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油酸甘蓝型油菜油酸积累动态 被引量:15
1
作者 高建芹 浦惠明 +2 位作者 龙卫华 胡茂龙 戚存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9-365,共7页
为了解高油酸甘蓝型油菜突变种质的特点,分析了两组材料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油酸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营养器官油酸相对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根、茎、叶。不同生育期营养器官油酸含量变化表现为:根中,成熟期高,其次是苗期,然后是越... 为了解高油酸甘蓝型油菜突变种质的特点,分析了两组材料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油酸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营养器官油酸相对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根、茎、叶。不同生育期营养器官油酸含量变化表现为:根中,成熟期高,其次是苗期,然后是越冬期、蕾薹期、返青期,花期最低;茎中,成熟期最高,其次是返青期,花期较少,苗期、越冬期和蕾薹期最少;叶中,蕾薹期最高,花期次之,苗期、越冬期和返青期最少。油菜开花2周内,角果中油酸积累以果皮为主,第3周起则转为以种子为主。果皮中油酸相对含量在开花后3周达到最大值。油菜营养器官中的油酸与成熟种子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除花期外,各生育期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表型结果说明供试品系的油酸调控基因是组成型表达,育种上可通过检测营养器官油酸含量来预测和筛选种子高油酸含量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油酸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积累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油量油菜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及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建芹 浦惠明 +4 位作者 戚存扣 张洁夫 龙卫华 陈新军 傅寿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3-179,共7页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高含油量 油份 脂肪酸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三系杂交油菜高产制种技术研究——Ⅴ.宁杂1号三系亲本氮、磷、钾营养吸收积累差异 被引量:7
3
作者 高建芹 浦惠明 +1 位作者 陈新军 张洁夫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68,共5页
测定宁杂1号三系亲本植株及各器官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植株氮含量表现由高到低的趋势,磷含量呈现高—低—高—低—高的W型变化趋势,钾含量呈现高—低—高—低变化趋势。植株及营养器官的氮、磷、钾素积... 测定宁杂1号三系亲本植株及各器官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植株氮含量表现由高到低的趋势,磷含量呈现高—低—高—低—高的W型变化趋势,钾含量呈现高—低—高—低变化趋势。植株及营养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生殖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则表现为逐渐递增趋势。亲本间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一生育期中,各器官的氮、钾含量和积累量均大于同一器官的磷含量和积累量;单株及各器官的钾积累量多大于同期氮积累量。植株磷素积累在抽薹阶段和结角阶段分别达到高峰。各器官氮、磷、钾积累量多以保持系最高,恢复系最小。针对三系亲本营养吸收积累特性,提出了宁杂1号高产制种的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三系杂交油菜 制种技术 宁杂1号 亲本 营养水平 吸收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69
4
作者 陈新军 戚存扣 +3 位作者 浦惠明 张洁夫 高建芹 傅寿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7,62,共5页
以一批抗倒伏和易倒伏的甘蓝型油菜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指标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田间测定抗拉力可反映品种的抗根倒能力,成熟期根重及根颈粗与品种的抗根倒能力有密切关系。成熟期室内测定的茎... 以一批抗倒伏和易倒伏的甘蓝型油菜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指标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田间测定抗拉力可反映品种的抗根倒能力,成熟期根重及根颈粗与品种的抗根倒能力有密切关系。成熟期室内测定的茎秆抗折力矩可反映品种抗茎倒能力,茎重尤其是茎干重/茎秆长也能反映品种茎秆的抗倒能力。株高、茎秆重心高度/株高等形态指标与品种抗倒性有密切关系。株高、分枝点高/株高适中、重心高度/株高较小、分枝数适中、角果分布均匀、株型为紧凑型的品种较抗倒伏,单株生产力也较高,是理想的抗倒株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抗倒伏 评价 株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种质选育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傅寿仲 张洁夫 +4 位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高建芹 陈新军 陈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9-283,共5页
以种子含油量达到50%为主攻目标,自1998年以来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系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以含油量起点较高的群体为选择对象,运用种子含油量的正向选择与种皮色泽负向选择相结合的筛选技术,育成了HOC1、HOC2和HOC3等3个种子含油量达到50%... 以种子含油量达到50%为主攻目标,自1998年以来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系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以含油量起点较高的群体为选择对象,运用种子含油量的正向选择与种皮色泽负向选择相结合的筛选技术,育成了HOC1、HOC2和HOC3等3个种子含油量达到50%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其年度间含油量性状较为稳定,综合性状良好。同时还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下高、低油分品系角果皮与种子油分积累的差异,高含油量品系角果皮具有较强的油份积累与转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含油量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叶性状的遗传及其在杂交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浦惠明 傅寿仲 +4 位作者 戚存扣 张洁夫 伍贻美 高建芹 陈新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0-62,共3页
