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
作者 高展 杨跃进 +6 位作者 陈纪林 乔树宾 徐波 吴永建 袁晋青 陈珏 高润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总结PCI术后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477例PCI术后随访出现的155例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事件的含义按照国际最新公认的学术研究协会的定义。结果155例死亡患者中,出院后平均随访死亡时间为18天~37个月。死亡发生... 目的总结PCI术后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477例PCI术后随访出现的155例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事件的含义按照国际最新公认的学术研究协会的定义。结果155例死亡患者中,出院后平均随访死亡时间为18天~37个月。死亡发生在术中和住院期间30例(19.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患者15例(50.0%);死亡发生在出院至6个月33例(21.3%);6个月后92例(59.4%)。死亡原因包括心源性105例(67.7%)、血管源性27例(17.4%)和非心血管源性23例(14.8%)。在心源性死亡中,AMI、猝死、操作相关的死亡和其他原因(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分别为47.6%、26.7%、5.7%和20.0%;在血管源性死亡中,脑血管疾病为主要原因,占51.9%。支架内血栓形成(ST)发生53例,占所有死亡患者的34.2%,主要为晚期ST(25例)和晚晚期ST(21例)。结论死亡是PCI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心源性死亡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手术后并发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死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例^(99m)Tc—MIBI次极量运动心肌断层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月琴 刘秀杰 +7 位作者 张晓丽 史蓉芳 刘蕴忠 刘华平 乔树宾 高润霖 徐义枢 姚康宝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88-90,共3页
本文报道了100例99mTc—MIBI次极量运动心肌断层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99mTc一MIBI次极量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对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变的检出率和对病变范围的估价优于心电图。本组心绞痛患者99m... 本文报道了100例99mTc—MIBI次极量运动心肌断层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99mTc一MIBI次极量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对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变的检出率和对病变范围的估价优于心电图。本组心绞痛患者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诊断敏感性为93%,特异性79%,运动心电图对心绞痛诊断的敏感性为59%,特异性79%。99mTc—MIBI次极量运动心肌断层显像是判断心肌缺血敏感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运动试验 放射性核素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点与非穿刺点出血对行急诊PCI治疗患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何培源 杨跃进 +5 位作者 乔树宾 徐波 袁晋青 陈珏 刘海波 高润霖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目的 探讨对于行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穿刺点与非穿刺点相关的出血与1年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方法 共纳入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687例,其中合并出血患者152例.选用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定义的出血... 目的 探讨对于行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穿刺点与非穿刺点相关的出血与1年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方法 共纳入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687例,其中合并出血患者152例.选用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定义的出血分级方法描述出血分级.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究出血与1年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联.结果 BARC 1级出血占所有出血事件的13.8%,2级出血的比例为57.2%,3级出血的比例为28.9%,未出现BARC4级或BARC 5级出血事件.与穿刺点相关的出血比例为27.6%,事件率为6.1%;与非穿刺点相关的出血比例为72.4%,事件率为16.0%.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院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2.6%比4.3%,P=0.350)及1年期的MACE(5.9%比7.1%,P=0.611)相似.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女性2.110(1.326,3.356),年龄1.019(1.002,1.036),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1.729(1.178,2.538)和IABP 2.250(1.293,3.915).COX回归分析中,穿刺点相关的出血和非穿刺点相关的出血都不是1年期MACE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结论 STEMI患者中BARC 2级出血所占比重最大.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女性、高龄、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以桡动脉为首选介入路径时,无论穿刺点相关的出血或非穿刺点相关的出血都不是1年期MACE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穿刺点相关出血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高层次临床医师成长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田玲 李冬梅 +6 位作者 梁晓捷 王珠 高润霖 甄永苏 刘耀 林东昕 沈渔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4-127,131,共5页
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分析我国医学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与教训,揭示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探讨影响我国临床医师成长的因素及其关系,提出相应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临床医师 成长规律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血栓消融术治疗大块肺栓塞——附2例报告 被引量:3
