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云金杆菌4.0718高毒力杀虫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丁学知 夏立秋 高必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29,共4页
在对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高毒力杀虫菌株 4 0 718产毒单因子培养条件试验的基础上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培养和结合杀虫毒力测定的方法 ,对该菌株产毒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摇瓶发酵培养时 ,培养基C/N比为 3 7... 在对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高毒力杀虫菌株 4 0 718产毒单因子培养条件试验的基础上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培养和结合杀虫毒力测定的方法 ,对该菌株产毒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摇瓶发酵培养时 ,培养基C/N比为 3 7,发酵起始 pH为 7 8~ 8 0 ,发酵温度为 (2 9± 1)℃ ,15 0r/min摇瓶培养 43~ 44h ,接种量为 6%~ 8%时 ,该突变菌株杀虫毒力与原始菌株相比提高了 7 5倍。连续传代培养 10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发酵条件 产毒 正交实验 微生物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脂块法快速平板初筛米根霉L-乳酸高产菌 被引量:8
2
作者 蒋雪薇 盛灿梅 +1 位作者 周倩 高必达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0,共3页
以米根霉(Rhizopus oryzae)CS-323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UV)诱变后,利用溴钾酚绿平板变色圈法及高锰酸钾-溴化钾平板透明圈筛选出18株变异株。基于上述方法,设计琼脂块溴钾酚绿变色圈法及琼脂块高锰酸钾-溴化钾透明圈法,对18株变异株... 以米根霉(Rhizopus oryzae)CS-323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UV)诱变后,利用溴钾酚绿平板变色圈法及高锰酸钾-溴化钾平板透明圈筛选出18株变异株。基于上述方法,设计琼脂块溴钾酚绿变色圈法及琼脂块高锰酸钾-溴化钾透明圈法,对18株变异株进行进一步筛选,经摇瓶初筛验证,琼脂块透明圈法能准确且迅速的判断菌株产酸大小,并对平板定量初筛检出高产株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根霉 L-乳酸 琼脂块法 平板初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硅氟唑对映体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一平 李晓刚 +4 位作者 胡昌弟 张盈 柏连阳 高必达 黄可龙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277,共5页
在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hiralcel OD-H)手性柱上对硅氟唑对映体的分离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中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流速以及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对手性拆分机制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5种醇改性剂中,异丙... 在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hiralcel OD-H)手性柱上对硅氟唑对映体的分离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中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流速以及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对手性拆分机制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5种醇改性剂中,异丙醇的改性效果最佳,当异丙醇含量为2%时,分离度(Rs)达最大值10.19;在0.4~1.1mL.min-1的流速条件下,分离度(Rs)随着流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15℃~35℃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分离因子(α)随温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在柱温为25℃,V(正己烷):V(异丙醇)=8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的条件下,硅氟唑对映体能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因子(α)和分离度(Rs)分别为1.69和5.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分离 硅氟唑 对映体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S序列的菟丝子PCR鉴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必达 程毅 +1 位作者 朱水芳 喻锦秀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8-370,共3页