以花叶油菜宁RS1和CMS恢复系TD7、宁R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 ,研究花叶性状的遗传表现 ,选育花叶恢复系。结果表明 ,宁RS1的花叶性状为显性性状 ,由 1对基因控制 ,可以作为苗期标记性状 ,通过苗床间苗、定苗和移栽时甄别能有效提高杂... 以花叶油菜宁RS1和CMS恢复系TD7、宁R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 ,研究花叶性状的遗传表现 ,选育花叶恢复系。结果表明 ,宁RS1的花叶性状为显性性状 ,由 1对基因控制 ,可以作为苗期标记性状 ,通过苗床间苗、定苗和移栽时甄别能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种植纯度。在产量比较试验中 ,花叶杂交组合 (宁A6×T1 0 2 )产量 3 1 95kg/hm2 ,比对照宁油 1 0号增产 1 0 .94 % ,有生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油菜 花叶性状 遗传 育种 杂种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_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新军 戚存扣 +3 位作者 张洁夫 浦惠明 高建芹 傅寿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5,共4页
对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_1的研究结果表明,FS-M_1天然授粉、人工授粉自交、自交套袋隔离、兄妹互交、剥蕾自交结角率均为3%左右,平均每角粒数1.3~1.8粒,表明雌性不育性稳定。用FS-M_1花粉授予正常油菜品种,杂交结实率正常,F_... 对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_1的研究结果表明,FS-M_1天然授粉、人工授粉自交、自交套袋隔离、兄妹互交、剥蕾自交结角率均为3%左右,平均每角粒数1.3~1.8粒,表明雌性不育性稳定。用FS-M_1花粉授予正常油菜品种,杂交结实率正常,F_1植株自然授粉结实正常F_1植株自交结角率为97%,平均每角21粒,雌性不育花粉对F_1育性无异常影响。电镜扫描发现:FS-M_1柱头乳突细胞扁平干瘪,发育畸形,可能是形成FS-M_1雌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雌性不育 突变体 FS-M1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花瓣缺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洁夫 戚存扣 +5 位作者 浦惠明 陈松 陈锋 陈新军 高建芹 傅寿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32,共6页
以无花瓣材料APL01和常规四花瓣品种NB6和M083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无花瓣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适合E-0模型,即2对加... 以无花瓣材料APL01和常规四花瓣品种NB6和M083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无花瓣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适合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但不同组合、不同年份的估计值有差异,加性效应值为-11.13^-20.08;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在不同组合间存在差异,(APL01/NB6)杂交组合估计的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不同,其中1对基因的效应值较大,而(APL01/M 083)估计的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无差异;上位性效应不同组合间表现也有差异,(APL01/NB 6)组合以加加上位和加显上位为主,(APL01/M083)组合以显显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76.29%~94.13%,不同群体的估计值有差异,以B1世代的估计值较大,B2的估计值较小;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不同组合、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无花瓣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时间和温度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活力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新军 戚存扣 +7 位作者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松 高建芹 顾惠 付三雄 龙卫华 胡茂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1-494,499,共5页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在低温和常温干燥条件下,密闭贮藏过程中种子脂肪酸组成分含量、含油量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增加,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二十碳烯酸、芥酸的含量逐渐增加,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下降,棕榈酸...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在低温和常温干燥条件下,密闭贮藏过程中种子脂肪酸组成分含量、含油量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增加,甘蓝型油菜种子油酸、二十碳烯酸、芥酸的含量逐渐增加,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下降,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冷藏1~5年里脂肪酸成分含量变化较快,之后变化缓慢;低芥酸材料在贮藏过程中芥酸含量增加速率高于高芥酸材料。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种子含油量逐渐下降,含油量高的材料下降更快;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下降,后者下降幅度大;在同样冷藏条件下,套帐自交的种子比开放授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下降均快且幅度大,而常温贮藏的开放授粉种子发芽能力下降速度明显比冷藏的快,6年后发芽率几近于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子 贮藏时间 脂肪酸 发芽率 发芽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茂龙 龙卫华 +5 位作者 高建芹 陈新军 张洁夫 陈松 戚存扣 浦惠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1-337,共7页
