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剂类型对rGO/CNTs催化膜去除水中消炎药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严昱 夏芯 +2 位作者 骆俊鹏 刘大朋 钱飞跃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6-1445,共10页
磺胺吡啶(SSZ)与甲氧苄啶(TMP)是常用的消炎药组合,其排入水体后可能引发生态风险。为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净化,将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rGO/CNTs)复合碳层负载于微滤膜表面,并通过活化多种氧化剂,建立了可实现连续处理的原位催化氧化... 磺胺吡啶(SSZ)与甲氧苄啶(TMP)是常用的消炎药组合,其排入水体后可能引发生态风险。为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净化,将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rGO/CNTs)复合碳层负载于微滤膜表面,并通过活化多种氧化剂,建立了可实现连续处理的原位催化氧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过二硫酸盐(PDS)和过一硫酸盐(PMS)分别是rGO/CNTs催化膜去除水中SSZ和TMP的最佳氧化剂,而过氧化氢(H_(2)O_(2))体系的除污效能随运行时间衰减较快。由活性氧组分淬灭实验、碳层表面基团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可知,碳层缺陷结构是吸附、活化PDS和PMS分子,诱发表面氧化和单线态氧(^(1)O_(2))等非自由基氧化的关键位点。与羟自由基(·OH)反应占主导的H2O2体系相比,PDS和PMS催化氧化具有明显的目标物选择性,能够更有效地抵抗水体背景物质的干扰和减缓膜污染的形成。上述发现对于进一步优化碳质催化膜的功能设计、推动原位催化氧化新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石墨烯 过氧化物 消炎药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谭珍珍 张学杨 +3 位作者 骆俊鹏 方茹 史娟娟 王昌松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8,共7页
在300、450、600℃下制备了小麦秸秆生物炭(XM300、XM450、XM600),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TC)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比表面积与孔容积增加,孔径变小。准2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更适合... 在300、450、600℃下制备了小麦秸秆生物炭(XM300、XM450、XM600),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TC)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比表面积与孔容积增加,孔径变小。准2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更适合描述生物炭对TC的吸附,表明该吸附过程主要是受2种以上因素共同影响的单分子层吸附,生物炭对TC的吸附容量顺序为q(XM600)>q(XM450)>q(XM300)。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发现生物炭对TC的吸附包括快速外扩散与缓慢内扩散2个过程。pH影响了生物炭与TC之间的静电作用及π-π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导致吸附容量先减小后增大,在pH=9.02时最大。阳离子与TC之间的竞争作用导致生物炭对TC的吸附容量略有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抗生素 四环素 吸附 小麦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炭吸附诺氟沙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3
作者 谭珍珍 张学杨 +3 位作者 骆俊鹏 方茹 李世钊 孟洋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01-2407,共7页
通过在300℃、450℃、600℃下制备玉米秸秆基生物炭(YM300、YM450、YM600),采用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Boehm滴定对生物炭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研究了在不同因素条件下,生物炭对水溶液中诺氟沙星(NOR)的吸附性能及吸附... 通过在300℃、450℃、600℃下制备玉米秸秆基生物炭(YM300、YM450、YM600),采用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Boehm滴定对生物炭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研究了在不同因素条件下,生物炭对水溶液中诺氟沙星(NOR)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比表面积与孔容积明显增加,孔径变小,酸性官能团减少。生物炭对NOR的吸附容量并不随比表面积的增大而提高,吸附容量大小顺序为q(YM300)>q(YM600)>q(YM450),主要与低热解温度所得生物炭中存在大量非炭化有机质的吸收-分配作用及丰富的表面功能团有关;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与升高温度促进了NOR与生物炭间的疏水作用结合相关;随pH值的增加生物炭对NOR的吸附容量先增加后减小,在pH=6.04时达到最大,与静电吸引及氢键作用密切相关;阳离子与NOR存在竞争吸附,离子浓度及类型均影响生物炭对NOR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炭 抗生素 诺氟沙星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生物炭吸附诺氟沙星特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谭珍珍 张学杨 +5 位作者 方茹 骆俊鹏 安天一 杨正武 张茹 贺斌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8,共5页
采用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SEM、FTIR及Boehm滴定对小麦秸秆生物炭(XM300、XM450、XM600)进行表征,考察了生物炭对诺氟沙星(NOR)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比表面积与孔容积增大,孔径变小,表面羧基、内酯基与酚... 采用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SEM、FTIR及Boehm滴定对小麦秸秆生物炭(XM300、XM450、XM600)进行表征,考察了生物炭对诺氟沙星(NOR)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比表面积与孔容积增大,孔径变小,表面羧基、内酯基与酚羟基等酸性官能团数量减少。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更适合描述3种生物炭对NOR的吸附,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发现生物炭对NOR的吸附包括快速外扩散与缓慢内扩散;XM300对NOR的吸附容量最大(40.30 mg/g),得益于低热解温度生物炭中存在大量非碳化有机质的分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诺氟沙星 小麦秸秆 吸附 分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