提取了7个药用菟丝子种样品的DNA,采用ITS序列扩增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所测得菟丝子ITS全长序列与其常见易混品所在属的代表植物ITS序列比对,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并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此对引... 提取了7个药用菟丝子种样品的DNA,采用ITS序列扩增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所测得菟丝子ITS全长序列与其常见易混品所在属的代表植物ITS序列比对,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并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此对引物能将药用菟丝子种子与4种易混品区分开来,可以用于药用菟丝子的真伪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ITS序列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几丁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高必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6期587-602,共16页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植物几丁酶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和调节、录译后加工及分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植物几丁酶前体均含N-端信号肽和催化区,有的还有几丁质结合区和C-端液泡导向区;植物几丁酶绝大多数可由病原物等生物因素或乙...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植物几丁酶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和调节、录译后加工及分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植物几丁酶前体均含N-端信号肽和催化区,有的还有几丁质结合区和C-端液泡导向区;植物几丁酶绝大多数可由病原物等生物因素或乙烯等非生物因素诱导,并有组织专化性,有些受发育调节;译后几丁酶前体切除N-端信号肽→脯氨酸羟基化→切除C-端信号肽而成为成熟蛋白;几丁酶的分类目前存在两个系统,分别将几丁酶分为5类(class)或将几丁酶基因分4组(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水解酶 分子生物学 几丁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对小麦超氧物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必达 吴畏 +1 位作者 程晖 吴友三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62-170,共9页
感病品种沈免85-14黄化苗用根腐毒素处理6,12,24h 后,相对酶活随毒素浓度升高而明显下降;抗病品种Jup73Atd“S”用中等浓度毒素处理的,除处理3h 之外,其余的相对酶活性均升高.以处理12h 达高峰,处理24h 后高浓度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有激... 感病品种沈免85-14黄化苗用根腐毒素处理6,12,24h 后,相对酶活随毒素浓度升高而明显下降;抗病品种Jup73Atd“S”用中等浓度毒素处理的,除处理3h 之外,其余的相对酶活性均升高.以处理12h 达高峰,处理24h 后高浓度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有激活作用。旗叶圆片、无细胞提取液和线粒体试验呈现了类似的规律.电泳结果表明,根腐毒素对感病品种黄化苗的3条酶带(a,b,c)均有抑制作用,而对抗病品种Jup73Atd“S”这3条酶带均有激活作用,a,c 带的变化大于b 带.旗叶接菌后3d,Jup73Atd“S”5条带均激活,其中a,b_2,b_3,c 带更明显;中间型品种龙辐3号各带均受抑制,而以b_3带受抑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腐病 毒素 超氧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超氧物歧化酶的类型及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必达 吴畏 +1 位作者 程晖 吴友三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研究了5个小麦品种(系)叶、根,线粒体中超氧物歧化酶(SOD)的类型。不同品种黄化苗的叶和根中都可检测出3条酶活带,其中迁移率最低的是锰SOD,活性占总活性的2.20%~7.20%,铜锌SOD有2条带,居中的带活性... 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研究了5个小麦品种(系)叶、根,线粒体中超氧物歧化酶(SOD)的类型。不同品种黄化苗的叶和根中都可检测出3条酶活带,其中迁移率最低的是锰SOD,活性占总活性的2.20%~7.20%,铜锌SOD有2条带,居中的带活性占71.1%~81.2%,迁移得最快的带占12.5%~23.7%;旗叶中都可检测出5条带,即在相对于黄化苗SOD电泳图谱上居中的酶活区可分辨3条带;线粒体SOD以锰SOD为主,胞浆中能检测出铜锌SOD。c带相对活性与叶绿体含量有关。将旗叶SOD的5条酶带分别指定为a。b_l,b_2,b_3和c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布 超氧化物歧化酶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高必达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6期587-596,共10页
综合评述了近5年世界各国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转植物病毒基因组成分(CP基因、复制酶基因、反义RNA及satRNA)、转核酶基因和转植物抗生物质编码基因的抗病毒病植株;转病原细菌解毒基因、转抗菌肽基因... 综合评述了近5年世界各国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转植物病毒基因组成分(CP基因、复制酶基因、反义RNA及satRNA)、转核酶基因和转植物抗生物质编码基因的抗病毒病植株;转病原细菌解毒基因、转抗菌肽基因和转溶菌酶基因的抗细菌病植株;转几丁质酶基因、转葡聚糖酶基因、转RIP基因、转芪合成酶基因的抗真菌病植株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抗病性 遗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李病害种类调查续报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必达 戴良英 朱晓湘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1993和1994年在湖南省李主要产区新发现传染性李病害16种,其中根部病害3种,叶和枝梢病害5种,果实贮藏期病害8种.另有缺素型生理病害1种.新发现的病害中,轮斑病等国内外尚无记载.