5
作者 柳志红 赵彦芬 +4 位作者 倪新海 陈白屏 高润霖 杨跃进 戴汝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71-372,F002,共3页
目的 探讨Amplatz血栓消融器治疗大块肺栓塞 (PE)的可行性。 方法 对 2例年轻男性经溶栓无效或贻误有效溶栓时机的大块PE患者行Amplatz血栓消融术。 结果 术后肺血流灌注亚急性PE患者明显改善 ,慢性PE再发患者略有改善。前者PaO2 ... 目的 探讨Amplatz血栓消融器治疗大块肺栓塞 (PE)的可行性。 方法 对 2例年轻男性经溶栓无效或贻误有效溶栓时机的大块PE患者行Amplatz血栓消融术。 结果 术后肺血流灌注亚急性PE患者明显改善 ,慢性PE再发患者略有改善。前者PaO2 由术前 5 3.8mmHg升至 6 7.3mmHg,2个月后升至 80 .0mmHg。 7个月后核素肺灌注显像大致正常。后者术中症状明显减轻 ,术后PaO2 由 6 6 .4mmHg升至 83 .6mmHg。 3个月后 ,肺动脉压由 5 3.5mmHg降至 2 4mmHg。仅 1例术中轻微左侧胸痛。 结论 对大块亚急性PE患者实施Amplatz血栓消融术技术上可行 ,但需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消融术 大块肺栓塞 AMPLATZ血栓消融器 肺血流灌注 血液动力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袁晋青 李卫菊 +10 位作者 张芬芳 高润霖 陈纪林 杨跃进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吴永建 姚民 秦学文 乔树宾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 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6 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 36例 ,最小年龄 37岁 ,最大年龄 7... 目的 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6 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 36例 ,最小年龄 37岁 ,最大年龄 74岁 ,平均年龄 (5 7± 11)岁 ,男性 5 5例 ,女性 8例。 5 3例患者完成随访。结果  (1)冠脉及左心室造影 :6 3例患者共有 6 7处明显狭窄病变 ,近段狭窄 14处 ,中段狭窄 36处 ,远段狭窄 7处 ,钝缘支狭窄 10处 ,其中 11处狭窄为完全闭塞 ,15处狭窄为次全闭塞 (95 %~ 99% )。左心室功能正常者 34例 (5 4 % ) ,异常者 2 9例(46 % ) ,但平均EF正常 (71%± 12 % )。 (2 )心电图特征 :在回旋支病变所导致的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中 ,病理性Q波及ST T异常最常出现在下后壁及下壁。在下后壁、前侧壁及高侧壁梗死患者中 ,以回旋支中段狭窄或闭塞最常见。 (3)介入治疗 :6 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 ,B型病变 (74 % )明显多于A、C型病变。平均支架直径 (3.12±0 .4 2 )mm ,平均支架长度 (15 .8± 4 .14 )mm。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4)随访 :随访时间 12~ 35个月 ,平均随访(2 0 .8± 5 .0 )个月。造影随访 6例均无再狭窄。 1例猝死 (1.9% ) ,2例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3例术后心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 患者 介入治疗 病变 心肌梗死 随访 孤立性 后壁 正常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B型尿钠肽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及远期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毛懿 杨跃进 +4 位作者 张健 倪新海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6期541-543,55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血B型尿钠肽水平(BNP)是否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影响,及其对患者远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录入心脏病监护病房住院的230例AMI患者,对比急诊PCI与未行急诊PCI治疗组血BNP水平的差别;对该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血B型尿钠肽水平(BNP)是否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影响,及其对患者远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录入心脏病监护病房住院的230例AMI患者,对比急诊PCI与未行急诊PCI治疗组血BNP水平的差别;对该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38.1±8.5)个月,随访率86.1%;记录AMI后3年发生的心源性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无心源性死亡生存率分析,并采用LogRank法对比不同BNP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别。结果经急诊PCI治疗患者在AMI急性期LnBNP显著低于未行急诊PCI治疗组(5.0±1.2vs5.8±1.3,P<0.001),3年期随访心源性死亡患者LnBNP显著高于存活组(6.6±1.1vs5.3±1.3,P<0.001);经急诊PCI治疗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后者(93.4%vs77.5%,P<0.01)。通过绘制ROC曲线,BNP=316.5ng/L被确定为分界点把患者分成高BNP水平组和低BNP水平组。经Kaplan-Meier曲线分析提示,两组生存曲线显著分离。经Log Rank分析提示,低BNP水平组生存率显著高于高BNP水平组(95.1%vs66.4%,P<0.001)。结论急诊PCI治疗可显著降低AMI急性期血BNP水平。BNP是AMI远期预后的优良血清标记物,与患者远期死亡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利钠肽 死亡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注射法移植成年犬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于急性心肌梗死区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窦克非 杨跃进 +6 位作者 杨伟宪 邱洪 田毅 阮英茆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曲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到无再灌注急性心肌梗死区后的生长分化特点。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杂种成年犬10只,分为对照组和经冠状动脉注射移植组.各5只。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目曲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到无再灌注急性心肌梗死区后的生长分化特点。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杂种成年犬10只,分为对照组和经冠状动脉注射移植组.各5只。