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宁油16号(Brassica napus L.)中克隆了一个非生物胁迫下细胞抵御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伤害的关键酶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命名为BnGPX1(GenBank登录号:HM1... 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宁油16号(Brassica napus L.)中克隆了一个非生物胁迫下细胞抵御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伤害的关键酶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命名为BnGPX1(GenBank登录号:HM130680)。BnGPX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11bp,推测编码蛋白含有23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6.10kD,等电点为9.37。BnGPX1酶具有GPX特有的3个结构域及半胱氨酸残基。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BnGPX1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HM130681)。该序列与拟南芥AtGPX1基因相似,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内含子的剪切位点符合真核生物GT-AG规则。半定量RT-PCR发现BnGPX1在油菜茎、叶、角果和花中表达量高,根中表达量较低。在盐、干旱和高温胁迫下BnGPX1表达量升高,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该基因对低温胁迫没有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表达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角果的抗裂角特性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浦惠明 龙卫华 +1 位作者 高建芹 胡茂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9-475,共7页
应用改良拉裂法,对286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裂角力测定.结果表明,抗裂角性状在现有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中存在广泛变异.在146份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组合)中,裂角力变异范围0.82~ 2.87N(牛顿),平均裂角力1.83N,变异系数22.11... 应用改良拉裂法,对286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裂角力测定.结果表明,抗裂角性状在现有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中存在广泛变异.在146份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组合)中,裂角力变异范围0.82~ 2.87N(牛顿),平均裂角力1.83N,变异系数22.11%;裂角力小于1N的有3份(占2.05%),1~2N之间的96份(占65.75%),在2~3N之间的47份(占32.19%),没有检测到裂角力大于3N的品种或组合.在140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中,裂角力变异范围0.58 ~ 3.47N,平均裂角力1.94N,变异系数31.55%,均高于杂交油菜,其中裂角力小于1N的6份(占4.29%),在1~2N之间的76份(占54.29%),在2~3N之间的49份(占35%),大于3N的9份(占6.42%).与角果和籽粒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油菜角果的裂角力值与单角壳重、单位面积壳重、千粒重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和角果宽度达到显著正相关.分析杂种与亲本恢复系之间的关系,发现杂种裂角力与恢复系的角果宽度、单角壳重、单位面积壳重、千粒重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壳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角果大小显著影响油菜的抗裂角特性,角果大、果壳厚、千粒重高等可以作为筛选抗裂角油菜的形态指标.在杂交油菜育种中选用大角大粒恢复系亲本能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抗耐裂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裂角力 角果性状 籽粒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抗咪唑啉酮性状的遗传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浦惠明 高建芹 +8 位作者 龙卫华 胡茂龙 张洁夫 陈松 陈新军 陈锋 顾慧 傅三雄 戚存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以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油菜M9选系M9-2、M9-3、M9-11、M9-14和MI CMS(陆奥-五十铃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N221、N340、N34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咪唑啉酮抗性为显性性状,由1对核基因控制,抗性基因在F2和BC1群... 以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油菜M9选系M9-2、M9-3、M9-11、M9-14和MI CMS(陆奥-五十铃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N221、N340、N34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咪唑啉酮抗性为显性性状,由1对核基因控制,抗性基因在F2和BC1群体遵循孟德尔单基因遗传规律。因此,应用杂交、回交等常规育种方法可将抗性基因导入目标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抗除草剂 咪唑啉酮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洁夫 戚存扣 +5 位作者 浦惠明 陈松 陈锋 陈新军 高建芹 傅寿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9-364,共6页