关键词 植物病害 种类 调查 湖南 奈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细菌性黑斑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必达 戴良英 刘建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6期570-575,共6页
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李细菌性黑斑病(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叶病、枝病和果病分别于3月下旬、4月中旬、4月底至5月上旬开始显症,5~7月为流行期.枝干上病斑为主要初侵染源,经风雨、昆... 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李细菌性黑斑病(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叶病、枝病和果病分别于3月下旬、4月中旬、4月底至5月上旬开始显症,5~7月为流行期.枝干上病斑为主要初侵染源,经风雨、昆虫和果园农事操作传病,10℃以上开始发病,20~25℃即进入流行期,高湿度和降雨加重病情,干燥不利于病情发展,修剪频繁、田间荫蔽、排水不良、虫害严重的果园发病重,幼嫩的果实较膨大期的果实抗病,菌源对前期发病影响特别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树 NAI李 黑斑病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高必达 钟杰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2期93-97,共5页
综合评述了近20a来国内外有关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文献。其中,大多数文献认为此病菌厚垣孢子从孕穗期侵入,也有人认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亦可侵染,而且病菌可从芽期和苗期侵染。此外,多数文献报告认为稻曲病菌为局部侵染,但也有几篇文献... 综合评述了近20a来国内外有关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文献。其中,大多数文献认为此病菌厚垣孢子从孕穗期侵入,也有人认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亦可侵染,而且病菌可从芽期和苗期侵染。此外,多数文献报告认为稻曲病菌为局部侵染,但也有几篇文献报告提供了系统侵染的证据。上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药剂处理、分期接种、组织解剖、PCR检测等,未见用转基因标记方法研究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侵染过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必达 郭海明 +1 位作者 黎用朝 陈寊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_0,N_(90),N_(180))对9个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晚稻苗期接种强致病菌株76-25 SR-l后15d,N_(180)处理病斑长度显著(P=0.01)高于N_(90)和N_0处理,但晚稻成株期剑叶接种该菌株后20d,仅中间反应型品种处理间... 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_0,N_(90),N_(180))对9个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反应的影响。晚稻苗期接种强致病菌株76-25 SR-l后15d,N_(180)处理病斑长度显著(P=0.01)高于N_(90)和N_0处理,但晚稻成株期剑叶接种该菌株后20d,仅中间反应型品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早稻成株期用该菌株处理得到类似的结果,而用弱致病力菌株83-5接种时均无显著差异。各试验中品种抗病强弱次序不受施氮水平影响。TLC结果表明施氮后游离氨基酸尤其是Clu和Asp含量显著上升,而还原糖尤其是蔗糖含量显着下降。因此,可得出结论;氮素可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在苗期影响水稻对强致病力菌株的抗性表现。高游离氨基酸和低还原糖似与病斑增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氮肥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柠乳油防治棉花苗期病害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必达 鲁建华 周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0-302,共3页
为检验植物性防病剂黄柠乳油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的效果,进行了盆栽试验.7% 黄柠乳油500 倍液浸种处理 20 m in 对棉苗红腐病、立枯病和黑斑病有显著效果,防效分别为 8263% ,7472% ,5494% ,防死苗的... 为检验植物性防病剂黄柠乳油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的效果,进行了盆栽试验.7% 黄柠乳油500 倍液浸种处理 20 m in 对棉苗红腐病、立枯病和黑斑病有显著效果,防效分别为 8263% ,7472% ,5494% ,防死苗的效果为 68% ,1 000 倍液与25% 多菌灵500 倍液的效果较差.7% 黄柠乳油500 倍液浸种对供试棉花品种出苗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 28% ),1 000 倍液无药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红腐病 立枯病 黑斑病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对小麦苯丙氨酸氨裂解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必达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5期479-484,共6页
在根腐毒素浸黄化苗根和离体苗试验中,感病品种PAL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在一定范围内酶活性与毒素浓度成正相关,而抗病品种PAL比活力变化不大。在旗叶圆片试验中,感病品种处理后12h,PAL比活力明显低于对照,24h后回... 在根腐毒素浸黄化苗根和离体苗试验中,感病品种PAL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在一定范围内酶活性与毒素浓度成正相关,而抗病品种PAL比活力变化不大。在旗叶圆片试验中,感病品种处理后12h,PAL比活力明显低于对照,24h后回升,接近对照的水平;抗病品种PAL活性除个别场合外变化不大。在酶波中直接加毒素波几乎可以完全抑制感病品种PAL活性,对抗病品种PAL活性也有强烈抑制作用。认为在浸根试验中未直接接触毒素的叶组织中PAL活性变化的差异能反映品种的抗感差异,PAL活性的相对稳定性与小麦抗根腐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腐病 毒素 苯丙氨酸氨裂解酶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植物转化用质粒pBG1100的构建和检验
15