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10ml(1.0—1.4×10^8个)或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通过HE染色、唧染色、骨骼肌特异性慢肌球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评价移植细胞病理转归。结幂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4周后,透射电镜及HE染色下可在梗死区内找到新生幼稚肌源性细胞存在,唧染色证实有新生的横纹肌组织形成,骨骼肌特异性慢肌球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有骨骼肌源性的成熟肌组织存在且新生肌组尘只排列较分散。结论通过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注射将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到急性心肌梗死区后能形成成熟的肌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骨骼肌成肌细胞 细胞移植 注射 动脉内 冠状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剂量卡维地洛防治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熠达 杨跃进 +6 位作者 张沛 阮英茆 孙瑞成 李永利 田毅 周燕文 高润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小剂量卡维地洛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室重构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Olivetti的方法对 130只雌性SD大鼠致AMI,随机分成AMI和卡维地洛微小剂量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给药 4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病理分析。结果 AMI... 目的 探讨微小剂量卡维地洛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室重构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Olivetti的方法对 130只雌性SD大鼠致AMI,随机分成AMI和卡维地洛微小剂量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给药 4周后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病理分析。结果 AM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 ,左室舒张末压 (LVEDP)、容积 (LVV)、重量 (LVW )均显著增加(P均 <0 .0 0 1) ,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dp/dp)及其校正值 (±dp/dt/LVSP)均显著降低 (P <0 .0 1~0 .0 0 1)。卡维地洛组与AMI组相比 ,LVEDP、LVV和LVW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1) ,±dp/dt及±dp/dt/LVSP均显著增加 (P <0 .0 5 ~ 0 .0 1)。结论 卡维地洛微小剂量即能有效防止大鼠AMI左室重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心肌梗塞 左室重构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患者的预后估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丽 王翠英 +5 位作者 刘秀杰 史蓉芳 高润霖 何作祥 陈纪林 杨跃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6 0例PTCA术后行99mTc 甲氧异丁基异腈 (MIBI)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 ,随访 (36± 2 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 ,34...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6 0例PTCA术后行99mTc 甲氧异丁基异腈 (MIBI)运动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 ,随访 (36± 2 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 ,34例 (2 1.3% )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其中心肌显像提示的心肌缺血组 (n =4 3)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6 2 .8% ,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 (n =32 ,12 .5 % ,χ2 =19.3,P <0 .0 0 0 1) ,而且也明显高于心肌显像正常组(n =85 ,3.5 % ,χ2 =5 7.4 4 ,P <0 .0 0 0 1)。心肌缺血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在 1年 ,3年 ,5年和 10年分别为 5 6 % ,32 % ,2 6 %和 2 6 % ,而正常组在相同时间内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为 99% ,97% ,94 %和 94 %。多元线性分析显示 ,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节段是预测PTCA术后发生心脏事件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 (RR =5 .13,P <0 .0 0 0 1)。结论 99mTc MIBI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性核素显像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心肌病的心室造影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晨 袁晋青 +11 位作者 杨跃进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李健军 刘海波 吴永建 姚民 秦学文 乔树宾 高润霖 陈纪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年第5期414-416,共3页
目的分析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室造影结果及形态学特征。方法纳入1995~2005年收治入院并接受心室造影和超声检查的74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以左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压力差≥30 mmHg为梗阻型,〈30 mmHg为非梗阻型,将... 目的分析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室造影结果及形态学特征。方法纳入1995~2005年收治入院并接受心室造影和超声检查的74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以左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压力差≥30 mmHg为梗阻型,〈30 mmHg为非梗阻型,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其形态学和造影结果。结果 (1)入选74例患者,梗阻型14例(18.9%),其中收缩期前向运动6例(42.9%),冠心病3例(21.4%);非梗阻型60例(81.1%),其中11例合并冠心病(18.3%)。(2)超声显示室间隔增厚至(11.4±2.5)mm,左室后壁厚度(9.8±1.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8±5)mm,左心房内径(36±5)mm。(3)左室造影显示左室舒张末容积为(123±31)ml,左室收缩末容积为(27±11)ml,左心室射血分数(EF)为(78±6)%。(4)左心室造影形态学特征为梗阻型心室结构14例,其中正常5例;非梗阻型左心室结构60例,正常27例。结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与HOCM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室收缩末容积、EF值,以及呈现正常形态的病例数等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左室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抑制洛莫司汀对BT-325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12