以低芥酸油菜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种M083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油菜主要脂肪酸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和廿碳烯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 以低芥酸油菜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种M083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油菜主要脂肪酸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和廿碳烯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棕榈酸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较小,廿碳烯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并重。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硬脂酸的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主基因的遗传率为75.00%~92.45%,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油酸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4.38和9.92,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24和-0.44,上位性效应以加加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81.93%~92.68%,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亚油酸及亚麻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中以加加上位和显显上位为主。芥酸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12.27和-8.83,显性效应值较小,分别为0.35和1.69,无上位性效应,也无多基因存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92.54%~96.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脂肪酸组成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不同耐盐性油菜阳离子积累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龙卫华 高建芹 +5 位作者 胡茂龙 陈松 张洁夫 戚存扣 张学昆 浦惠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7,共6页
为揭示不同耐盐性甘蓝型油菜生理差异,探索盐胁迫下油菜幼苗阳离子积累特征,采用梯度浓度盐溶液于苗期对两个耐盐性显著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胁迫。结果表明,盐胁迫下耐盐品系WH126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物质重降幅均小于盐敏感品系WH... 为揭示不同耐盐性甘蓝型油菜生理差异,探索盐胁迫下油菜幼苗阳离子积累特征,采用梯度浓度盐溶液于苗期对两个耐盐性显著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胁迫。结果表明,盐胁迫下耐盐品系WH126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物质重降幅均小于盐敏感品系WH137。随着盐胁迫浓度的上升,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Na^+积累量呈持续上升趋势,K^+、Ca^(2+)和Mg^(2+)呈下降趋势。两品系在Na^+和K^+变化模式上有显著不同,WH126地上部和地下部Na^+积累量增长更缓慢,同时地下部K^+降低幅度则更小。两品系地上部和地下部Ca^(2+)和Mg^(2+)积累量变化无显著差异。离子含量比(K^+/Na^+、Ca^(2+)/Na^+、Mg^(2+)/Na^+)与品系间的耐盐性差异并无相关。研究认为较强的"阻钠保钾"能力是油菜品系耐盐性强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苗期 离子积累 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MICMS恢复基因的RAPD标记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洁夫 傅寿仲 +3 位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陈新军 高建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共4页
以MICMS育性分离群体(宁A6/宁R1)F2为基础群体,结合BSA法,利用500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不育与可育DNA池进行筛选,存在差异的引物再对分离群体进行检测,获得了与MICMS恢复基因Rfm连锁的RAPD标记2个,即:OPH1590和OPS7380。他们位于恢复基因... 以MICMS育性分离群体(宁A6/宁R1)F2为基础群体,结合BSA法,利用500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不育与可育DNA池进行筛选,存在差异的引物再对分离群体进行检测,获得了与MICMS恢复基因Rfm连锁的RAPD标记2个,即:OPH1590和OPS7380。他们位于恢复基因的两侧,遗传图距分别为5.6cM和17.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RAPD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苏优3号的选育 被引量:6
16
作者 浦惠明 傅寿仲 +3 位作者 戚存扣 张洁夫 高建芹 陈新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1,75,共4页
苏优 3号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 (CMS)杂交新品种 ,不育系为宁A3(MICMS) ,恢复系为 30 75R。苏优 3号综合性状好 ,抗 (耐 )病性强 ,成熟期早 ,品质优良。在 1996— 1998年度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 2 5 5 3 .30kg/hm... 苏优 3号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 (CMS)杂交新品种 ,不育系为宁A3(MICMS) ,恢复系为 30 75R。苏优 3号综合性状好 ,抗 (耐 )病性强 ,成熟期早 ,品质优良。在 1996— 1998年度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 2 5 5 3 .30kg/hm2 ,比对照秦油 2号增产 16 .81%。在 1999— 2 0 0 1年度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2 6 86 .80kg/hm2 ,比对照中油 82 1增产 11.6 %。苏优 3号芥酸含量 0 .42 % ,硫甙含量 2 5 .87μmol/g ,种子含油率43 .4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油菜 育种 苏优3号 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枝、疏花对甘蓝型杂交油菜苏优3号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新军 戚存扣 +3 位作者 张洁夫 浦惠明 高建芹 傅寿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7,33,共4页