作者 高必达 BenJ.C.Cornelissen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28-431,共4页
在一个 10 kb双元载体 p MOG40 2的多克隆酶切位点插入一个 3.2 kb的 Ca MV35 S启动子 / GU S编码区 /NOS终止区融合基因 ,得到一个 13.2 kb的新植物转化载体 p BG110 0 .p BG110 0经三亲交配法或电激法转入农杆菌菌系 EHA10 5 ,再用农... 在一个 10 kb双元载体 p MOG40 2的多克隆酶切位点插入一个 3.2 kb的 Ca MV35 S启动子 / GU S编码区 /NOS终止区融合基因 ,得到一个 13.2 kb的新植物转化载体 p BG110 0 .p BG110 0经三亲交配法或电激法转入农杆菌菌系 EHA10 5 ,再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番茄 .转基因番茄组成型的强表达 GU S基因 ,在 GU S活性测定时表现出强荧光反应 .该质粒可用于 :1)建立植物转化系统 (如检验新的转化方法或测试新的可转化植物种类 ) ;2 )用某一基因的启动子取代 Ca MV 35 S启动子 ,可研究该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 ;3)将目的基因的编码区取代 GU S区 ,可将目的基因转入植物并使其强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转化 质粒 CAMV 35S启动子 番茄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16
作者 易图永 谢丙炎 +1 位作者 张宝玺 高必达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54,共3页
近年来 ,辣椒疫病在我国不少地区为害严重 ,重病田死秧率达 30 %~ 10 0 % ,成为我国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如何采取高效的防治方法减轻其危害是辣椒增产增收的关键。本文系统综述国内外有关辣椒疫病防治的主要成就 。
关键词 良种繁育 化学防治 生物技术 辣椒 疫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7
作者 任春梅 高必达 何迎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6,共5页
多年来通过对水稻抗纹枯病的筛选 ,没有发现免疫品种 ,但筛选鉴定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品种。本文就水稻抗纹枯病的机制、抗性遗传及生物工程育种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抗病性 抗性品种 筛选 抗性遗传 发生机制 生物工程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几丁质酶基因转化番茄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任春梅 高必达 +2 位作者 张学文 何迎春 苏建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8-301,共4页
为了获得抗真菌病的番茄材料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细菌几丁质酶基因转化番茄子叶 ,获得了抗卡那霉素的转化植株 ,PCR检测初步证明细菌几丁质酶基因已整合到番茄的基因组 .同时对番茄耐 Kan水平、转化受体的预培养以及共培后洗涤抑菌进... 为了获得抗真菌病的番茄材料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细菌几丁质酶基因转化番茄子叶 ,获得了抗卡那霉素的转化植株 ,PCR检测初步证明细菌几丁质酶基因已整合到番茄的基因组 .同时对番茄耐 Kan水平、转化受体的预培养以及共培后洗涤抑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卡那霉素质量浓度为 5 0 m g/ L 时就能完全抑制番茄子叶再生 ;共培后直接用抑菌剂洗涤的抑菌效果较好 ;番茄子叶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几丁质酶 基因转化 番茄 农杆菌介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株抗青枯病菌生防菌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竹青 罗宽 +1 位作者 高必达 匡传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2-513,共2页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益微生物 ,对从湖南省 2 3个烟草区 62块烟地烟草根际和根表土壤以及苎麻土中分离筛选的 7个抗青枯病菌而相互之间无颉抗作用的生防细菌菌株进行了细菌学性状的研究和 DNA(G+C)含量测定 .初步鉴定出这 7个菌株分别为 :2...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益微生物 ,对从湖南省 2 3个烟草区 62块烟地烟草根际和根表土壤以及苎麻土中分离筛选的 7个抗青枯病菌而相互之间无颉抗作用的生防细菌菌株进行了细菌学性状的研究和 DNA(G+C)含量测定 .初步鉴定出这 7个菌株分别为 :2 3 - 3为真养产碱菌 (Alcaligene eutrophus) ;湘 1- 2为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sp.) ;湘 2 - 3为蜡质芽胞杆菌 (Bacillus cereus) ;弯 2 - 2为欧文氏菌属的一种 (Erwinia sp.) ;弯 2 - 4为气单胞菌属的一种 (Aeromonas sp.) ;2 -轻 - 9为侧胞芽孢杆菌 (Bacillus.laterosporus) ;1- 1- 8为黄杆菌属的一种 (Flavobacter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青枯病菌 生防菌 鉴定 青枯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御酶在水稻抗瘟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志祥 刘二明 +2 位作者 黄红梅 李小娟 高必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4-746,共3页
用稻瘟病菌菌株193(ZB25)对湘资3150(XZ3150),Tetep,关东51,南京11,CO39和丽江新团黑谷6份水稻材料进行苗期抗性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XZ3150,Teteo抗病... 用稻瘟病菌菌株193(ZB25)对湘资3150(XZ3150),Tetep,关东51,南京11,CO39和丽江新团黑谷6份水稻材料进行苗期抗性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XZ3150,Teteo抗病性较好,叶瘟发病级数为0级和1级,关东51叶瘟发病级数为2级,为害叶面积约1%,南京11,CO39和丽江新团黑谷发病较重.抗病水稻的POD,PPO,PAL活性显著高于感病水稻.接种后抗病水稻中该3种酶活性波动不明显,而感病水稻中该3种酶活性波动较大,240 h后,其酶值甚至低于接种前的水平,该3种酶活性与水稻抗性呈正相关;接种后,抗病水稻中APX活性增加较早,活性增强持续时间也较长;而感病水稻的APX活性增加较迟且其波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瘟性 防御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