度,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土壤的持水特征等因素有关。淋溶前的土壤越干、淋溶土柱越短,N的峰期出现快;土壤颗粒越小,其对水分的吸持能力较强,N随水向下迁移的速度则减慢。本试验旨在为研究和监测农田土壤中N的淋溶及其地下水的污染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质迁移 土壤水分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农田水肥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小彬 高绪科 蔡典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12,共7页
探讨了旱地农田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和肥及其相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水分利用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区降水条件下,肥的增产作用占首位。增施N既提高了作物N营养水平,又促进了P的吸收;增施... 探讨了旱地农田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和肥及其相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水分利用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区降水条件下,肥的增产作用占首位。增施N既提高了作物N营养水平,又促进了P的吸收;增施P有利于N的吸收,并可提高土壤P素水平。此外N肥和P肥可分别增强小麦生育前期和后期的耗水,从而促进分蘖和籽实增重。提高土壤水势既增加了作物对N的吸收,又加强了作物对水分的利用,小麦分蘖及籽粒重与水分关系密切。水分不足时,N向籽粒中的转移即会受限,N趋于在基叶和根部中累积,而籽粒中含N量相对减少。对于生长在旱季的小麦来说,水的增产作用是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明显,N的适宜用量亦随供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田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及其保水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1 位作者 高绪科 张志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97-304,共8页
本试验讨沧了容重及粒径大小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并对各种物料处理(或措施)的保水效果及其对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土壤的透气和饱和导水率迅速下降;水分饱和时的土壤重量含水量(W%)因容重的增大而减... 本试验讨沧了容重及粒径大小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并对各种物料处理(或措施)的保水效果及其对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土壤的透气和饱和导水率迅速下降;水分饱和时的土壤重量含水量(W%)因容重的增大而减少,但随着土壤水势的降低,W%不受容重所影响。<0.3mm和1~0.3mm的较小粒径土粒的持水量在高土壤水势范围内往往较大颗粒持水量为高;然而,随着土壤水势的下降(<-30kPa),较小土粒失水较快,较大土粒的持水量相对较高。保水剂和粪对土壤水的保持具有良好作用,当水势ψ>-200kPa,重量含水量W%>16%,保水剂和牛粪分别可使W%提高1.4%~9.9%和0.8%~2.5%。化肥在ψ>-50kPa,W%>19%时同样可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W%提高0.8%~3.0%)。土壤结构剂、秸秆时土壤持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范围较窄,在土壤水势较高的情况下才显示其保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容重 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保水剂 土壤结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的缺水反应及其抗旱生理适应性的调节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高绪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2,17,共8页
近10年来,旱地农业生产的研究在我国受到充分的重视.人们通过对我国旱地土壤焦点问题“早”与“薄”的认识,提出以水、肥调控作为改善和提高旱作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由于缺水的作物具有抗早生理适应性的自身调节机能,并且可能... 近10年来,旱地农业生产的研究在我国受到充分的重视.人们通过对我国旱地土壤焦点问题“早”与“薄”的认识,提出以水、肥调控作为改善和提高旱作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由于缺水的作物具有抗早生理适应性的自身调节机能,并且可能会对外界不利或有利因素(如气象因素、水、肥措施)的影响作出各种响应和调整,因此了解缺水条件以及改变水肥条件时作物的反应及其适应能力,对于认识和协调旱农生产中的水肥关系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业 水分胁迫 叶水势 气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旱农地区的土壤耕作与机具概况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绪科 刘巽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6-108,共3页
近20多年来,苏联旱农地区土壤耕作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即采用无壁犁进行不翻垡的深松或浅松,减少了土壤结构的破坏,有80%左右作物根茬及植物残体保留在地表,能固土减少风蚀和水蚀,截留降雪和融水,减少水分蒸发。与传统耕作法比较,谷物每... 近20多年来,苏联旱农地区土壤耕作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即采用无壁犁进行不翻垡的深松或浅松,减少了土壤结构的破坏,有80%左右作物根茬及植物残体保留在地表,能固土减少风蚀和水蚀,截留降雪和融水,减少水分蒸发。与传统耕作法比较,谷物每公顷增产180—470公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田 土壤 耕作 机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