以杂交油菜苏优 3号为材料 ,研究去枝、疏花处理对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去枝、疏花后 ,主轴、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千粒重显著增加 ,角果宽度和长度亦增加 ;去枝后单株千粒重增加 16 .6 1% ,疏花后单株千粒重增加 14.0 5 ... 以杂交油菜苏优 3号为材料 ,研究去枝、疏花处理对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去枝、疏花后 ,主轴、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千粒重显著增加 ,角果宽度和长度亦增加 ;去枝后单株千粒重增加 16 .6 1% ,疏花后单株千粒重增加 14.0 5 % ,均达极显著水平。去枝后单株产量下降 ,下降幅度最高为 9.77% ,达极显著水平 ;每个花序疏花 5朵 ,单株产量增加 0 .38% ,增产不显著 ,疏花 10朵以上则单株产量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油菜 去枝 疏花 千粒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有、无花瓣近等基因系花器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洁夫 傅寿仲 +4 位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陈玉卿 陈新军 高建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比较甘蓝型油菜有、无花瓣近等基因系花器官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无花瓣品系在花蕾、花萼、雌蕊长度上与有花瓣品系无差异,汉雄蕊长度有所下降;无花瓣品系因缺少花瓣,花蕾重量仅为有花瓣品系的55.89%,但花萼、雄蕊、雌蕊重量差异不大,... 比较甘蓝型油菜有、无花瓣近等基因系花器官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无花瓣品系在花蕾、花萼、雌蕊长度上与有花瓣品系无差异,汉雄蕊长度有所下降;无花瓣品系因缺少花瓣,花蕾重量仅为有花瓣品系的55.89%,但花萼、雄蕊、雌蕊重量差异不大,其中花萼和雄蕊重量略有下降,而雌蕊重量则上升。无花瓣品系花器官各部分与有花瓣品系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花瓣缺失上,而花萼、雄蕊、雌蕊、花粉、柱头和蜜腺等形态均无明显差异,因此,该油菜花瓣缺失类型可能与拟南芥等植物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不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有花瓣品系 无花瓣品系 近等基因系 花器官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异分支酸合酶基因的克隆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琦 高建芹 +4 位作者 周晓婴 张洁夫 戚存扣 浦惠明 陈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解异分支酸合酶1(ICS1,水杨酸合成的限速酶)在甘蓝型油菜抗病过程中的功能,以甘蓝型油菜耐菌核病品种宁RS-1为材料,在核盘菌侵染时,研究甘蓝型油菜ICS1基因和水杨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首先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得到宁RS-1中... 为了解异分支酸合酶1(ICS1,水杨酸合成的限速酶)在甘蓝型油菜抗病过程中的功能,以甘蓝型油菜耐菌核病品种宁RS-1为材料,在核盘菌侵染时,研究甘蓝型油菜ICS1基因和水杨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首先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得到宁RS-1中ICS1基因的c DNA序列,命名为Bn ICS1。Bn ICS1序列全长1 719bp,编码572个氨基酸残基,含有1个分支酸结合域。表明油菜中也存在异分支酸途径。接种核盘菌前、后及不同时期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发现Bn ICS1在核盘菌接种后6hpi(接种后6h)表达量升高,但是24hpi后降低;而MPK4基因的表达量在6hpi降低,24hpi后升高,说明SA合成先是被核盘菌诱导,但随后又被抑制。EDS5基因和PR1基因表达量从接种后6hpi持续升高,而PDF1.2基因的表达量不断降低,说明SA信号通路最终受核盘菌诱导形成病斑,而茉莉酸途径及其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异分支酸合酶 核盘菌 水杨酸信号通路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高油酸油菜株系W-4种子脂肪酸组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松 彭琦 +5 位作者 高建芹 周晓婴 张维 张洁夫 浦惠明 戚存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为研究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油菜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析比较了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W-4的T5、T6和T7种子以及非转基因对照Westar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数据显示W-4种子中油酸平均含量为84.61%±1.41%,较对照增加了25.91%,达到极显... 为研究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油菜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析比较了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W-4的T5、T6和T7种子以及非转基因对照Westar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数据显示W-4种子中油酸平均含量为84.61%±1.41%,较对照增加了25.91%,达到极显著水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3.22%±0.56%和3.45%±0.51%,较对照分别下降了80.89%和47.00%,降幅均达极显著水平。此外,W-4种子中棕榈酸平均含量为3.42%±0.18%,较对照Westar下降18.10%,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硬脂酸平均含量为1.87%±0.19%,较对照下降了8.33%,亦达到显著水平;W-4种子中廿碳烯酸的平均含量为1.54%±0.06%,较对照平均增幅为18.46%,达到极显著水平;W-4平均芥酸含量较对照略有增加,但不显著。结果表明油菜种子中fad2基因下调表达对种子的脂肪酸合成与积累影响较大,其不仅显著降低种子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油酸的含量;而且也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并促进长链单烯酸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油菜 高油酸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