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潮霉素在大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奚亚军 龚文彬 +2 位作者 高海战 范学科 刘曙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7-243,共7页
以‘B1202’、‘U202’和‘云引1号’3个大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潮霉素对大麦愈伤组织生长、分化及成熟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潮霉素对抗性愈伤的适宜筛选浓度为60 mg/L,分化阶段的适宜筛选浓度为40 mg/L,对转基因后代种子筛选以80 m... 以‘B1202’、‘U202’和‘云引1号’3个大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潮霉素对大麦愈伤组织生长、分化及成熟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潮霉素对抗性愈伤的适宜筛选浓度为60 mg/L,分化阶段的适宜筛选浓度为40 mg/L,对转基因后代种子筛选以80 mg/L较为适宜,而不同材料对潮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通过PCR检测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获得的T0和T1代潮霉素抗性苗,结果证实在大麦遗传转化中采用潮霉素进行筛选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潮霉素 遗传转化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推广品种小偃22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2
作者 奚亚军 高海战 +2 位作者 吕晓依 路明 刘曙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92,261,共9页
小偃22小麦是目前陕西省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在黄淮麦区和其他地区也大面积推广种植。本文通过对小偃22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来源、生理状态和干燥时间,根癌农杆菌的接种浓度和侵染方式,AS的添加浓度,胚性愈伤组织与根癌农杆菌的共培养温度... 小偃22小麦是目前陕西省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在黄淮麦区和其他地区也大面积推广种植。本文通过对小偃22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来源、生理状态和干燥时间,根癌农杆菌的接种浓度和侵染方式,AS的添加浓度,胚性愈伤组织与根癌农杆菌的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间,潮霉素的筛选浓度和筛选方式等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小偃22小麦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显示,以来源于幼穗的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较为适宜,愈伤组织生理状态为从幼穗直接诱导30d后继代1次并培养15d的胚性愈伤组织,农杆菌侵染前对胚性愈伤组织干燥处理30min较为适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8OD,采用抽真空侵染5min+非真空侵染10min的浸染方式,共培养温度为22℃,共培养时间为72h,AS的适宜添加浓度为150μmol/L;筛选方式选用在抗性愈伤组织筛选阶段经75mg/L潮霉素筛选后,在分化阶段不再进行筛选或采用25mg/L低浓度潮霉素筛选。通过重复转化验证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遗传转化体系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偃22 农杆菌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咸阳市地膜小麦的推广与应用
3
作者 刘平社 马应斌 +2 位作者 朱引昌 高海战 庞宁 《麦类作物》 CSCD 1999年第1期63-64,共2页
咸阳市 1998 年推广穴 播地膜小麦 2 734. 67 hm 2 ,平均产 量 3 862.5 k g/hm 2 , 较露地对 照增产 1 347 k g/hm 2 ,增产 53.5% ,平均增 益 1 093.8 元/hm 2 ,总增益 30... 咸阳市 1998 年推广穴 播地膜小麦 2 734. 67 hm 2 ,平均产 量 3 862.5 k g/hm 2 , 较露地对 照增产 1 347 k g/hm 2 ,增产 53.5% ,平均增 益 1 093.8 元/hm 2 ,总增益 303.1 万元。示范膜际栽培模式13.3hm 2 ,增产 148.37% 。一般在海拔较高、积温热量不足的地区及回茬田块以推广穴播模式为 主;在 海拔相对较低、热量较好的地区以推广膜际栽培为主。在 技术上,要着重抓好精细整地,选用长武 134 等 优良品种,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增加投入,平衡施肥和加 强中后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小麦 推广 应用 咸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