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厚硬顶板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马镕山 徐刚 +3 位作者 任建超 张震 刘前进 蔺星宇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05,共15页
针对超大采高工作面易发生煤壁片帮的问题,以曹家滩煤矿122104超大采高工作面为背景,综合运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顶板压力条件下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塑性区、应力及位移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壁片帮力学模型,确... 针对超大采高工作面易发生煤壁片帮的问题,以曹家滩煤矿122104超大采高工作面为背景,综合运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顶板压力条件下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塑性区、应力及位移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壁片帮力学模型,确定了煤壁挠度最大点位置,揭示了顶板压力变化对煤壁稳定性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壁破坏以拉裂为主,且多发生在中部或中上部区域,其形态通常呈现为半月状内凹或台阶状,煤壁平均片帮深度为0.41 m,最大片帮深度平均为1.53 m,片帮层位主要出现在底板上方4.4~8.0 m高度范围内,煤壁片帮程度与顶板压力成直接相关性,周期来压期间片帮加剧。初次来压后形成悬臂梁及组合悬臂梁结构,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板垮落和煤壁破坏加重,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及应力集中系数显著上升,工作面煤壁片帮与矿压显现成正相关关系。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顶板压力增大,煤壁稳定性降低。不同埋深下的煤壁压力对煤壁挠度表现出非对称特性,煤壁挠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煤壁最大挠度位置随埋深的增加而沿煤壁逐步上移,最大变形区域在0.59~0.94倍采高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采高工作面 煤壁片帮 顶板压力 煤壁力学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灾害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2
作者 徐刚 张震 +13 位作者 张春会 范志忠 卢振龙 黄志增 陆闯 薛吉胜 王传朋 陈法兵 李岩 刘前进 李正杰 孙晓东 蔺星宇 马镕山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8,共26页
从岩层控制理论、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矿压规律及数据分析、防控手段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当前我国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灾害方面的研究现状。当前工作面顶板灾害依然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近两年来无论是顶板灾害起数还是伤... 从岩层控制理论、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矿压规律及数据分析、防控手段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当前我国煤矿开采工作面顶板灾害方面的研究现状。当前工作面顶板灾害依然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近两年来无论是顶板灾害起数还是伤亡人数,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顶板灾害防控依然严峻。在矿压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科研人员相继提出了“砌体梁”、“传递岩梁”、“组合悬臂梁–铰接岩梁”、“切落体”和“分区支撑理论”等力学结构模型,明确了不同岩层赋存条件下顶板灾害致灾机理;在顶板灾害监测预警方面,我国煤矿已经开始摆脱传统单一的近场矿压监测,逐步向工作面近、远场顶板状态联合实时监测、动态感知、协同预警发展,实现矿压监测系统监测近场支架工作阻力、顶板下沉量、煤体应力等,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工作面远场上覆岩层顶板断裂位置和能量大小;在矿压规律及数据分析方面,总结了浅埋深、坚硬顶板、非坚硬顶板不同围岩赋存状态下工作面矿压规律,明确了各条件下支架工作阻力的增阻特性;在顶板灾害防治方面,针对不同围岩赋存条件下易发生的顶板灾害类型,形成了相对应的顶板灾害防治技术,针对矿压显现较强烈,容易发生顶板灾害的坚硬顶板矿井,通过顶板深孔爆破、浅孔水力压裂、井下定向区域水力压裂、地面水力压裂等技术,有效地预防了顶板灾害的发生。总体而言,我国工作面顶板灾害防控理论及技术体系仍在不断完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矿井的建设,顶板灾害的智能预警及联动防控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灾害 致灾机理 监测预警 矿压特征 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与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3
作者 马镕山 徐刚 +2 位作者 刘晓刚 蔺星宇 任建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6-83,共8页
针对浅埋厚硬顶板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的问题,基于支架工作阻力及现场微震覆岩监测数据,对曹家滩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49.35 m,周期来压... 针对浅埋厚硬顶板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的问题,基于支架工作阻力及现场微震覆岩监测数据,对曹家滩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49.35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21.89 m,动载系数平均为1.49;工作面存在“大小周期”来压现象,大周期来压期间,工作面来压步距显著上升。非来压期间支架工作阻力增大不显著,周期来压期间增阻显著,支架活柱有明显下缩,特别是“大周期”期间内,立柱平均下缩量和最大下缩量均值分别达到686.12 mm和1321.35 mm;超大采高工作面周期来压具有来压频繁、来压持续时间和来压步距长、动载矿压显现强烈、煤壁片帮剧烈等特点;微震事件活跃区域位于工作面倾向,距工作面中心0~130 m,其中110~130 m为峰值区。煤层顶板上40~60 m微震频次低但能量高,是强矿压主导岩层。微震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与矿压规律吻合性较好,高能量微震事件通常先于工作面矿压显现发生,且与周期来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于矿压的预测可靠性或匹配度相对较高,高位岩层的架前切落是“大周期”来压强度显著增大和片帮冒顶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采高 周期来压 矿压规律 覆岩活动 微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顶板灾害类型和发生机制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刚 张春会 +6 位作者 张震 刘晓刚 冯彦军 蔺星宇 马镕山 刘前进 李正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7,共14页
综放工作面采出煤层厚度大,上覆岩层活动空间大,易发生顶板事故。为理解综放工作面顶板灾害发生机制,统计分析了部分煤矿综放工作面顶板灾害案例,按顶板条件及灾害特征将综放工作面顶板灾害分为松软顶板大面积切顶压架和坚硬顶板大面积... 综放工作面采出煤层厚度大,上覆岩层活动空间大,易发生顶板事故。为理解综放工作面顶板灾害发生机制,统计分析了部分煤矿综放工作面顶板灾害案例,按顶板条件及灾害特征将综放工作面顶板灾害分为松软顶板大面积切顶压架和坚硬顶板大面积垮落及压架2类。分别以崔木煤矿和曹家滩煤矿综放工作面为例,分析了2类顶板灾害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顶板灾害发生机制:松软顶板工作面顶板胶结性弱,支架实际刚度不足致使顶板在煤壁处断裂,破断后易失稳,同时支架支护强度不足,最终导致切顶压架灾害;坚硬顶板工作面顶板整体性好,不易破断,悬顶到一定极限突然破断,对支架造成冲击,若断裂线在煤壁处则极易导致工作面切顶压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2类顶板灾害防治技术措施:对于松软顶板综放工作面采取合理提高支架刚度、支护效率以及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强预警等手段预防大面积切顶压架灾害;对于坚硬顶板工作面除加强支架管理、合理开采设计等,还需从顶板改性入手,如采用井下区域水力压裂技术弱化顶板,防治顶板大面积垮落和压架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顶板灾害 切顶压架 松软顶板 坚硬顶板 采场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