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弗兰克·莫莱蒂对“细读”的批判 被引量:5
1
作者 高树博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4,共6页
"细读"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单个文本内部和把文本神圣化的态度引起了莫莱蒂的批评。他提出"远距离阅读"以弥补细读的缺陷。他借助社会科学的定量法、地理学的地图、进化论中的系谱树,构建出一系列抽象模型,以布罗代尔... "细读"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单个文本内部和把文本神圣化的态度引起了莫莱蒂的批评。他提出"远距离阅读"以弥补细读的缺陷。他借助社会科学的定量法、地理学的地图、进化论中的系谱树,构建出一系列抽象模型,以布罗代尔所倡导的"长时段"视野来考察文本之间、文本与整个社会空间的关系以及经典与非经典的小说、戏剧、史诗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象征意义。他的方法挑战了现有的文学阅读与阐释范式,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强烈反响。可以说,莫莱蒂的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客观化、科学化(实证性)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莱蒂 细读 经典 远距离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兰克·莫莱蒂的文学地图学思想 被引量:3
2
作者 高树博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9-184,共6页
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弗兰克·莫莱蒂以地图为工具和致思的路径,探讨文类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小说中的地理要素如何影响到小说的生成和指向。他主要为小说文体绘制了地图。他的文学地图学思想既有理论上的建构,也有具体的绘制实践和阐释... 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弗兰克·莫莱蒂以地图为工具和致思的路径,探讨文类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小说中的地理要素如何影响到小说的生成和指向。他主要为小说文体绘制了地图。他的文学地图学思想既有理论上的建构,也有具体的绘制实践和阐释。这跟我们通常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思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莫莱蒂的理论和尝试,西方学者以极大的热情给予了讨论和回应。总体而言,他们对莫莱蒂进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眼光和勇气是非常赞赏的。莫莱蒂的思考对于我们反思国内近几十年来的文学地理学状况是个较好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克·莫莱蒂 文学地理学 文学地图学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拉科夫斯基的神话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树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4-181,共8页
科拉科夫斯基认为,神话广泛存在于知识活动、艺术创作、语言、情感、道德价值、技术工作以及性的生活等人类交往领域,其任务是揭示绝对现实,赋予经验世界以价值和意义。沿着卡西尔的理路,科拉科夫斯基对神话的结构和作用做了文化哲学的... 科拉科夫斯基认为,神话广泛存在于知识活动、艺术创作、语言、情感、道德价值、技术工作以及性的生活等人类交往领域,其任务是揭示绝对现实,赋予经验世界以价值和意义。沿着卡西尔的理路,科拉科夫斯基对神话的结构和作用做了文化哲学的阐述,并断定:以科学技术为主导意识形态而将神话意识纳入知识话语秩序的努力是不会成功的。他对神话存在的必要性之信念远远大于对它的经验性领会,并认为神话与反神话之冲突的辩证法构成了文化运转的动力。尽管宗教神学经常被论及,但他的整个论证并非奠基于宗教神学,而是和保罗·利科共享着来自大陆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和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思想资源。神话在场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拉科夫斯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之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拉科夫斯基 神话思想 马克思主义 文化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体制的艺术——浅析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树博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3-177,共5页
比格尔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揭示的两种方法为基础,从艺术体制角度对"艺术自律"这个范畴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他认为,艺术自律乃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范畴,其普遍有效性是动态地、历史地形成的。它属于观念... 比格尔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揭示的两种方法为基础,从艺术体制角度对"艺术自律"这个范畴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他认为,艺术自律乃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范畴,其普遍有效性是动态地、历史地形成的。它属于观念性艺术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唯美主义将艺术自律推到高峰,而先锋派艺术则试图通过推翻艺术体制来重新组织新的生活实践。实际上,比格尔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批判工具理性、商品拜物教、技术至上对现实生活的异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唯美主义和先锋派所拒绝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资产阶级社会庸常的异化生活。悖谬的是:先锋派的艺术实践最终也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格尔 艺术体制 先锋派 生活实践 艺术自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阿多诺的自然美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树博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6-460,共5页
在西方美学史中,自然曾被当做完美的代表,是艺术模仿的对象。但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尤其从谢林开始,自然美的地位一落千丈。阿多诺沿着批判启蒙的道路,重拾自然美话题。在他看来,自然美是不可界说的,不确定性、不和谐性乃是其本质特征... 在西方美学史中,自然曾被当做完美的代表,是艺术模仿的对象。但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尤其从谢林开始,自然美的地位一落千丈。阿多诺沿着批判启蒙的道路,重拾自然美话题。在他看来,自然美是不可界说的,不确定性、不和谐性乃是其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对它的鉴赏要采用与艺术美鉴赏迥然不同的手段即步入野外直观自然的无言之美。阿多诺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的自然美观,对传统的美学研究有纠偏补弊的作用,但仍然没能完全跳出西方传统的真理美学观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自然美 非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