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病历书写培养眼科实习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 被引量:4
1
作者 高朋芬 杨丽霞 陈梅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923-925,共3页
眼科临床带教中,在病历书写不同步骤和环节中,我们采取不同措施,严格要求,培养实习生的沟通技巧和临床思维能力,强化眼科基本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方式,从而强化其临床综合能力。
关键词 病历书写 眼科 实习医师 临床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朋芬 连丽芬 张则福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4月我院眼科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资料582例(794只眼),应用并发症筛选方法将30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随机方法抽取1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4月我院眼科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资料582例(794只眼),应用并发症筛选方法将30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随机方法抽取122例无后囊膜破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两组间病例相关资料的比较,相关高危因素的调查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白内障原因、眼别、术前眼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晶状体核分级Ⅳ级及以上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关危险因素比较,观察组发生后囊膜破裂可能与术前矫正视力<0.1、冠心病、玻璃体手术史、青光眼、葡萄膜炎、烟酒史等因素相关。将年龄、晶状体核分级等相关危险因素代入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认为年龄、冠心病、晶状体核分级、术前矫正视力<0.1、玻璃体手术史与后囊膜破裂呈相关性(P<0.05)。30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者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对照组术后1 d、术后7 d视力要优于观察组(P<0.05),可见后囊膜破裂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患者年龄、冠心病、晶状体核分级、术前矫正视力<0.1、玻璃体手术史与后囊膜破裂呈相关性,后囊膜破裂会对术后视力恢复造成影响,应该提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重视,通过对风险的早期干预与术中谨慎处理,最大程度降低后囊膜破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后囊膜破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治疗重症蚕蚀性角膜溃疡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丽霞 郑祥榕 +2 位作者 陈梅珠 高朋芬 王云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922-1923,共2页
目的:探讨大植片板层角膜移植重建角膜基质和眼表结构治疗重症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对6例(9眼)术前药物及其他手术治疗无效、病变区累及角膜1/2以上的重症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在保留正常角膜后弹力层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灶,并... 目的:探讨大植片板层角膜移植重建角膜基质和眼表结构治疗重症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对6例(9眼)术前药物及其他手术治疗无效、病变区累及角膜1/2以上的重症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在保留正常角膜后弹力层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灶,并采用带角膜缘干细胞的大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术后予以10g/L环胞霉素A+皮质类固醇眼液滴眼。结果:术后9眼刺激症状缓解,角巩膜创面光滑,角膜植片透明,愈合良好,视力逐渐提高。经过平均20.6mo随访,眼表保持稳定,未见溃疡复发,除角膜层间新生血管及上皮型排斥反应外,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新鲜的带环形巩膜瓣的全角膜板层移植术,配合术后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是目前治疗复发性蚕蚀性角膜溃疡最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食性角膜溃疡 板层角膜移植 临床分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SCs联合ChABC对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祥榕 柳林 高朋芬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硫酸软骨素酶(chondroitinaseABC,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对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行腹腔注射碘酸钠(NaIO3,30g/L,...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硫酸软骨素酶(chondroitinaseABC,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对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行腹腔注射碘酸钠(NaIO3,30g/L,100mg/kg)造视网膜变性模型,分为A组不干预组,B组BMSCs注射组,C组BMSCs+ChABC注射组,D组PBS注射组。造模后28d将ChABC处理或未处理的BMSCs注射入大鼠视网膜下腔,对照组注射PBS液,21d后处死大鼠并取出眼球,行视网膜HE染色、视网膜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B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BMSCs在眼内表达GFAP抗原。结论:BMSCs联合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可缓解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延缓细胞数目的减少,从而保护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硫酸软骨素酶 视网膜变性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视网膜色素变性
5
作者 张英瑜 高朋芬 杨丽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1327-1329,共3页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综述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将神经营养因子、转基因和移植技术结合起来,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虹膜色素上皮细胞 视网膜色素变性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