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重要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对比 被引量:21
1
作者 郭秋麟 闫伟 +2 位作者 高日丽 陈晓林 徐京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1期50-59,共10页
"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和"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两个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刚刚启动,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与国际接轨。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开展,有必要解剖重要的油气资源评... "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和"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两个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刚刚启动,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与国际接轨。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开展,有必要解剖重要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对比它们的应用特点。介绍了简单帕内托分布模型(SP)、左偏右截帕内托分布模型(STP)和对数正态发现过程模型(LDP)的研究进展及各自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关键参数研究方法,即用迭代法确定SP分布模型中的最大油藏、油藏分布形态等关键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STP分布模型中的油藏中位数、标准方差和油藏分布形态等关键参数。例举SP分布模型、STP分布模型和LDP模型的应用过程,总结出它们的适用范围,对比它们在预测最大油藏(S)、油藏个数(N)和总资源规模(R)三方面的结果,得出:在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达到模型要求时,STP分布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在勘探程度较低、资料较少时,SP分布模型具有优势;LDP模型应用范围较宽,在中高勘探程度地区应用有优势。SP分布模型预测的油藏个数偏多,STP分布模型预测的最大油藏比较合理,LDP模型预测的总资源规模和油藏个数效果较好,预测的最大油藏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资源评价 帕内托分布 左偏右截帕内托分布 发现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整合面下缝洞岩体油气运聚模型——以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秋麟 杨文静 +4 位作者 肖中尧 卢玉红 谢红兵 高日丽 黄少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499,504,共6页
使用传统的容积法难以准确计算不整合面下碳酸盐岩缝洞岩体内油气的资源量或储量。该文从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的角度,提出三维侵入逾渗模型(3D-IP)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模型核心思路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根据构造、孔隙度和油气源供给量模拟... 使用传统的容积法难以准确计算不整合面下碳酸盐岩缝洞岩体内油气的资源量或储量。该文从油气成藏数值模拟的角度,提出三维侵入逾渗模型(3D-IP)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模型核心思路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根据构造、孔隙度和油气源供给量模拟油气的运聚。模型有3个要点:(1)沿最小阻力方向追踪油气运聚路径;(2)遇到障碍时油气沿初始路径回注;(3)动阻力平衡系统被破坏时油气改变路径,寻找最薄弱节点继续运移。模型可以弥补容积法的不足,并能在预测资源规模的同时,指出资源的分布位置。通过随机模拟实验和塔中S6区块的实际应用,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根据S6区块模拟结果的分析,预测了该区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 侵入逾渗 缝洞型油气藏 不整合面 碳酸盐岩 盆地模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郭秋麟 陈宁生 +5 位作者 谢红兵 吴晓智 刘继丰 赵锡然 高日丽 胡俊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7-825,共9页
针对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地质模型过于简化所导致的应用效果难于达到实际需求的问题,建立顺层柱状PEBI网格动态三维地质模型,解决不同沉积相内储集层非均质性问题,降低混合岩性对模拟精度的影响。构建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数值模拟技术... 针对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地质模型过于简化所导致的应用效果难于达到实际需求的问题,建立顺层柱状PEBI网格动态三维地质模型,解决不同沉积相内储集层非均质性问题,降低混合岩性对模拟精度的影响。构建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包括变网格渗流方程构建、全张量渗透率的分解与计算、传导率的计算等。通过对关键参数曲线的光滑、网格流动上下游稳定性处理等,提高牛顿法迭代收敛性能。采用自动调整时间步长与多核并行计算的技术,提高软件运行效率。模拟计算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气运聚过程、不同时期地层含油饱和度与油气资源丰度,模拟的含油饱和度、油气聚集量和分布位置符合当前勘探现状,揭示了目标层资源探明率为84.4%,主要资源分布在B区和C区,预测未发现资源主要分布在C区NP2-16井附近和A区NP5-4井北侧的构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 有限体积法 顺层柱状PEBI网格 变网格渗流方程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渗透率界定指标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毕海滨 段晓文 +8 位作者 杨兆林 李淑珣 姚爱华 祁越 郑婧 高日丽 梁坤 周明庆 孟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4,共8页
近年来,由于美国致密油产量快速增长,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于致密油的渗透率评价指标国内外尚不统一。基于油藏产能评价、实验室岩心相对渗透率、岩心排驱压力以及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等多个方面分析,结合现行标准及覆... 近年来,由于美国致密油产量快速增长,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于致密油的渗透率评价指标国内外尚不统一。基于油藏产能评价、实验室岩心相对渗透率、岩心排驱压力以及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等多个方面分析,结合现行标准及覆压渗透率—地面渗透率关系,提出了主要以地面渗透率1m D作为致密油储层与常规储层的分界点;并分析了致密油储层与常规特低渗透储层3个方面的差异,包括孔隙空间构成、孔隙度—渗透率关系以及束缚水饱和度等;最后提出了致密油储层两种辅助表征方法即渗流速率法和孔喉半径法等供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储层 渗透率 渗流速率 孔喉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