作者 高润霖 陈增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19-524,528,共7页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在体外实验中对洛莫司汀 (L omustine,CCNU)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或 NO供体分别与 CCNU作用于 BT- 32 5细胞 ,用 Griess法测定 NO浓度 ,MTT法测定实验处理后肿瘤细胞的...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在体外实验中对洛莫司汀 (L omustine,CCNU)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或 NO供体分别与 CCNU作用于 BT- 32 5细胞 ,用 Griess法测定 NO浓度 ,MTT法测定实验处理后肿瘤细胞的生存率 ,以此观察 NO对 CCNU细胞毒作用的影响。结果 :1IL - 1β和 LPS能刺激 BT- 32 5细胞生成 NO增加 ,并使 BT- 32 5细胞对 CCNU耐受性增强 (P<0 .0 5 ) ,这个作用能被 L- NAME所抑制。2 DETA NONOate能抑制 CCNU对 BT- 32 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P<0 .0 5 ) ,在一定程度内呈剂量效应关系。3CCNU与 SNAP共培养 2 4 h后 ,其对 BT- 32 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比单用 CCNU组明显增强 (P<0 .0 5 )。结论 :NO使 BT- 32 5细胞对 CCNU的耐受性增强 ,从而部分抑制 CCNU的细胞毒作用 ,这可能是 CCNU耐药的一个新机制 ;同时 NO能够缓解 CCNU在水溶液里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代谢 洛莫司汀/治疗应用 神经胶质瘤/遗传学 化疗 抗药性 多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体外标记血小板的方法探讨及家兔体外和在体实验研究
13
作者 杨旭 罗彤 +5 位作者 沈锐 袁卫民 田毅 周燕文 陈雪生 高润霖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14-16,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酒石酸亚锡溶液作为还原剂9,9mTc直接标记血小板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探讨还原剂的最适pH值。方法实验兔在左右髂动脉处置入血管支架,3 d后抽静脉血,分离血小板,分别使用pH为1、2、3、45、的酒石酸亚锡溶液作为还原剂9,9mTcO... 目的探讨利用酒石酸亚锡溶液作为还原剂9,9mTc直接标记血小板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探讨还原剂的最适pH值。方法实验兔在左右髂动脉处置入血管支架,3 d后抽静脉血,分离血小板,分别使用pH为1、2、3、45、的酒石酸亚锡溶液作为还原剂9,9mTcO4体外标记血小板,测量标记后的血小板悬浮液的放射活度及上清液的放射活度,计算出相应的血小板标记率,测定标记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另一方面,将标记后的血小板重新输入兔子,进行体外核素显像,观察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功能。结果当酒石酸亚锡溶液pH为3、亚锡溶液亚锡离子浓度为4.5 mmol/L时,血小板标记率最高,为(29.7±3.6)%,并能保持血小板部分活性,标记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仍能达到(42.5±2.5)%,亦具有黏附能力。结论经过本研究改进的、在国内现有实验条件下利用99mTc标记血小板的方法,具有标记率较高、稳定、血小板活性受影响小、简便廉价等优点,可以作为体外标记血小板方法的一种可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Tc 血小板 酒石酸亚锡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造影
14
作者 毛懿 乔树宾 +3 位作者 杨跃进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3期275-275,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右侧桡动脉 血管造影 左侧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internal ARTERY LI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舒吉超声心动图试验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异常节段自发改善的研究
15
作者 胡奉环 杨跃进 +7 位作者 王燕武 尤士杰 高润霖 李雪芝 陈纪林 姚康宝 徐义枢 陈在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298-301,共4页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运动异常节段功能的自发性改善 ,评价异舒吉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试验的预测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发病 2~ 10h后入院的AMI患者 17例 ,男 16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6 0岁。于梗死后 7~ 14(10± ...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运动异常节段功能的自发性改善 ,评价异舒吉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试验的预测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发病 2~ 10h后入院的AMI患者 17例 ,男 16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6 0岁。于梗死后 7~ 14(10± 3)d行异舒吉 2DE试验 ,6个月左右 (16 3d)行 2DE复查。用 16 节段半定量分析法对左室各节段收缩运动和增厚情况给予分级记分。依据随诊时运动异常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 ,计算异舒吉 2DE试验预测AMI运动异常节段收缩功能自发改善的准确性 ,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17例首次AMI患者 134个异常节段中 ,2DE试验时检出 42 (31.3% )个存活心肌节段 ,随诊时有 5 1个节段 (38.1% )收缩功能自发改善。因此 ,异舒吉 2DE试验识别存活心肌并预测其自发改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 6 6 .7%、90 .4%、81.0 %、81.5 %和 81.3% ;而且对运动减低节段预测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无运动节段 (6 9.6 %和 86 .5 % ,40 %和 40 % ,P均 <0 .0 5 ) ;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 老年AMI患者异常节段中约 38.1%可发生功能自发性改善 ,异舒吉 2DE试验对此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 ,且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老年人 超声心动图 异舒吉 自发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及肝素治疗对AM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昼夜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杰 于全俊 +3 位作者 高润霖 赵秀文 杨跃进 陈纪林 《临床荟萃》 CAS 1999年第5期212-213,共2页
静脉溶栓治疗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生命,但各种溶栓治疗方案所面临的出血和冠脉开通后再闭塞,是溶栓治疗的另一急需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其中凝血、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对溶栓治疗后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的研究仍... 静脉溶栓治疗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生命,但各种溶栓治疗方案所面临的出血和冠脉开通后再闭塞,是溶栓治疗的另一急需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其中凝血、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对溶栓治疗后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的研究仍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为此,本研究探讨了静脉溶栓及肝素治疗是否影响AM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A,简称FPA)的昼夜节律及停用静脉肝素改为皮下注射后FPA昼夜节律的变化。 1 病例与方法 1.1病例 选择1997年1月至5月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发病在6小时内的12例AMI患者。9例采用尿激酶(UK),3例采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开始即刻静脉注射肝素钙5000U,90分钟后静脉输注1000U/小时,监测aPTT在60~85秒之间,第3天改为10000U皮下注射2次/日。同时给予阿斯匹林300mg/d口服,7天后改为50mg/d。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非AMI的冠心病患者9例,仅服用阿斯匹林50mg/d而未用其他抗凝药物者作为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AMI 药物疗法 静脉溶栓 肝素 F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期造影随访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艺 胡盛寿 +6 位作者 郑哲 高润霖 徐波 王巍 柳枫 张晶 夏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9期676-680,共5页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Hybrid技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靶血管及旁路通畅率.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实施"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10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165例...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Hybrid技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靶血管及旁路通畅率.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实施"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10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165例.研究病例分为两组,Hybrid组和PCI组.入选标准:①合并前降支(LAD)病变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②随访期间无胸痛等不适主诉、无心血管不良事件、无住院治疗、症状药物控制良好的患者;③外科术者和介入术者均为经验丰富的医生.按照上述标准,电话随访同意接受造影复查的患者Hybrid组102例,PCI组157例.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50例Hybrid患者完成造影复查;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的统计方法抽取PCI组患者5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终点是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靶血管通畅率及二次血运重建率.结果 Hybrid组和PCI组各50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8.0±8.0)个月和(19.3±9.1)个月.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ybrid组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高于PCI组LAD靶血管通畅率(98%比80%,P=0.004);Hybrid组的LIMA旁路二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PCI组LAD靶血管二次血运重建率(2%比20%,P=0.008).结论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使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能获得良好的中期靶血管通畅率,其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优于PCI技术前降支药物洗脱支架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文华 刘晋 +4 位作者 王增武 高润霖 陆艳 桂鸣 孔祥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775-782,共8页
目的调研江苏省年龄≥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江苏省的10个城市、农村地区≥18岁的常住居民中抽取18084人,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开展心血管病... 目的调研江苏省年龄≥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江苏省的10个城市、农村地区≥18岁的常住居民中抽取18084人,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开展心血管病患病现况调查,分析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江苏省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及95%置信区间为31.6%(0.301~0.323),男女患病率分别为34.3%(0.333~0.353)、29.2%(0.283~0.301),男性高于女性(χ2=54.746,P<0.001).城市和农村地区患病率分别为32.6%(0.317~0.336)、30.7%(0.297~0.317),城市高于农村(χ2=7.115,P=0.008).高血压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χ2趋势检验,P<0.001).江苏省不同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不全相等(P<0.001),沭阳地区患病率最高为44.4%,兴化地区患病率最低为19.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饮酒、体重指数以及腹型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生存在关联(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增龄、城市、文化程度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每日吸烟、饮酒、高体重指数及腹型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江苏省居民尤其是男性、中老年、城市、文化程度低、吸烟、饮酒、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体重指数及腹型肥胖的居民的血压监测及自我管理,积极开展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高血压 患病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青年人群高血压现状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祚 王馨 +10 位作者 李苏宁 张林峰 董莹 郑聪毅 王佳丽 亢玉婷 田野 邵澜 王增武 朱曼璐 高润霖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10期865-872,共8页
目的探讨我国青年人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以及其知晓、治疗和控制状况。方法使用2012—2015年全国高血压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青年人(18-34岁)131346人。高血压定义为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 目的探讨我国青年人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以及其知晓、治疗和控制状况。方法使用2012—2015年全国高血压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青年人(18-34岁)131346人。高血压定义为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近两周内服用降压类药物;高血压前期定义为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血压控制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结果我国青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2%(约1912.9万人),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1.9%(约15413.5万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2.6%(约956.4万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病率为1.2%(约441.4万人)。在不同特征分组中,伴有超重、肥胖、饮酒和吸烟危险因素的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高达50%以上。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和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都明显高于女性(7.8%比2.5%,53.1%比29.9%;P〈0.001)。在高血压患病人群中,知晓率为11.7%,治疗率6.7%,控制率只有2.3%。结论青年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应加强青年人对高血压的认识,适当运动和少吃高脂肪食物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高血压前期 青年人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EVALUATION OF THE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ANGINA DECUBITUS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纪林 陈在嘉 +5 位作者 徐义枢 高润霖 寇文蓉 姚康宝 于全俊 陶寿琪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12,共5页
patients with angina decubitus (AD) were stu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These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severe coronary artery obstructive lesions and an increase of myocardial oxygen consumption (MOC) before the o... patients with angina decubitus (AD) were stu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These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severe coronary artery obstructive lesions and an increase of myocardial oxygen consumption (MOC) before the onset to AD, indicating that AD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effort angina.18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tinuous hemodynamic monitoring. Three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ulmonary artery diastolic pressure (PADP) before the onset. In the other 15 patients. PADP increased slightly in 12 and remained unchanged in 3 cases before the onset. Left ventriculography showed ejection fraction (EF)>45% in 25 of the 27 pati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eft ventricular (LV) systolic dysfunction is not a major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D. The patients with LVEDP>12 mmHg constituted 60% of 25 patients with EF>45%, suggesting that these patients had ohvious LV diastolic dysfunction, which may be the major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our treatment, beta blockers may be used as the major form of tteatment in the patients with 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na decubitus LV diastolic dysfunction beta block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